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责任、现实的要求使得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迫在眉睫。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也提上了日程。教师作为在身心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的个体,具有一定的自我反省和调节能力,因此,教师不同于学生,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最根本的还得靠教师自身。一个学校里的教师,其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教育教学和心理水平,而且影响学生,甚至影响全校的教育环境。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其中,教师的自我培养起主导作用,外界环境的影响起辅助作用。
一、形成教师个体自助能力
在生活中,压力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而压力是造成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压力,努力提高自己应付压力的技能技巧。
(一)培养正确的压力观
对压力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付压力,消除对压力的心理负荷。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在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在人生的历程中遭遇压力、挫折、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遇到压力的时候,不必抱怨,必须勇敢地面对。压力对人具有消极的作用,但也有很多积极的方面。例如压力可以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能动性等等。所以,我们在看到压力的消极作用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积极作用。人是万物的主宰者,人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控制压力的。即使靠我们的主观努力不能完全消除压力,但也至少可以减轻压力造成的伤害程度。树立压力的可控观念,勇敢地面对压力,接受压力的挑战,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是有效应对压力的先决条件。
(二)改善自我观念
就是自己对自己有清楚、全面的认识;对自己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这正是我们克服自高自大、妄自菲薄等不良心态、处理好人际关系、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应努力从多侧面、多渠道了解自己,要积极从周围的环境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特有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注意、记忆、思维、感知觉等心理因素。教师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和评价,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教师对这些因素的正确认识,包括对自己优势的认识,也包括对劣势的认识。也就是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有些教师之所以导致心理的不正常,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这样可能产生两种情况:一是过分地夸大自己的优点,用优点去掩盖缺点,容易产生骄傲而导致失误;另一种是过分地强调了自己的劣势,看不到自己积极的一面,行动时因自卑而畏缩不前。这两种情况都是对自身实际状态的歪曲。正确的自我评价,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此外,教师还必须无条件地接受自己、悦纳自己、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一切。必须无条件地接受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自己的职业,不为外界对教师的舆论、评价所影响,不为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所动摇。
要改善自我观念、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象、改变对自我的不恰当的认识,必须处理好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关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正确应对挫折和压力
我们仅仅正确认识压力还不够,还必须学会驾驭压力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干扰而产生的一种焦虚、紧张、愤懑或沮丧、失意的情绪的心理状态。心理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引起教师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师负担过重,过分疲劳。教师的工作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教师除了上课,还要批改作业,出考试题,处理班务、家访、个别教育以及组织各种活动,使有些教师忙于奔命而导致心理挫折、理想化与现实感的冲突。如学校要求不应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又不得不为之。领导的要求,家长的愿望,社会的议论等等压得许多教师喘过气来。由于思想压力大,容易使教师心情紧张,过分焦虑与情绪失调;人际关系的障碍。在教学中的领导下教师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等都可能产生矛盾冲突,使教师激动、不安、烦恼、痛苦;个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目标没有实现,等等。
教师要学会正确对待心理挫折,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妥善的方法:克制消极情绪;合理释放心中的苦闷;升华到较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中去而忘却个人烦恼;代偿,指某方面需要或目标受挫折时,以另一种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获得心理寄托和成功的快慰;精神转移法,更换情境,转移注意,改变心情;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等等。
教师应该具有克服困难与应付挫折的能力,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禁止,自我激励。
(四)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内在对话
在生活中有着各种心理问题的人,所使用的自我对话通常是消极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毁灭的。如:“我真笨”、“我真没用”、“真糟糕”等等。解决的办法是建立积极的内在对话。例如,当你有多项的任务造成巨大压力而使你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你可这样暗示自己:“饭我们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我们也应该要一件一件地去做”。当你遇到失败,认为结果无法挽回时,可以对自己说:“以后再也不会使同样的情况发生了。”总之,建立积极的内在对话,有利于自我调节,提高自信,消除不良情绪的产生。
(五)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充实内心环境
教师内心环境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它是指教师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所依托的内部心理状态,包括教师与生俱来的气质特点以及主要来自后天逐步形成起来的心理过程、个性特征、教育职业心理素质等等。通常所说的一个人心理生活空虚、充实与否,主要是讲他的内心世界是否丰富和广阔。心理环境的空间大小,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又不完全取决于心理环境的空间大小,还要看心理环境的性质。因此,教师的心理环境不仅要保持一定的广度,还要具有积极、肯定的性质。为此,教师要注意:(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现实,以豁达的胸怀对待周围一切。
(2)做到胸怀理想,脚踏实地,要善于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哪些是环境所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变化趋势如何。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优缺点与环境的利弊等因素综合分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自己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现实。
(3)在工作中努力创造成绩。实践证明,每当一个人完成一件工作后,一种轻松喜悦之感便油然而生。克服现实中的困难越多,工作成绩越好,这种感觉就越强烈,从而发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一个在事业上入了迷的人是很少有这样那样苦恼的,当其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就的满足后,也就达到了适应客观现实的目的。
(六)调适情感
1.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动影响。这里主要讲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气发泄在座在自己教室里的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常常就是让他们受委屈的“罪魁祸首”之一。本来,适当地刺激一下捣蛋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常常就可能伤害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如果教师是因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烦躁,并且因此而斥责学生,学生们是能够意识到的。他们不仅不愿再尊重教师,听教师的话,还可能会报复教师。
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从情绪本身方面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例如,自己提醒自己在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学生。等待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冷静处理问题时再批评学生,防止过激言行。在这方面,如果调整得法,可以化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也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升华。
2.合理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