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校园暴力防范
15672800000043

第43章 师生心理健康教育(3)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3.医学化倾向

据媒体报道我国中小学心理问题比率占30%,这一统计使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疾病患者,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测量学生,还通过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暗示,引起恐慌和压抑。其实,学生中有障碍性心理疾患的人不到总数的1%,大多数是适应不良的发展性问题,而非心理疾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4.课程化倾向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甚至还考试。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

5.德育化倾向

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把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原因是把个体的需要片面理解为对利益的追求;对人的要求过于强调政治和道德品质,甚至把心理疾病视为品质恶劣和思想错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其人格,仅靠传统的学校德育是不行的。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1.普遍化

必将由现在的少数实验学校逐步扩展到一般学校,由经济发达的地区逐步扩展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直至建立相应制度,步入正规化。

2.专业化

即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建立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制定执教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颁发资格证书;高等学校也将大力发展相关专业,科研机构、医疗部门也将积极介入。

3.现代化

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使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运用现代化,将扩大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对教师进行专业训练;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

4.本位化

即利用全校教师整体教育全体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制订共同的目标及重点,最大限度地集中教育的人力资源,给学生以更全面的影响。

5.本土化

教育理论与技术要适合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能反映国家、民族及民众的心理特征。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多数移植欧美国家,有些不适合我国国情。今后应注重将国外先进理论与我国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一)途径方法多样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快乐、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二)开设各种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三)个别咨询与辅导

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四)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相应的咨询辅导机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幼教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就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注重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因为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影响,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要切实提高、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就要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入手。

(二)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将达到显著的教育效果,也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三)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四)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教育,除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他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智力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末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困扰与障碍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出于职业的责任感,迫切要求解决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国家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积极支持,这对我们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