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校园暴力防范
15672800000046

第46章 学生理想与道德教育(1)

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

通过一项调查显示,当今的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健康向上,公民意识较强。积极追求现代文明品行,具有准确判断是非的能力的强烈的正义感,总的来说,整体情况是好的,主流是健康的。

1.积极的思想道德状况

(1)普遍有着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许多成人都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可能被消解了。但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86%的中小学生在答“作为中国人,你感觉怎么样”时,都答感到“自豪”。根据访谈调查,95%的青少年读过或接触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特别是对“三个代表”的认同较高。这些理论已被多数青少年所认识,并将成为指引青少年成长进步的思想基础。

(2)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例如在回答“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人损坏公共设施时,你会怎么做?”时,89%的中小学生选择了“找管理人员来纠正”。88%的中小学生在回答“当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小孩,孕妇或残废人上车后你会怎么办?”时选择了“主动让出座位”。

(3)崇尚文明、守礼、诚信。在回答“你认为自己的诚信程度如何?”时,88.2%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的诚信“较好”。在回答“你对文明用语的看法是什么?”时,64.7%的中小学生认为“这是对现代人的起码要求”。

(4)注重遵守家庭美德。在回答“你跟你的父母沟通情况”时,58.8%的中小学生选择了“与父母基本能沟通”;在回答“你在家做家务劳动”时,60%的中小学生选择了“经常”,26.3%的中小学生选择了“偶尔”。

(5)传统道德对中学生的影响仍有着较大的优势。在给出的若干个观念判断中,高达70%-80%以上的学生都反对“助人为乐已经过时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你认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点对吗?”等典型错误观点。这也反映出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

2.消极的思想道德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道德缺失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十分严重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自我意识突出,自私自利行为普遍。不少的中小学生以个人为中心,行为选择更注重实际,贪图享受,不善合作,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视而不见;有部分的学生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说法,而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赞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而学生的利益判断有着较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如在回答“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认为该如何处理”时,71.6%的中小学生选择“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

(2)文明礼貌意识不强。表现为不尊重家长和教师、同学,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观察调查过程中发现,有60%以上的中学生不愿自觉和老师交流思想,遇到老师后不打招呼。较多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文明用语。

(3)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许多中小学生不懂得爱惜粮食,过分浪费,就以在学校开设的早餐为例,据访谈发现,有46%中小学生因学校的早餐不符合口味而倒掉的现象存在,还存在追求“高消费”、“品牌货”的现象。

(4)不遵守道德、诚信缺失。例如在对待学校中的作弊现象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不诚实,是道德问题”,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作弊是出于无奈,并不一定是道德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最好不作弊,但偶尔有一、两次也无妨”,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人人都可能作弊,为此没有什么大错”。部分学生沉迷“口袋书”。综合学生和教师的问卷,发现有34.8%的同学表示看过“口袋书”;52%的教师则表示自己的学生看“口袋书”很普遍。据观察发现,部分学生有吸烟或赌博现象。还有些学生自律能力不强,不尊重或欺负弱小的同学。

学校要规范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组织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和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例如举行法制报告会,利用广播、黑板报、团队活动等多种渠道加强德育教育,精心出版适合中小学生的读物,引导中小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充分利用活动载体加大力度努力营造“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氛围,进行诚信教育,全面开展“诚信”教育,要求学生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并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诚信的内涵和要求,使其自觉践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准则。宣传教育,明诚信之理。充分利用校园报、校广播站、宣传橱窗、班报等媒介,宣传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人和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使学生懂得:诚信乃立身之本,是最宝贵的美德,守住了诚信,就守住了人品,守住了人格。

(二)现状的原因分析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形成整体协调和有力配合。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配合不够协调。

1.社会

从社会来看,存在着不少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贪污受贿、卖淫嫖娼、拜金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腐蚀性,另外,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网络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是积极的、进步的、有利的。但是这一高科技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不小。“网络是一个天使与恶魔同在,鲜花与陷阱并存的世界”,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一个新的信息源,有利于现代素质的培养,又是一个新的伤害源,使用不当会危及身心的健康。另外,游戏软件的制作、引进、发行及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网络游戏软件大多是从境外涌进来的,内容以打斗、暴力居多,渗透着西方的文化观念、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极为不利。网上游戏对自控能力较弱的青少年而言,过多的沉溺其中,就会带来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等危害,严重者甚至走向违法犯罪。但那些只求牟利的网吧和电子游戏厅,想方设法诱惑未成年人,网上暴力和网上色情充斥其间,已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可怕的“网络陷阱”。

2.家庭

来自家庭中的不良影响。许多家长不能做到言传身教,有的经常抹牌赌博,有的言行粗鲁,有的家庭不和,有的对长辈不尊;还有是教育方法不当,许多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往往以钱物代替对子女的表扬和奖励,以打骂代替对子女的批评和约束,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当今父母关注孩子的重心是智力的开发,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就是淡化了德智体全面发展,这种“重心偏误”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养成的一大障碍,许多家长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好,不关心学生的品德教育,给学生定下不切实际的学习目标,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思想包袱;许多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百依百顺,助长了学生的不良习惯。部分家长身体力行不够。个别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道德水平低下,对子女的负面影响较大。

3.学校

部分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灌输轻行为养成、重一般号召轻个别教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新,不够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够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够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学校不少教师的思想境界不高,不愿同学生和家长交心谈心;“应试教育”导致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不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问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恶性竞争”。它使教育的内容片面化,导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同时,由于高考是一种淘汰教育,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教育,无形中使得学校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培养。调查中显示,中学生的苦恼,主要来自于学业的压力和担心成绩不理想、考不上大学。中学生愿意参加的活动中,也大多选择与学业有关的活动。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出于安全方面的压力,不敢带学生走出校门,甚至连春游、秋游基本上都取消了。

二、学生道德教育的开展

在21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标志。这个未来社会不仅充满竞争,而且更离不开合作。在竞争中合作,人们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并确定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需要基于健康道德观上的健全的人格来适应竞争中的合作。这给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道德观教育的新要求。

中小学生一般对自己的行为对与错比较模糊,他们在许多场合并不能把握自己的行为,因而做出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来。

人的行为后果按对人对己、有利有害来区分:可以有四种组合即利人利己、损人利己、损已利人和损人损已。从道德评价来看:利人的行为都是合于道德的,尤其是为人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更是值得称颂的。而损人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如果是损人利己则更是人所不齿。但从社会整体来看,损人利己未必不可取,只要损人很少而利己极大,此行为就有利于社会因为自己也是社会中一员,此种行为可使社会的总利益得到增加,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一种损人极小而利已极大的方法,整个社会将因此而得益。但从道德评价来看,任何损人利己的行为都是不应该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道德评价和利益评价会有背离的情况,且评价利害的大小往往带有主观性,人们习惯将自己的利益看得较重,将他人的利益看得较轻。若开此闸必将导致严重损人轻微利已的行为泛滥。有的学生为了少走几步路,踏校园绿草地而过,吃零食果皮乱扔,口出秽语,这是一种缺乏社会公德的表现。

同学之间的争执,可以通过理性的对话去勾通,大打出手只会使矛盾激化,甚至向敌意的环境转化。

教师需要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同样学生也应该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尊重教师的劳动,一个学生上课听不懂,在做小动作、讲话干扰了其他同学听课与教师的教学,这也是一种不道德行为。

有些差生往往是自己把自己放置于一个敌意的环境中,产生较强的抱怨和抵抗,再加之教育的单调与粗暴,而使学校教育 中的摩擦与对抗加剧。

我们在管理中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比如在指正某同学在课桌上刻画时,同学往往回答许多人都干过,又不是我一个,他就没有明白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只有当每个人都明白过来或者至少大多数人明白过来时,我们才可能迎来一个美好的环境,当我们每个人都成熟到把自己为别人的服务和别人为自己的服务看得具有同样意义时,都能“从我做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和谐。问题在于学生不能很好的明白是与非。需要以下道德准则来努力调试自己,提高自己和全社会的生活质量:1认真、负责、高质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论有人监督或无人监督。

2爱护亲人、邻居及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同情一切不幸的人,不论其肤色、国籍和信仰。祝愿一切人变得更幸福,包括已经比自己更幸福的人。

3愿意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服务于社区工作,共同维持一个亲密的关系。

4遵守公共秩序,不钻制度的空子,即使别人钻空子仍能约束自己,爱护环境,节制地使用不收费的公共服务,节约一切资源,即使已经为此付了费。

5尊重别人,特别是别人的信仰,别人的利益和别人的隐私,用平等的态度待人;用灵活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既善于物质享受,更善于精神享受。

7诚实、守信、勇于创新和进取,勇于和错误作斗争,见义勇为,维护社会正义但不鲁莽。

教育的问题在于让学生明白道理,包括一定的道德准则,在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学习者本身来说,一方面要清晰认识现代社会对道德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则要注意使这种新道德融会在自身的血液中。对于教育者来说要重视道德教育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一)严格规范教育,营造道德教育氛围

道德不仅是一种“现有的”行为规范,而且包含“应有的”行为规范。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道德教育,首先应注重严格的行为规范教育,《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校纪校规,正是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的体现,是全体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