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舞蹈家
15673000000006

第6章 少儿舞蹈常识(1)

少儿舞蹈常识

(第一节)少儿舞蹈的特点

一、游乐性

儿童舞蹈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高级形式,“游乐性”应当是儿童舞蹈的一个主要的艺术特点。儿童舞蹈一般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大致到学龄中期为止,年龄是从4岁至14或15岁左右。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来说,他们日常生活,除了吃饭和睡眠外,主要的活动就是玩耍和游戏。就是学龄期的儿童,在学习以外的时间,玩耍和游戏也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因此,儿童舞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应当摆在首位。只有好玩、有趣,孩子们才爱跳、才爱看,才能达到百跳不厌、百看不烦的地步。所以,在考虑舞蹈的题材时,应当选择孩子们所熟悉的、喜爱的、又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以用舞蹈所表现的、那些儿童们的游戏生活内容。

二、纯真性

儿童舞蹈是展示儿童心灵的窗口,是表现儿童情感世界的直接方式,因此“纯真性”是儿童舞蹈的一个重要特点。纯真、稚嫩是儿童情感和思想的特点,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视点。丰富的想象、奇异的幻想,常常是儿童(特别是幼儿)们思维活动的特点。他们经常把一些无生命的玩具和物品看成是有生命的朋友。如有的儿童能做一个或数个布娃娃的妈妈,喂他吃饭,唱儿歌哄他睡觉;她或者扮演医生、护士,给小宝宝看病、打针、吃药。他们还把一些小动物看成是通人性、有人的感情的小朋友,对小猫、小狗、小兔、小鸡、小鸟、小金鱼等有着特殊的感情,可以和它们一起玩,给它们讲故事……在我们的儿童舞蹈创作中如何具有纯真性,关键就在于要以儿童的眼睛来看世界,以儿童的思想感情来对待客观事物,从儿童的生活中择取舞蹈的题材,特别是其中的童话、寓言等存有我们可选择的舞蹈题材。

三、明晰性

儿童舞蹈所表演的内容一定要能被儿童看明白、弄懂它的含义,小演员才能表演好,小观众才能接受。因此“明晰性”是儿童舞蹈不可或缺的特点。当然,对不同体裁的舞蹈作品对其内容的明晰性有不同的要求。如对有情节的舞蹈,所表现的人和事一定要清晰、条理分明,切忌逻辑混乱,使人不知所云;对抒情性的舞蹈(情绪舞),舞蹈所表现的人物的情感要鲜明,是喜,是怒,是哀,是乐,不能含混不清,对情感的转变和发展,也要脉络清楚,只有如此,舞蹈才能具有艺术感染力,而对戏剧性的舞蹈(舞剧),则要求人物性格突出,情节事件和矛盾冲突的发展要简捷明了,起、承、转、合要循序展开,一般不用或少用“时空交错式结构”,否则,容易使小观众如坠五里雾中,收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四、综合性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情感、思想也是繁复多样的。因此儿童舞蹈的“综合性”也是儿童舞蹈必不可少的特点。不同的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生活内容,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不同的喜爱和所关心的事物。这就给我们选择儿童舞蹈的题材,有了极为宽广的余地。儿童现实的生活,儿童所感兴趣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自然景物中的花鸟鱼虫、山水风雨,以及童幻世界中的一切,都可以编成舞蹈,塑造出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例如,儿童童话歌舞《大森林的音乐会》就属于综合性的作品,它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时而歌,时而舞,时而对话,生动活泼。而随着儿童舞蹈题材的扩展,舞蹈体裁和形式也就相应地要求多样化。因此,儿童舞蹈除了我们常见的抒情性舞蹈(情绪舞)和叙事性舞蹈(情节舞)外,还应当多提倡采用歌舞、歌舞剧、小舞剧等体裁,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儿童舞蹈能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绚丽多姿。

(第二节)几岁学舞蹈比较恰当

几岁开始让孩子学习舞蹈或其他的运动比较适宜?目前,运动医学界没有肯定的答案。因为孩子生长发育的个别差异很大,年龄的大小不足以作为判断的依据,更何况不同的生长环境、气候、营养、社会文化背景以及遗传等因素,都会影响孩子实际发育的情形。

因此,如果是以孩子的体型、心智及骨骼发育的年龄来判断,还比较正确可靠些。但这类专业判断并非一般人所能作到,因此最好请小儿科或骨科的专科医师帮孩子作定期的健康检查,才是最合适的。

外国的运动医学专家建议:规律性的运动训练,包括芭蕾舞、桌球、体操、游泳在内,最好是从8至10岁才开始,而某些较难的动作或使人体组织负荷较重的活动(例如:芭蕾舞的脚尖)。应等到11至13岁再尝试较为适当。因此担任幼儿舞蹈老师或运动教练的人,应该要懂得解剖学、生物力学及儿童发育学,才不至于强迫幼儿做出超过其正常关节活动度和骨骼能负荷的动作,唯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运动伤害的产生。

(第三节)怎样指导孩子学习舞蹈

教孩子学习舞蹈,一般的家长都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舞蹈前,应首先对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舞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功能有所了解。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其本质特征是手舞足蹈地表现人的情感,它的基本要素是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由所构成凝聚在律动之中的空间流动的美。家长指导孩子学习舞蹈,参加舞蹈活动,主要是通过舞蹈的创作、训练和表演,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开发他们自身的潜在能力,对性格、气质风度、身体、情操的发展打下扎实而健康的基础。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舞蹈,吃苦受累不说,还可能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舞蹈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符合儿童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天性,可全面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有利于儿童智力开发;孩子从小参加包括听、唱、想、做及舞蹈方队、队形、表情、节奏在内的各种实践,通过舞蹈训练将体操、武术、健美操、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戏曲舞蹈等艺术融为一体进行练习,通过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感受,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模仿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新力。同时舞蹈训练常常要使孩子出大力,流大汗,动作要反复训练,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孩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所以,舞蹈训练有着许多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独特功能。

当家长对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有了解之后,年轻的父母可适当购置一点必要的舞蹈书籍,可参照教材示范教孩子学习舞蹈,也可购置一些教孩子学习舞蹈的电脑软件、电视节目录像带等。如果条件许可,孩子又特别喜欢和向往舞蹈艺术,家长可带孩子进入艺校学习舞蹈,或请舞蹈家教教孩子学习舞蹈。

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生动为主要特点。所以,形象优美、动作生动的舞蹈配以富于诗情画意的音乐,立刻能使儿童产生喜爱和向往之情,激发起儿童学习舞蹈的欲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唤醒孩子的心灵,在示范、讲解时,要尽量把最准确、最优美的表情、动作显示给孩子,让艺术的魅力使孩子陶醉在美的海洋之中。

青少年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又比较喜新厌旧,所以,对待幼儿及学龄初期(小学生)儿童,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舞蹈时,在基础训练阶段,必须加强趣味性,家长(或指导教师)可与孩子共同做舞蹈游戏,排舞蹈小品,活跃孩子的学习气氛,丰富其想象力。在学习进程的安排上,可将民族舞蹈、芭蕾舞、体操等交叉安排,以便使孩子能不断的有新鲜感,有利于孩子对舞蹈艺术的融会贯通。

在指导儿童训练过程中,家长容易忽略的一点其实也是舞蹈艺术的生命力所在,那就是“情”。舞蹈不是一系列动作的机械组合,而是通过动作来传情达意。所以,家长要启发孩子在领会舞蹈艺术的真谛,用心灵表现动作,用动作释放心灵,释放思想。要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体验生活,展开理想与想象的翅膀,大胆创新。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家长要及时表扬鼓励孩子;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必要的学习舞蹈的环境,如时间、场地、服装、学习材料等;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舞蹈比赛、表演;当孩子逐渐成为舞蹈园里一颗含苞待放的花蕾时,家长可积极向舞蹈艺术学校(院)、芭蕾舞团、杂技团、体操艺术团体推荐孩子,以使孩子走向更广阔的舞蹈艺术的天地。

(第四节)少儿舞蹈基本功训练

在大多数人们看来,舞蹈艺术启示人们向往美,激发人们追求美,促进人们丰富美。正因为如此,人们学习舞蹈的兴趣日趋浓厚。许多家长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纷纷找到少年宫各艺术培训班,希望老师能够教给孩子更多更好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技巧。

但是,最初的良好愿望往往是不现实的。一旦进入舞蹈最基础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基本功训练阶段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基本功训练的难度使许多孩子望而却步。教学方法的枯燥单一也使许多孩子失去兴趣。他们发现舞台上出现的舞蹈艺术美感与台下和幕后的艰辛劳动大相径庭。这些连成年人也需要较强意志力和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训练,对于年幼的孩子们来说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而对孩子们参差不齐的个人条件和各不相同的意志力,教师在训练上莫衷一是。轻了,达不到训练效果,重了,孩子们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入门难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一大套我们认为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材,大胆提出儿童舞蹈基本训练《童谣法》,并把它介绍给大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童谣舞蹈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童谣舞蹈”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童心理、生理教育特点智力水平和身体各部位所承受动作的能力,以童谣的形式而创编的一种舞蹈基本训练方法。这种方法对培养婴幼儿童审美的潜在意识,刺激大脑发育,增进体态健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雅举止和美好的心理品质,认识观察事物,培养组织纪律观念,集体荣誉感等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们知道,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两个方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身体的发育。儿童身体的发育表现在身高、体重的变化。肌肉力量的增长,各器官系统结构与形态的生长、发育和机能的成熟。儿童舞蹈正是儿童身体发育的“催化剂”,能够比较全面地促进儿童身体向着良好的状态发展,并在教给儿童舞蹈艺术的兴趣,初步发展他们对周围生活、大自然中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二是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在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认识和个性的发展,心理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个性发展是儿童对客观事物态度的集中反映。“童谣舞蹈”在教给儿童舞蹈艺术的过程中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从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辩证关来看,儿童身心发展是个复杂过程,教育总是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一旦为儿童所接受,就会不断引起儿童更大的兴趣和更新的需要,当这种要求与需要不断地向前推移和转化时,儿童的身心发展就会在总体上发生质的变化,这一变化推动着儿童走向健康和成熟。由此可见,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必须与时代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童谣舞蹈”便是对基本教育方法的改进,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对已有的成功经验的递进。

“童谣舞蹈”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集童谣形式、舞蹈基本技能和技巧动作成一家,即使复杂的舞蹈艺术在形象语言的带动下,也会变得简便易学。儿童在演练过程中不仅开发了智力,积累了知识,训练了口语而且掌握了技能,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练和提高。“童谣舞蹈”的基本原理是:将舞蹈的基本教学内容融于童谣之中,使复杂的舞蹈动作与有韵律的儿童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边说边做,动作要领在童谣中,童谣在儿童的兴趣爱好中,鲜明、生动、易懂、易记。为充分调动儿童学习舞蹈的积极性,童谣教学法采用了儿童极易接受和喜爱的多种形式如:讲故事、做游戏、智力组合等来充分调节和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儿童在新鲜、强烈多变的刺激中感受舞蹈的魅力。

二、童谣教学法有利于引起儿童不随意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不随意注意是在不自觉情况下产生和维持的心理状态,随意注意则是自觉控制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这种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决定于所提出的任务和目的,需要人们经过意志的努力。

儿童注意的特点是以不随意注意为主,他们的注意受直接兴趣和情绪的制约,容易被新鲜强烈、多变的刺激所吸引。

童谣教学法根据儿童注意的心理特点:采用儿童极易接受和喜爱的多种形式——讲故事、做游戏和智力组合等来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儿童学习舞蹈积极性和想象力,使儿童在整个舞蹈教学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愉快的情绪,即在儿童处于不随意注意状态中教学,在童谣中不知不觉完成规定的舞蹈学习内容后,再用三言两语点一下教学目的,此时儿童又处于随意注意状态中,有效地发展了儿童的随意注意,从而促进了儿童健康的心理。

“童谣舞蹈”教学法科学地运用儿童心理学中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的转换规律组织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单一动作的重复练习,使儿童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能够轻松地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于无意(儿童行为)中,贯穿有意(教学目的),于随意(教学活动)中融进不随意(儿童学习),比如童谣舞蹈(戏水)本文作者编)摆腿训练:

坐在水边,撩撩脚,

打水面,起水花儿,

小朋友乐得咯咯咯儿。

翻过身,手托脸,

扑楞,扑楞打水面,

打起水花闪晶晶,

就像天上小星星。

躺下头枕游泳圈,

快乐的用脚打水花儿,

抬起腿,撩撩水,

好像鱼儿在戏水。

向后看,水花儿起,

星星和我们在一起,

小朋友玩儿得更欢喜,

更欢喜。

“童谣舞蹈”教学法在舞蹈教学中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问题上进行了大胆尝试,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童谣舞蹈教学法的特征和内容

童谣舞蹈教学法的重要特征具有浓厚的兴趣性、广泛的实用性、丰富的知识性和独到的创造性。

(一)浓厚的兴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