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舞蹈家
15673000000007

第7章 少儿舞蹈常识(2)

“童谣舞蹈”之所以受欢迎并被重视,兴趣性是一个显着的特征。兴趣是人的知识需要的情绪反映,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的爱好或追求,儿童的兴趣易于变化,稳定性差。鲜明生动、变化多端的事物或活动能够引起儿童的直接兴趣。因此,儿童的兴趣容易被另一种兴趣所代替。年龄越小这一特点表现得越为突出,这就形成了组织儿童教一个难点。那么,解决一难点,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使儿童能够保持对舞蹈的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童谣教学法正是解决这一难点的重要途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讲,儿童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能够积极寻找满足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儿童对游戏感兴趣,为了满足游戏的兴趣,他们搜集和制作游戏材料,寻找共同游戏的伙伴,并不断扩大游戏主题,丰富游戏内容。“童谣舞蹈”以其浓厚的兴趣吸引着众多的儿童参与其中,并改变着儿童兴趣易于变化、稳定性差的特点。比如,儿童喜爱大自然,“童谣”中就会出现许多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小蜻蛙真美丽,睁大眼睛坐在地,呱呱呱,呱呱呱,好像在唱丰收曲……”。又如“小鸭鸭真好笑,小手屁股后边翘,走起路摆呀摇……”对这些自然界的小动物,儿童表现出浓厚兴趣,甚至着了迷。把自然界中的现象和事物编成“童谣舞蹈,可以大大开阔儿童的眼界,提高儿童的兴趣,达到对儿童教育的目的。“童谣舞蹈”从考虑儿童这一特点人手,注意到了直观性,使儿童在生动有趣富于吸引力的事物和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二)广泛的实用性

童谣舞蹈教学法不仅能适用于舞蹈教师的教学活动,也适用于家长指导下让儿童自学自练。为方便更多的儿童掌握,童谣舞蹈把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通过编成童谣让儿童按童谣要求去做,再配合舞蹈动作的即兴发挥,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基本功训练部分,在舞蹈教学中是个重点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单一动作的重复练习,使训练变得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儿童注意,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比如儿童在训练勾绷脚时,孩子们任凭教师怎么讲,他们动作很难做得准确到位。后来我试着把勾绷脚这个动作要领编成童谣:

脚腕上动,脚跟蹬,

脚腕下动,脚背绷,

脚跟蹬,脚背绷,

一个绷,一个蹬,

一个蹬来一个绷,

两只小脚互相争,

小脚会绷又会蹬,

转起脚腕显灵通。

孩子边说边舞,做到语言动作协调统一,以言导舞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童谣舞蹈”还录制成了音节和像带,可以及时对错误的动作进行更正。试想一下,由妈妈或阿姨带着孩子在轻音乐节奏中说童谣唱童谣,做动作,这种积极的运动,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这种早期潜意识的培养不仅来自校园,而且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广泛地普及和推广“童谣舞蹈”已不再困难。适合校外特点的舞蹈教材和舞蹈教学方法已经为许多有志于儿童舞蹈事业的人们打开一扇窗户,这将有力地促进儿童舞蹈走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三)艺术的规律性

艺术的规律性总是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童谣舞蹈也不例外。“童谣舞蹈”教学法针对性较强,它适用于婴幼儿和儿童年龄段(0-12岁),供教师和家长教学时使用。这种方法来自我对千余名儿童的教学实践,来自对儿童舞蹈艺术内在的规律认识和教学经验的总结。舞蹈的美是含在规范科学之内的,儿童舞蹈教学只有遵循科学的规范的训练,进行科学的正规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质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们总结出儿童舞蹈训练的四个阶段和四个环节,这就是:动作的开法儿(启蒙)、风格的深入、个性的突出、即兴的表演四个逐步深入的必备阶段和基础训练、组合训练、因材施教、综合提高四个相互衔接的必备环节。每一个阶段布局都具有训练要求的共性,每个具体内容又各有其个性。在阶段与阶段之间,形成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的系统性和延续性。这样,从要素到环节。从内容到形式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就构成了童谣舞蹈艺术规律性。

(四)丰富的知识性

童谣舞蹈不仅含有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等内容,而且也含有音乐、文学、美学等丰富的知识。这些共同构成了童谣舞蹈的生命力。促进儿童成长的原则是传授知识与发展个性的统一。童谣舞蹈集二者于一身,在全局发展儿童个性的同时用知识填充儿童的头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儿童粗浅的知识,而且还要锻炼儿童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还要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引导他们欣赏自然美,追求新知识等等,比如:“小金鱼穿彩衣水中游来又游去,又摇头,又摆尾,如同跳舞做游戏……”这首童谣不仅需要儿童观察、比较而且还要同跳舞联系起来去发挥想象力,恰到好处。又比如:“宝宝骑马哒哒哒,拉起缰绳不放它,骑着马儿到草原,草原风光美如画……”这首童谣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充分发挥儿童对草原自然风光的想象。童谣舞蹈的丰富是知识性教学法成功的重要基础。

(五)独到的创造性

科学的教学方法要显不出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具备与其他教学方法相对优越的独到的创造性。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了舞蹈基本训练教学中困难,尤指枯燥、单调、被动、注意力分散等。童谣舞蹈是从兴趣人手,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起儿童不随意注意,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二是充分发挥语言的韵律节奏感,促进了儿童舞蹈动作的节奏性和协调性。童谣语言生动活泼,合辙押韵,是儿童容易注意和掌握的最好形式。三是童谣有利于儿童掌握舞蹈动作的基本要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把动作要领和有韵律的语言紧密结合,易懂、易记,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舞蹈的捷径。

童谣舞蹈的内容很丰富,特色很鲜明,除以上五个特征外,还包括民族性等。我们还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让“童谣舞蹈”真正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好方法,推动儿童舞蹈向更高层次迈进。

四、童谣舞蹈教学法实施效果和意义

童谣舞蹈教学法的效果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学作用不可低估根据元素性舞蹈教学原理,童谣舞蹈在归纳了舞蹈艺术教育特点的同时,解决了姿态美、形体美、动作协调、基本功训练和教学组织等一系列问题,内容新颖,贴近实际,易于普及,教学方便,非常适用。二是有利于培养儿童个性以及语言、认识、记忆、想象、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能力。童谣舞蹈是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知识进行研究探索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儿童的能力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指导儿童舞蹈教学的最新途径。“童谣舞蹈”主要是以具体的形象童谣和舞蹈基础动作融为一体,儿童一旦接受复杂的舞蹈艺术在形象的语言配合下便会简单易学,这种途径是独具一格和新颖别致的。四是激发儿童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童谣舞蹈”可以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体态健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审美观念和高雅举止以及美好的心理品质这都将使幼儿在“人之初”阶段追求美、向往美,从而学会美、掌握美的技能,为漫长的人生打下良好的牢固的基础。

“童谣舞蹈教学法”在儿童舞蹈教学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索解决的问题,需要更多儿童舞蹈教师去实践,去总结,使这朵盛开在儿童园地的鲜花更加鲜艳夺目。

(第五节)教好幼儿舞蹈的几种方法

幼儿歌舞是用动作、音乐、语言和美术等综合手段来反映幼儿的思想情趣和生活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艺术。好奇、好问、好动、爱模仿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幼儿歌舞恰恰能够适应幼儿的这些特点,也能够满足他们具体要求。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综合教学法

由于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已经能够按自己的意识去做某件事,无兴趣的事他很难去做,所以在这时舞蹈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用你的教学内容去吸引住这些意识随意的幼儿,把随意变为有意那么就可以采用综合教学法,把说、唱、跳结合在一起,内容一定要生动形象。

二、示范法

教师要准确、形象、富有表情地表演舞蹈作品,使幼儿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示范时还要伴随着语言的讲解,面向幼儿做镜面示范。如幼儿应伸左手,教师要伸右手,此方法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和热情。

三、语言讲解法

语言讲解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如转动手腕这一动作,如果按动作要求讲,第一拍手腕由外向里转,第二拍手腕由里向外翻掌。幼儿学做起来既无兴趣又很费力。但是如果告诉幼儿,现在你到果园里抓住了树上的一个大苹果,想把苹果摘下来必须转动手腕拧一下。或者练习站立时,如告诉幼儿站直,它可能会站不好那么你告诉他们像小棍一样或像铅笔一样,他们会做得很好。所以说语言讲解法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四、游戏法

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行辅导的一种方法。舞蹈学习也应该让幼儿感到是一种游戏活动、是一种娱乐。如学习鸭走步,教师就可以扮演鸭妈妈,让幼儿当鸭宝宝,请鸭宝宝跟着鸭妈妈学本领,还可以戴头饰或穿上服装。还有小碎步,可用鸡妈妈带小鸡练习。蹦跳步,兔妈妈带兔宝宝练习等。此方法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作为一名舞蹈教师首先要让幼儿喜欢你,再有教师上课时精神要饱满,语气要和蔼可亲,随机性强,还要有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幼儿,让幼儿每节课都能上得轻松愉快。

(第六节)如何教幼儿创编舞蹈

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发挥幼儿主体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北京市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要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和创造的初步能力。把以上两个问题结合到一起考虑,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舞蹈教学中加一些让幼儿从即兴表演到创编小歌舞的内容呢?这样,不但给传统的舞蹈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能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小、中、大这三年一轮的教学实践,我们觉得这个办法是可行的。

引导幼儿进行舞蹈创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幼儿在具备一定舞蹈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我们在培养幼儿舞蹈创造力上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美好的事物,积累创造素材观察是创造的基础。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我们引导幼儿观察的对象。我们认为,让幼儿观察可以作为舞蹈素材的事物,并试着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它们,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幼儿掌握观察的方法,把观察的重点放在观察形态、动态、神态上。以前我们做各种动物律动往往采用一种固定的动作,如小猫捋胡子,小狗耷拉大耳朵等。其实,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一种动物除了有平常被大家都注意到的特点外,往往还会有别的人们忽视的显著特点。如小兔律动,大家多以双手竖耳朵、蹦跳来表现。全班三十多只长耳朵兔子一起跳来跳去,虽然动作对了,形象也表现出来了,但缺少孩子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于是我们就观察小兔子的三态。形态:长耳朵,短尾巴,前肢短,后肢长;动态: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偶尔还会站起业;神态:东张西望、机警、灵敏。观察后再进行律动创编时,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理解,把兔子的不同特点糅合到自己的即兴表演中。有的幼儿双手立于头上做长耳朵的动作,有的幼儿双手交迭于臀部做短尾巴的动作,还有的幼儿上屈肘在胸前做兔子站立状,眼睛还机警地左右看,生动可爱,活灵活现。

二、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幼儿体验创造的快乐

创造力要借助于充分的表演来表现。因此,除了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提供大量的表演机会外,我还在走廊里创设了音乐角,投放了手巾花、腰鼓、小乐器等,供幼儿自由选择。放音乐,幼儿听音乐即兴表演,或三五成群地创编新的舞蹈,在庆“六一”、新年联欢会、对外观摩时,都要积极为孩子们争取更多感受成功、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演出,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更浓了,表现力与创造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循序渐进,培养幼儿初步的艺术创造力

要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择了不同的内容,尤其在培养幼儿即兴舞蹈表现和创编能力上特别注意由易到难。小班多选择音乐形象突出、易于表现、特点鲜明的律动,让幼儿听着欢快有趣的音乐进行即兴表演,如大象、小兔、小鸭、小鸟等。中班是请幼儿创编歌表演,幼儿要以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创编动作,如《郊游》、《捕鱼歌》等。在歌曲的选择上要注意内容具体、叙事清楚、不可太长,这样才能起到启发幼儿想象,帮助幼儿实现再创编的作用。到了大班,可以选择一些无歌词音乐,请幼儿进行创编活动。幼儿在已有舞蹈基础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声音、形象、节奏、速度、情绪,创编出不同风格的舞蹈,如《白雪公主》、《恰恰恰》等。老师指导时要注意目的明确,要求单一,因为幼儿创编作品中,会存在着一些动作节奏与音乐配合不当、音乐形象掌握不准、动作运用不适宜等问题。,每次只针对幼儿创编的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剖析,并以建议的形式,提出改进意见,才能既不挫伤幼儿的创编积极性,又能使幼儿有真正的收获。

四、尊重首创,使幼儿成为主动发展的人

大家都知道,舞蹈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尤其是创编出与众不同的动作那就更难了。试想,如果某个小朋友千方百计地设计了一个新动作,被别人模仿去了,而他没有得到肯定和表扬,那么,久而久之,他是不是也就不再动脑筋创新了呢?因此,教师要像尊重专利技术一样,重视幼儿的首创。在每次创编活动总结时,都要都对幼儿的首创动作加以肯定、表扬。这样,不但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乐于创新,敢于创新,而且还能丰富其他幼儿的想象,让每个幼儿都产生创作出与众不同动作的欲望。

在幼儿创编舞蹈的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从单独自由创作、能力强弱搭配,再到自由分组创作的由易到难的形式。我们不仅在教育活动中让幼儿进行创编,而且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节目排练中找机会,让幼儿进行创编。有了这样的宽松的环境,幼儿创编起来就更加自主、自由、自如。

(第七节)如何提高幼儿舞蹈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