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书法家
15673100000003

第3章 书法基础知识

一、硬笔字的写法与练习

硬笔主要指的是铅笔、钢笔、圆珠笔等。由于这些笔便于携带,书写也方便,所以是人们目前应用最多的书写工具。记笔记、写文章等都离不开它们。应该说硬笔的书写,在目前主要是侧重于应用。人们平时写字,在应用的同时,也会对它产生审美的心理,希望书写的文字美观耐看。又因为不管用什么笔写字,汉字的结体都是一样的,先练好硬笔字(铅笔、钢笔、圆珠笔等),解决了字的造型美(间架结构)问题,对学习毛笔书法也是有促进作用的。所以,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硬笔字的写法与练习。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岁小,运用毛笔和水墨的能力不强,所以先进行铅笔字的练习比较适宜。一边识字,一边掌握字的间架结构,还可以为练习毛笔字打下基础。

二、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有那么多人喜爱中国的书法,学习它、研究它,是因为它不仅仅是艺术,而且还有广泛的实用性。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书法有它自己的艺术规律,又不同于一般的写字。

一般写字只要求正确无误、整洁清楚,在应用上不发生错误就可以了。而书法艺术还要在这实用性之外,更好地运用“法”——书法的艺术规律和表现手段,着眼于形式美的创造,追求内容的典雅,用笔的变化,字形的安排和通篇的布局等等。这就更需要我们下功夫去学习、研究它了。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也要求我们很好地学习书法。这是因为书法是来源于文字的。有了文字然后才可以谈到书法,如果没有文字,书法也就不存在了。大家都知道,文字和语言同样都是人们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工具。不同的是语言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而文字就不受这个限制。

譬如古代人讲话,我们今天听不见,但是,如果古人把要说的话,用文字书写出来传到现在,我们看见不就跟听到古人讲话一样吗?又譬如甲乙两地相隔很远,甲地的人说话,乙地的人听不到,如果甲地的人将要说的话写成书信寄到乙地,乙地的人收到信就可以知道甲地的人要说的话了。所以,文字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既然人们要经常写字,也就希望把字写好。一篇文章内容很好,但书写得很乱,字形狂怪难认、歪歪斜斜,使人看起来非常吃力,还容易发生错误;相反,如果文章不仅内容好,并且字写得也很漂亮,使别人读起来心情舒畅,能准确、快速理解所写的内容,还可以欣赏到书法艺术,那不是更好吗?因此,不管我们将来做什么工作或学习哪一门学科,都应该把字写好,都应该抽些时间来学学书法。

三、各种书体简介

什么是快乐?快乐是社会的认可,是心灵的满足,是成功的愉悦。让学生在在追求成功中享受学习,享受快乐。因为有了快乐,才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老师,学习无疑是成功的,有效的和快乐的。

书法是我们伟大祖国所特有的艺术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并使用着不同的书体,如人们常说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同时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他们的风格各不相同,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前后相望,佳作如林,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的艺术遗产——各种碑、帖、书法墨迹,供我们学习与欣赏。下面就各种书体的源流作一简单的介绍:(一)甲骨文

关于书法艺术的起源,要从陶器文字和甲骨文谈起。由于陶器时期距现在太久远了,而且根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来看,陶器文字尚未形成体系,在此就不作介绍了。这里我们主要谈谈甲骨文字。19世纪末叶,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殷商故都遗址)发掘出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这就是甲骨文字。经过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研究,证明它是殷朝后期(即从殷王盘庚迁都直到殷亡的273年间)殷王室占卜记事的文字,即卜辞。(占卜就是古人在做一件事之前想预知“凶吉”的一种迷信活动。占卜以后把结果记录下来就是卜辞)。这些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笔画单细、挺直,露锋芒,转向时以方折为主。在今天看到的汉字中,甲骨文是最古的文字。

(二)金文

金文也叫钟鼎文,主要是指商代早期至西周时期,在青铜器上刻或铸的铭文。商末周初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凝重,行笔方整,有竖行无横行,如《大盂鼎》。到西周盛世及后期,青铜器制作日益精美,金文也更加成熟,行笔上变方整为圆润,结体也更紧密、平正,且竖有行横有距,如《散氏盘》、《毛公鼎》等。

(三)石鼓文

唐朝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了十个像小圆桌那么大的鼓形石头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们称它们为石鼓文,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在每个石鼓上刻有一首四言诗。石鼓上的文字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籀文(籀,zhòu,就是大篆)。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些石鼓是春秋末到战国初年秦国的产物。

石鼓文,笔画圆润而且庄重,字体大小匀称,并有一定的规律,为秦朝统一文字打下了基础。

(四)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与文化,秦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要求“书同文”。

把原来六国通行的各种同义而不同形的异体字和繁难的文字废除,规定以小篆为全国统一的标准字体。从书法上看,它的笔画基本上粗细均匀,而且圆润,很像箸(zhù,筷子),因此又称之为“玉筯篆”。字形略长,注重均衡、对称。如《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相传是秦朝宰相李斯写的。

(五)隶书

在篆书盛行的时期,还有一种叫“隶书”的书体在民间流行着。传说秦代有一个叫程邈的狱吏把民间流行的草率的篆书进一步简化、规范,变圆为方、变曲为直,以加快书写速度,形成一种新的书体。当时的“徒隶”一类小吏,书写公文也喜欢用这种字体,因此被称为“隶书”。我们能见到的隶书种类很多,秦和西汉初期的隶书与篆书相近,也称为古隶。到了西汉晚期,以至东汉,隶书逐渐成熟了,形成了相背开张的字势,用笔上出现波磔(zhé)的笔画。由于隶书是在汉代广泛使用并得到蓬勃的发展,所以它也往往被称为“汉隶”。如《石门颂》、《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等。

(六)章草

草书是指文字书写的简捷草率,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无论哪种字体都有它的草体。我们在大量出土的汉朝的竹、木简中可以看到许多书写简化而草率的隶书,这就是草隶。东汉三国时期出现了为学习草隶而编成的习字范本《急就章》。汉章帝非常喜欢当时书法家杜度写的这种草书,并准许他用草隶写奏章,后来,人们就称这种经过规范化的隶草为“章草”。可以说,章草是对隶书的简化。

(七)楷书

三国时期,汉字书体自身又发生了一个大变化,这就是楷书逐渐产生。

东汉中后期,隶书已经规范而定型,正规的汉隶仍不便于书写,自东汉末又开始了简化汉字的过程,字画上出现了“侧”(点)、“掠”(长撇)、“趯”(tì 即挑钩)、“啄”(短撇)等,使汉字逐渐形成一种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轻便的新书体——楷书。“楷书”又叫“正书”和“真书”。经过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逐步发展完善,一直沿用至今。平时人们常说的“魏碑”和“唐碑”都属于楷书范畴。魏碑代表作品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唐碑代表作品如: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颜真卿书《多宝塔碑》、《勤礼碑》、柳公权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八)今草

所谓“今草”,是相对“章草”而言的。它是保持了章草结构简约的隶书的草写简写,那么今草就是楷书的草写简写。较著名的帖如: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的《书谱》等;今草中还有“大草”、“狂草”,如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等。

(九)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产生于后汉,最早以行书著名的书法家是后汉的刘德升。行书是楷书的简便写法,既不像楷书那样拘谨,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识,因此显得流美而平易,最为群众所喜用乐见。行书是流传最广、应用最多的一种书体。其中较工整兼有楷意的叫“行楷”;较草而兼有草意的叫“行草”。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有名的行书帖。行书在用笔上加重了钩连与圆转,使字书写起来流畅连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