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雅写了一封信给助听器的制造商,很兴奋地叙述他的经验。他的热诚,令制造商大为感动,邀请拜雅到纽约的公司去,参观工厂,和管理阶层及工程师商谈。
这个过程当中,一个极具创作性的念头在拜雅的心里产生了。他要求制造商安排他去巡回接触全球数以万计的聋人,将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让他们能够借着这项发明,重过正常人的生活。
拜雅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一项透彻的研究,分析了助听器制造商的销售系统,并想办法与全世界听力有困难的人士取得联系。为了要跟他们一起来分享这个令聋者恢复听力的发明,他草拟了一个两年的宣传推广计划,并获得制造商的大力支持。
以后的日子,拜雅为千千万万的聋人带来了希望的实现,也为他自己创造了一番事业,带来了很可观的财富。
大家可能会问:到底拜雅的父亲是什么人?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心灵力量与影响力可以将自己的信心输入儿子的心灵里,替儿子及千万的残障人士带来新生?告诉大家:拜雅的全名是雅·希尔,他的父亲就是《思考致富》的作者,是美国成功学始祖拿破仑·希尔。
这一位伟大的父亲、伟大导师对拜雅事件的结论是:“信心加上愿望,任何理想都可成为事实;这些人类心灵可以拥有的品质都是免费的!”
超越是对自我的否定
超越是对自我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于自我的重塑。
任何人若想要取得成功都必须首先战胜自己,改变自己,在对自我的扬弃中,重塑一个全新的自我,而达到超越的目的。
一个人若要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取得事业成功的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德、才、识、学。
冲破人生难关需要超越自我的信念。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确实,每一个人都想超越自己的过去,胜过他人的现在,以达到成功的明天。所以,我们现在才会苦苦地思索着如何改变自我,如何克服个人所存在的危机,从而达到超越自我冲破人生难关的最终目的。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事实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从后来的懵懂中学会了关注和审视别人。学习上的尖子,生活中的强者,各个领域的明星人物自然成了我们关注和审视的对象。我们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为什么他们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而我却总是这样平平庸庸地过活呢?”
我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别人成就的羡慕和徒做无聊的叹息,而更加注重于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潜质,从而付出努力以争取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每个人都会有一片明朗的天空”,我们已经从消极走向了积极,从被动走向了主动,我们不再羞怯,不再遮掩,也不再隐忍,而是将心中的兴奋与激动化作行动,化为汗水,洒在成功的路上。而当我们终于踏上成功巅峰的时候,我们会惊叹自己有如此之大的能耐,有如此之深的潜能,而在以前只不过是一种梦想罢了。
事实上,这就是超越。
超越有超出、超过、转移等意义,它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够说得清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谈及过超越,他整整提出了35种解释,尚且意犹未尽。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超越就是通过超越时间、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从而促使自我的变化,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自我改变和自我超越是相互紧密联系而往复循环的。自我改变导致了本身的超越,而超越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巨大的改变。
根据《经》上记载,上帝照着自己的样子用土造了一个男人,名叫亚当,看着他寂寞,便用他的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本来他们没有羞耻之感,没有智慧之脑,整天在园里游玩,无忧无虑,但是在蛇的引诱之下,偷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于是便知道了羞耻,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
这便是所谓的“原罪”。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这原罪,人类才知道羞耻,拥有意识,从而超越了浑浑噩噩的原始状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人类是否产生了超越呢?事实上,如果我们的祖先古人猿没有改变用4条腿走路的习惯的勇气,就永远不可能进化出现在的人类。在超越自然的同时,人类产生了,在超越自我的同时,人类不断地进化、发展,越来越成熟。
人类社会在超越中产生,也是在超越中发展和进步,人类历史上每一种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的产生,都是对于传统的突破与超越,若只是局限于现在,只会走向历史的反面。社会也是在对历史不断地否定中前进,不断地了解和不断地超越历史,从而走向永恒。
人,作为社会的个体,都会有一种超越的意识,超越自己的对手,在竞争中取胜,是一种内心的意识,是对于自己不如别人的恐惧心理。同时,此种心理又化作一种行动,千方百计地想要使自己高于别人一筹,此时超越也是一种结果,是经过努力之后,确实超过了他人。因此,从此种意义上来说,超越不仅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也同时是社会化的过程,超越心理往往是无意识的,在有意无意中超越力量和冲动会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但超越的行动及过程却是有意识的,并且要将动机转化为各种具体的行动。超越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①超越者个体(自我)
②超越潜意识(超越意识的萌发)
③隐眭超越(超越意识的强化)
④显性超越(超越意识的外化)
⑤实在超越(超越意识的实现)
从这几个层次中,我们不难看出,超越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隐到显、从内到外、从弱到强、从虚到实的过程。“超越”与“竞争”是一对双生兄弟。竞争就是相互争夺胜利,他与超越一样,是一种意识、是一个过程,竞争是实现超越的必然手段。正是由于“竞争”与“超越”才使得我们产生了不甘居于人后的欲望。加快了自己的心理、工作和生活的节奏。
人们参与竞争,实现超越,其激发动力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工作,有的是为了博得名声,有的是为了有更好的物质享受……一个足球明星和一位总统,他们的工作是不一样的,所渴望达到的成就也不一样。但是论其实质,都是渴求揭示自己生存的意义,充分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达到超越的境界。
超越是对自我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于自我的重塑。因此,任何人若想要取得成功都必须首先战胜自己,改变自己,在对自我的扬弃中,重塑一个全新的自我,从而达到超越的目的。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我们每个人都有“当元帅”的能力,只是看能否有一种必胜的信念,能否用实际的行动来实现对于自我的超越。若是每个人都存在一颗“要当元帅”的心,世界将变得更加有意义。
一个人若要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取得事业成功,总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内在因素则主要是个人的能力素质。下面,我们将谈一下对于超越能力的评估。
能力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德、才、识、学。
(1)德
德实际上就是平常所说的思想素质和伦理道德。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卓越人物的道德品质,对于年轻一代和历史的整个进程来说,可能比单纯智力上的成就具有更大的意义。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的常识。”
超越,首先要看是为了什么目的。如果只是为个人的名利,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并且成功的机会也很渺茫。虽然我们提倡个人奋斗,即以实现自身价值作为最终目的,但我们必须明了,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处在社会的洪流中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实现自身价值就是实现你对于社会存在的意义,所以,只有将大众公益作为目标,才会有持久而强大的动力,也才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与认同。
我们曾在一本书中提到:“如果把成功仅仅认为是赚钱、得势、获得名誉,那么从根本上就错误了。为这些事而奋斗是得不偿失的,简直可以说是枉费心血。因为你一旦获得了这一切之后,你会发现,这些都不过是一种虚空的假象,但是,若你从事的是一种为大众公益服务的事业,那么,你自身将充实和快乐,这样的劳苦也是值得的。”
另外,除了要有一个正确的超越目的之外,还必须注意到伦理道德对于超越的影响,在超越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而正当的方法,凭着自己的实力和真本事,如果只是为达到个人的私利而不择手段,采取各种卑鄙、不正当的手段,踩在别人身上往上爬;或是利用别人的成果作为自己谋取名利的资本,那么就绝不可能得到大众的认同。一旦失去了人们的支持,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就像处于一个杳无人迹的孤岛,即使有了巨大的财富,也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玛丽·居里夫人,她勤劳一生,终于发现了镭和钋,为现代科学史掀开了新的篇章,当时有许多商人想买断镭的专利权,从而从商业活动中牟取巨利,但是居里夫人并没有为利所动,而是毫无保留地将镭的制造方法公布于世,为人类服务。居里夫人认为:以此谋利是违反科学精神的。而她便可以作为“德”这个素质上的典范。
(2)才
才即才能,是指一个人的才智和能力的总称,它包括智力和技能两大系统。智力系统体现为计算、写作、分析和决策等能力;技能系统则包括雕塑、射击、表演、驾驶等各个方面。
有人曾经指出:思维认识是一种技巧,通过观察、比较和研究则形成科学理论,形成文学形象,同样,炼铁、造家具、制大炮也是一种技巧。文学家的加工对象是人和自然,而工人的加工对象则是矿石、木材、钢材等等。比如一个人要做一张桌子,但他本人并不是木匠,他买来了木料和工具,而且在做之前他看了好几本关于制作桌子方面的书。可以说理论知识有了,但是由于他缺乏做木器的才能,技术不熟练,尽管耗尽精力,累得满头大汗,到头来做的桌子却不成个样子。
在科学研究方面,如果一个人缺乏实验才能,计算、分析、判断能力,那么他想要超越别人也是不可能的。
巴甫洛夫说:“科学是依赖于方法的进步程度为推进而前进的。”确实,方法每前进一步,犹如我们每上升一个阶梯一样,使我们有更为开阔的视野,正因为有了巴甫洛夫设计的“胃瘘管”,人们才得以窥视动物高级神经的活动特点,正因为有了卢瑟福设计的“原子靶场”,才使人们发现了原子核的秘密。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技术、技能对于一个人在科学领域超越别人、取得成功起着巨大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样,在艺术领域中也是一样,歌唱家之所以能吸引我们,是因为他有动听的歌喉和娴熟的演唱技巧;杂技演员之所以能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是因为他们能够熟练地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
因此,拥有才干就等于是拥有了踏入成功之门的钥匙,同时也为我们超越别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识
识就是指见识,即一个人把握时代前进的方向、驾驭各种环境以及对自己所从事业务领域内那些最能出成果、最难超越他人课题的能力。见识,对于超越也是非常有影响的。
一个政治家,如果他没有见识,他就不可能洞悉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真正了解人民意志和人心向背,因而就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就会被各种人生风浪所淹没,历史上有许多人物,虽然有杰出的才能,却没有卓识远见,因而无法完成自己的大业。
有见识,才能看自己超越的目标,选择好超越的最佳突破点,从而走弯路和错路。达·芬奇说:“热爱实际而又不讲求科学的人,就好像一个水手走进一只没有舵和罗盘的船,他从来不能肯定他在往哪里去;没有见识而又热爱自己事业的人,犹如划无舵之船的人,最终是不能实现超越目标的。”
“跛足但不迷路的人能赶上健步如飞却误入迷途的人。”培根的这句名言也许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牛顿曾用了25年的时间去钻研神学,论证上帝的存在,这当然是没有结果的,这不能不说是聪明人的一大失误。我们不能说牛顿或者其他一些人学识不高,或者说他们不勤奋。只是因为他们在治学上缺乏见识,不能抓住那些具有较大意义、关键意义的,最能出成果、最能超越他人的攻关课题。一个不知道要攻克哪个堡垒的人,注定是攻不下任何一个堡垒的,而一个不知道自己要超越什么样的人,最终是什么人都超越不了的。
(4)学
学,是指各种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文学艺术知识以及书本以外的知识等等,所有这些知识构成了超越者的知识前提,在超越中处于基础地位,非学无以广识,一个人没有学问,就根本没有超越的可能。“知识就是力量”,因此,我们要把掌握知识当作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来形成自己的最佳知识结构,为超越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知识呈爆炸态势的今天,知识更新将越来越快,有人统计过,16世纪的各种新发明不过只有26项。而到了20世纪60至70年代10年问,新发明就已经超过了以往2000年的总和,同时,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照像术的理论在1727年已经提出,而首次应用却是在112年后的1839年,而太阳能电池理论在1953年提出,1955年就首次应用,相隔只有两年时间。
同时,学科的数目也不断增加。据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五个重点理工大学五个系70多门专业课的调查,新开设专业课的数目,每17年翻一番。另外,学科期刊数量及科学人才总数的增长也非常之快。
在这种知识不断更新、迅速膨胀的年代,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掌握新知识、了解新学科,我们就很难选好超越的领域和目标,也就很难选超越的突破,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一个人如果没有韧性和毅力,没有坚强的意志,他在超越时就会浅尝辄止,就会在困难面前退缩,在挫折中消沉,过早地自认失败,最终也无法达到冲破人生难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