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5堂珍爱自己的养生课
15673900000023

第23章 心脑血管疾病(2)

2.控制脂肪、限制胆固醇,宜选用多糖类碳水化合物,供给充足维生素和矿物质,具体饮食如下:尽量多食黄豆制品,如豆腐、豆浆、豆腐干,其他如绿豆、赤豆、豌豆、毛豆、菜豆等。鱼中河鱼或海鱼,大部分含胆固醇较低,如青鱼、草鱼、鲤鱼、甲鱼、黄花鱼、鲳鱼、带鱼等,鱼油在防治冠心病中有重要价值。牛奶、鸡蛋(主要是蛋黄)中胆固醇含量高,但每天半斤牛奶,一个鸡蛋不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量,故冠心病患者不必禁牛奶、鸡蛋,可食用脱脂牛奶、酸牛奶、鸡蛋清。应多食用新鲜绿叶蔬菜,深色蔬菜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大蒜、大葱、韭菜、芹菜、茄子;多食水果,水果含热能低,维生素C丰富,山楂含丰富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外,还有黄酮类物质,有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和镇静作用。海带、紫菜、黑木耳、核桃仁、芝麻等均有降血脂作用。肉类可食用去掉脂肪的牛肉、羊肉、去皮鸡肉、野禽及猪瘦肉。限制除小虾外的贝类食物及蛋黄。禁食含脂肪高的食物,如肥猪肉、肥羊肉、肥鹅、肥鸭。禁食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如猪皮、猪蹄、带皮蹄膀、肝、肾、肺、脑、鱼子、蟹黄、全脂牛奶、腊肠,禁食含高热能及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冰淇凌、巧克力、蔗糖、油酥甜点心、蜂蜜、各种水果糖,禁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咖喱、大量酒、浓咖啡等。

冠心病能预测吗?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而冠脉硬化斑的形成与血脂紊乱有密切关系。因此测定血脂可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血脂是血液中脂类物质的总称,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等,它们通过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发挥其生理功能。血脂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项,其正常参考值(mmol/L)分别为:0.22~1.58、2.8~6.1、0.8~1.5、2.7~2.9。

高TG有致动脉硬化的作用,可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中TG增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对7个国家16个人群进行调查,发现芬兰人的平均胆固醇水平最高,其冠心病发生率也最高,而日本人平均胆固醇最低,其冠心病发生率也最低。一般认为,血胆固醇每降低10%~15%,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可降低25%~75%。血中TC>6.2mmol/L是发生冠心病的危险信号。HDLC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为冠心病的保护因子,它是转运胆固醇的载体,能通过血液循环,达到粥样硬化部位,将胆固醇吸附到脂蛋白的颗粒上,再运至肝脏使其分解,从而降低胆固醇的浓度。任何年龄和不同性别均应>0.8mmol/L才达到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当然越高越好。现已肯定HDLC降低是发生冠心病强有力的危险因素。LDLC增高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罪魁祸首。现已证实,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胆固醇来自血循环中的LDLC,经过氧化或其他化学修饰后,具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TG↑、TC↑、LDLC↑和HDLC↓可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血脂各项结果综合分析,尤其结合比值测定对冠心病的预测更有价值。在动脉硬化发病过程中,HDLC↓比LDLC或TC↑更为重要。在动脉硬化指数中,HDLC/LDLC或HDLC/TC比值越低,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越大,HDLC/TC<0.15是冠脉病变的较好预报因素,优于单项指标。德国对4576例发生冠心病患者的TG、HDLC和TC/HDLC的研究发现,TG与发生冠心病的关系在同时有HDLC低者更为显著。TG≥2.3mmol/L、TC/HDLC>5和HDLC<0.9mmol/L时发生冠心病者明显增多。芬兰对4081例TC/HDLC≥5.2mmol/L中年男性无症状者追踪观察5年,发现TG>2.3mmol/L、LDLC/HDLC>5者发生冠心病的相对危险性为LDLC/HDLC≤5,TG≤2.3mmol/L者的3.8倍。另有14年的研究资料显示,TG高并伴有HDLC低者,无论男女发生冠心病者为无这两项情况的2倍。因此,根据血脂及其比值测定结果可有效地预测冠心病,及时服用血脂调节药,可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吸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人群中的最主要死亡原因,导致心脑循环动脉病变的最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如发生在供应心脏血液循环的冠状动脉上,则冠状动脉血管变形扭曲,内腔不光滑,管腔变细甚至全部阻塞,使心肌缺血缺氧,即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病人可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或猝死的表现,尚有一些病人无主观症状,但在客观检查时有心肌缺血的证据,这种称为隐匿性冠心病或无症状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虽一直是医学界的一个重点及热点研究课题,但至今尚未阐明。据已进行了一个世纪的实验研究,对冠状动脉上粥样斑块形成过程的形态变化已基本清楚,是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受累动脉首先有内膜受损,代谢失常的脂质入侵且积聚,并有平滑肌细胞增生及结缔组织基质形成和局部的出血和血栓形成,使血管内径变小,不光滑而导致血流不畅。对以上变化的发病机理经多年研究正在逐渐阐明,但离完全阐明仍有很大距离。目前只知本病是多因素的疾病,为多种因素作用在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为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肥胖、性格和阳性家族史等。而前三者已被公认是冠心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本文介绍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在美国,每年由于吸烟而过早死亡者达32.5万人,大约1/3是死于冠心病。吸烟对人体的物理化学的作用为:除吸烟的烟雾污染空气,刺激呼吸道粘膜,使之发生充血水肿,引起咽部不适、呼吸道炎症外,烟中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使外周动脉和冠状动脉收缩,血压升高,血中一氧化碳浓度增高,血液携带氧的能力下降,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对人体均具有危害作用;血管收缩及动脉管壁缺氧损伤动脉内膜,并引起脂质代谢失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烟中除上述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外,尚有氮氧化物、氰化氢等其他成分,对人体均有毒害作用。

在西方国家已陆续进行的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了吸烟者心肌梗塞发病率和冠心病死亡率均高于不吸烟者。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吸烟组冠心病超额死亡率比不吸烟组超出近70%。吸烟者中冠心病死亡危险随着开始吸烟年龄越早、每天吸烟支数越多、吸烟期限越长以及将烟吸入越深越多而增加。据对40~49岁原无冠心病的男性者做的观察发现,吸烟者冠心病患病率较不吸烟者高3.5倍。与不吸烟者相比,男性吸烟者致死性心肌梗塞发生率高2~3倍,女性吸烟者高1.5~3倍。冠心病的猝死率分别增高10倍及4.5倍。

另一方面,从流行病资料表明,戒烟二年内,心血管病发病率明显降低,戒烟可有效减少冠心病的发生,戒烟后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可迅速恢复到不吸烟水平。一般讲,戒烟后第一年患冠心病的超额死亡危险可减少一半,戒烟10年或更长时间,这种危险才接近于未吸烟者。据统计在18年的随访中,45~60岁的男性戒烟者的心血管病危险性比继续吸烟者减少1/2,而65岁以上的戒烟者却无变化,说明戒烟越早越好。如每日吸烟量不足20支者,戒烟10年后其患冠心病的危险与未吸烟者相当;如果每日不足20支以上,戒烟20年后,患冠心病危险依然比不吸烟者高35%;以上说明戒烟可降低冠心病死亡危险,但与戒烟的期限、戒烟前每日吸烟量和吸烟的期限有关。

我院(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流行病研究室)早在80年代对南京地区的省级机关部分老干部,部分高等院校老教师及一些单位的男女职工共1401人进行了大量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配对调查,结果为大量吸烟组与不吸烟组冠心病患病率分别为14.9%与7.1%,大量吸烟者出现心绞痛的危险性为不吸烟者的3.4倍。上海地区10所医院组成的协作组对1970~1989年收治的全部心肌梗塞病人与正常对照的回顾性调查研究表明,男性每日吸烟10支以上者患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险为不吸烟者的3.2倍。

吸不同类型的烟对冠心病的发病率也不同,吸纸烟者的危险性大于吸雪茄和吸烟斗者。60年代以来制造出有过滤嘴的烟,以后又制造出经过改良的过滤嘴和低焦油及低尼古丁的纸烟,希望降低吸入肺部的有害物质,减少对人体的危害,但经过多年的对照研究,吸低焦油、低尼古丁带过滤嘴的纸烟者,其冠心病发病率并不低于吸高焦油、无过滤嘴纸烟者。又有一项研究表明吸低焦油纸烟的30~45岁男性与不吸烟者比较,患非致死性心肌梗塞的相对危险比后者高2.8倍,因此吸带过滤咀的纸烟并不安全。

此外,应提出被动吸烟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冠心病的发生虽无直接证据,但其对颈动脉厚度的影响已有报道。90年代初,美国一项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用超声观察了12863名男、女颈动脉壁厚度,分为4组,第一组人目前吸烟,第二组人过去吸烟,第三组人被动吸烟,第四组人从不吸烟也无被动吸烟,结果被动吸烟者的颈动脉壁比从不吸烟者厚,且动脉壁厚度随每周被动吸烟的时间增长而增厚,因此被动吸烟对动脉壁也有致病作用,故吸烟不但危害自己并且危害别人,而且吸烟不仅是对血管系统,对脑血管系统、对呼吸系统、对消化系统都有很大的危害。国家对吸烟所致疾病的医疗费用远远超过香烟的利税总额。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年青人及妇女吸烟者日渐增多,已有报道青年男性每日吸烟40支以上者和女性服避孕药者吸烟最危险。除对其自身的危害外尚可影响后代。

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吸烟的危害性已为大众所熟知,当今社会吸烟已日渐被认为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但知错不改者大有人在,甚至以个别情况来宣传戒烟的坏处,更是以偏概全的歪理,这是自己害自己,以健康为代价和科学对着干。在以上所讲的冠心病三大危险因素中,吸烟是一人为因素,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因素,除成年人外,对中、小学生也要进行科普宣传,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据估计我国有3亿烟民,要对之大力宣传吸烟对己、对人、对国家均有危害,是一种公害,因此不要吸烟,如已染上吸烟的积习,为爱惜生命,关键在自己,要下决心,尽早戒烟,也劝别人不要吸烟。饮食防治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血压的判断标准:正常成年人的收缩压(SBP)≤18.6kPa(140mmHg),舒张压(DBP)≤12kPa(90mmHg);成人高血压为SBP≥21.3kPa(160mmHg)及(或)DBP≥12.6kPa(95mmHg);临界高血压是指血压值在上述二者之间。一般来说,40岁以上年龄每增长10岁,正常收缩压可增高10mmHg,但舒张压的正常标准不变。高血压起因缓慢,早期多无症状,有时可有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乏力等症状,若不尽早治疗,血压持久升高,会逐渐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卒中、脑动脉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高血压病人除了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扩张剂这五大类降压药物治疗外,控制好饮食对防治高血压也有很大作用。

(一)高血压病人的饮食原则1.限制钠的摄入。钠盐在某些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下,能使血管对各种升高血压物质的敏感性增加,引起小动脉痉挛,使血压升高,并能使肾小动脉硬化过程加快;而且食用过多的钠盐易造成“水钠潴留”,引起水肿。一般钠盐的摄入宜中度为宜,每日2~5g。高血压病人务必长期坚持低钠食物,这样有利于血压下降,同时有助于增强利尿剂的降压效应和减少利尿剂所致的钾丢失。

2.节制饮食,控制体重。日常生活中宜食植物油,少食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同时蛋白质的供给量限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g以内。肥胖与血压增高有直接的关系,肥胖的高血压患者通过减轻体重,降低每日热量的摄入,并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同时限钠降压效果更为明显。

3.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使收缩压升高,心排血量和心率增加,但舒张压不升高。经过长期锻炼,静息血压可以下降,而运动时收缩压和心率增加幅度减少。4.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有降压作用的食品,如大蒜、芹菜、黑木耳、胡萝卜、茄子、番茄、山楂、海参等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均有防治的作用。

(二)饮食禁忌

1.忌食刺激心脏和血管的食品。

2.忌食辛辣食品。

3.忌烟、酒,不渴浓茶。

4.忌食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土豆、红薯及干豆类等。高血压的病人一定要长期坚持适当的药物治疗和饮食原则,才能使血压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并防止出现各种并发症,从而才能有健康的体魄。

脑血管病的预防

随着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和药学研究进展,无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或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使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相应下降。脑血管病的预防主要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防治,其次是各类脑血管病的防治。

一、高血压病的预防

高血压病的病因既有遗传因素又有后天获得因素,虽然发病机制很复杂,但近几年来已初步发现,原发性高血压与肾排钠障碍有关,这也解释了人们常说的,吃盐多了容易得高血压,也解释了利尿剂有降压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排钠的关系。实验证明凡有排钠障碍者进行低盐饮食和适当应用促进排钠的利尿剂,对肾排钠异常有关的这一类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降低。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中潜在的最危险的因素。近几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临床研究证明,机体处于高压状态,若不给予有效的治疗或只是断断续续地不规则治疗,不论血压增高的程度如何,一般总会促进心、脑、肾血管的损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血管病的一个中心环节。

1.积极开展卫生宣教活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2.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测血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3.如发现高血压时,还要定期检查心脏、血管、血脂和血糖,并观察其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