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良好沟通的20种技能
15677700000015

第15章 劝说

劝说必须是中肯的,挖苦嘲弄、讽刺绝不是劝说。

劝说和批评一样,目的都在于帮助有错误的同学加以改正,不断进步。然而劝说与批评又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批评是用在同学们已经犯了错误的时候,而劝说则不一定,可以是在已存在错误事实时,也可以在只有某种错误的苗头而不成为现实时。因而,劝说除可用批评的方法外,还有以下方法。

心理换位

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就必须与对方保持“同体”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看作同一整体,处在同一位置和立场上。这样,在对方看来,你是在为他们说话,或许你是一心为他们好的。在语言表达上,尽量把“你”、“你们”、“我”换成“我们”;多用“假如我是你……”一类的话;或强调彼此是同一类型的人。这样使对方随时感觉到彼此间的共同点,意识到大家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如此,对方就更容易接受你的劝说。

陈彬为了给新老师一个“下马威”,故意出“难题”刁难新老师。使老师在课堂上尴尬、出丑。李然看着,劝他:“我们平时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也像我们一样希望同学们都尊重他。以后我们不要那样对待老师了!”

李然把自己与陈彬视为一体,彼此间消除了隔阂,李然的劝说增强了亲切感,所以效果很好。

信任感应

我们常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意思是说,谁了解我、信任我,我就愿意为谁牺牲。可见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我们在劝说别人时,学会随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信任,就容易为对方所接受。

例如,有位同学做错了事,我们劝他改正:“你是无意做错事的,是由于你一时的疏忽而造成的。做错事谁都不可避免。只要你以后注意点,就不会再出现这类事情了。”这样,无疑会增强做错事的同学改过的决心,对美好前途的自信。

褒贬相生

一般说来,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够全面,会因受到表扬而以为自己一切都好;也会因为做错了事而觉得再无希望。劝说同学时,不妨采用褒贬相生,既要点明他的不足,又要给以适当的表扬与安慰;或者是在具体罗列错误的同时给以抽象的肯定以平衡对方。这样就能在感情上安抚同学,又有助于同学全面认识自己,使同学更容易接受与改正。

批评、劝说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批评、劝说都必须是中肯的,挖苦、嘲弄、讽刺绝不是劝说。

学会发问

人类生活离不开提问。不论记者采访、医生就诊、教师讲课、市场交易,还是夫妻交谈、日常闲聊……如想获得社交成功,首先就必须善于提问。精妙的提问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帮助你了解对方的需求和追求,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促成事业的成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教士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时可以抽烟吗?”这个请求断然遭到拒绝;另一名教士也问同一位上司,“我在抽烟时可以祈祷吗?”他的抽烟请求得到了允许。同样的要求用不同的语言提问,收到的效果也不同,可见提问的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提问呢?

首先要看清对象,掌握时机,问得适宜。注意因人而异。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同样,提问也应见什么人问什么话。人有老幼之分,也有男女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法。如果对一位年华似水,老之将至的女士提出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你今年多大年龄?”尽管你毫无恶意,也定会惹得她恼怒不已。对性格不同的人,提问方式也应该不同。对性格外向的人尽管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但必须问的明白,不要不着边际。对寡言好思之人,要开门见山,简洁明了,提问要富有逻辑性。对那种敏感而又讷于言辞的人,要善于引发,不宜一开始就提冗长、棘手的问题,通常以他喜欢的话题,由浅入深据实发问,启发他把心里话说出来,但必须注意决不能向他提令其发窘的问题。

必须掌握最佳时机。提问不能像逛大街、上市场那样,随时都能进行,有些问题时机掌握得好,发问的效果才好。两个过去很要好的朋友都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个偶然机会使他们相遇,互相询问:“你们单位待遇怎么样?工资多少?谈恋爱了吗?”显得既亲又热。但如果一个姑娘经人介绍和一个小伙子谈恋爱,第一次在公园门口见面时,就开口询问:“你以前谈过恋爱吗?工资多少?待遇怎样?”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要抓住关键,讲究方式,问的合理。提问往往是谈话的第一声,犹如音乐的定音。音定准了,乐曲演奏起来才动听。

抓住要害,提的具体。那种大而泛的问题,往往让对方摸不着头脑,因而也就无从回答,相反,问题具体了,反而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

讲究逻辑顺序,便于对方理解回答。如果你要就某一专题去请教别人,则必须按照事物的规律,先从最表面、最易回答的问题问起,或者先从对方熟悉的事物问起,口子开的小些,然后逐渐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易到难提出问题,并注意前后问题的逻辑性,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步步深入,并便于对方回答。

对青少年来说,相互理解,是处理好同学关系、人际关系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则。青少年要实现相互理解,就应做到:

1.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比如“他为什么这样说?”“假如我是他,我也会这样说吗?”

2.对对方的想法、说法、作法表示同情。我们常听到一句很灵验的话:“我一点不怪您,如果我是您,我也会这么想,这么做的。”这句话的核心就是表现出对人的理解。可惜许多人不懂得这一点。

总之,要互相理解,就必须做到真诚、关心、正直、信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尊重对方的要求、能力。青少年朋友们,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能注意这些方面,你必定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