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良好沟通的20种技能
15677700000016

第16章 重归于好

争吵后应设法重归于好,以维系同学间美好的情感。

同学们朝夕相处,出现某些不愉快,发生某些摩擦都是很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即使是争吵也并不可怕,要说可怕,那就是争吵后不能重归于好。

争吵过后,双方在心理上出于防御的需要,容易互相筑起屏障,阻碍感情的沟通。此时,极易促使同学之间的感情发生危机产生敌对情绪,形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局。这种局势出现是极为可怕的!同学之间的感情受到压抑,被抑制的心理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

每个同学都希望在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级学习,谁都不愿意和有敌意的人在一起。所以争吵后应设法重归于好,以维系同学间美好的情感。

争吵后怎样设法重归于好呢?

真诚坦白

争吵都是事出有因的。有时是因为一件小事;有时是为了坚持原则;有时是因为误解;有时是因为某种不周……不管事因巨细,也不管有理无理,争吵总是不好的。所以争吵的双方事后都应该勇敢地解剖自己,向对方诚恳地表白和道歉:“请谅解,刚才都是我心急,多说了几句,其实我没那意思”……尤其是理亏的一方应向对方说一声:“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争吵犹如积雪,得到阳光普照会融化为水。学生,年轻气盛,要在争吵后真诚坦白是不容易的,因为年轻人自尊心很强。其实,能向对方勇敢解剖自己,真诚地表白自己,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宽厚胸怀。

创设意境

争吵后的同学往往都退避三舍,尽可能远离对方。在路上相遇宁愿绕道而行,即使狭路相逢,也从不搭话,不理不睬。实际上,争吵过的同学在冷静下来以后,多数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本来已经有和好的愿望,但都因为不好意思先开口。担心对方拒绝时难堪,才使僵局长期延续。这种状况往往如同黎明前的黑暗,只要天边一亮,黑暗就会消除。因此,双方应主动设法创设一种友好的情境,尽量寻找说话的机会。只要一说话,相互就有了沟通的契机。

比如,在路上相遇,就不必绕道而行,应勇敢地打破沉默,主动搭话,打个招呼,问声好;在班级讨论时,主动接近对方,找一个对方也乐意接受、喜欢的话题谈谈;晚饭后相邀散散步;或共同参加某一活动等等。

巧言转述

在《廉颇蔺如列传》中,面对廉颇的故意挑衅,蔺相如运用“转述”的方法,把自己对廉颇的态度,传给了廉颇,廉颇听了后深受感动,亲自上门负刑请罪。

我们同学之间争吵后也可利用“巧言转述”的方式,以求得“破镜重圆”。比如,和同学争吵了,自己又碍于面子,不敢当面与对方直接交谈,道出自己的歉意。这时可以寻找同双方都友好的、信得过的人作“中介人”来传达自己的“心声”。或者是在与同学交往时,有意透露自己对争吵的看法,以及希望友好的心情。“中介人”会充当传声筒,把意见“转述”给对方。对方收到信息后,会被真情所动,真相大白了,心灵相通了,双方就会和好如初。

赢得信任

朋友,你盼望过别人的信任吗?感受到别人的信任的目光吗?也许,在遭受委屈的瞬间,你突然感受到信任的分量;也许在初涉生活的十字路口,你渴望信任伴你充实一生。得到别人信任,是人之交往的一大课题,希望别人信任,是心理趋向成熟的一种良好愿望。

应该说,信任是他人经过一番缜密考虑后作出的表示,是理解与友谊最微妙,也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自我价值的愉悦的最佳契合。你会毫不费力的发现,那些得到别人信任的人总是信心十足,充满乐观的活力。他们越是被信任,自我的安全感和畅意感越强,广交朋友的渠道越宽。尤其在今天,信任已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显示剂——一个具有很高信任度的人,无疑会受到尊重和很高层次的欢迎。而缺乏信任度的人,则很难在周围找到诚挚的、牢固的友情。

被人信任,不仅会赢得声誉,而且会被人喜欢,这自不必说,从心理学角度看,信任就是渴望尊重的一种心理需求和倾向;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人际交往的群体化;从伦理道德角度看,就是善与美的折射。

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青年正在走向心理成熟的时期,这种心理需求更加迫切。怪不得有人感慨地说:假如周围的人都不信任我,不就等于开除我的“球籍”了吗?此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信任度呢?

信任,不能在凭空的梦幻中产生,也难在乞求恩赐中得到。首先,自己要有值得别人信得过的地方。就是说别人的信任之光只能从你自己的言行这个“光源”产生。因此,坦诚,不加掩饰地再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是获得信任的起码条件。若躲躲闪闪,明枪暗放、忸怩作态,给人以捉摸不透的感觉和模模糊糊的印象,那别人很难确定信任的意向,投掷信任的砝码。所以,如实表现自己,是取得别人信任的基石。

提高信任度,最关键的一点是使允诺得以兑现。一旦与人敲定,就一定想方设法尽力去办,实在存在困难,出现意外,应向对方解释清楚,寻找补救办法,但切忌变换过多,给人敷衍了事的感觉。办事要扎实,要具有时间观念和信用意识。

这道理说来简单,实行却很不容易。现代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讲的好听一点是非常独立,实际上却是很自私的一种行为。往往一味要求对方配合自己。如果不能如愿,就大发“知音世所稀”的慨叹,最后在就寂寞中走完一生。要知道,友谊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它需要培养、浇灌才能不断成长。不是你一味付出,对方就会全盘接受。

许多时候,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与标准去经营友谊,却往往忽略了对方的存在。坚持用自己以为是的方法经营友谊,会带来许多压力。你会认为付出许多对方却无动于衷。拉扯之间,友谊出现裂痕。积怨压在双方心中,时间一到,火山就爆发,友谊就此完结。

虽然世间知音难觅,但如果能学习先去做别人的朋友,而不是十分强调自己的个性,让朋友来改变他自己来配合你的个性,你就会找到真正的友谊。一个有智慧的人,会选择交往对象,换个环境则水过无痕。唯有知音,历经岁月沧桑而更加灿烂,双方的宽容付出却是先决条件。

因此,当你人生旅途中巧遇好友时,最好用经营事业的心情来处理友谊。许多人只注重自己的个性,跟着感觉前行,最终多半是失去朋友。人会改变,但许多特质却是恒久不变的,如喜欢别人了解自己的爱好与背景,渴求对方的谅解。人们多半希望得到朋友的理解,成功时也赢得对方的祝福,而后者却往往很难做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