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良好沟通的20种技能
15677700000019

第19章 敢于表现

与陌生人交谈,最重要的是以诚相待,平等交谈。

如果你留意一下现代社会中的交谈对象,就会发现,很多交谈发生于陌生人之间。在机舱里、在列车上、在轮船上,需要用交谈来打发漫长的旅途时间;在影剧院、咖啡馆、联谊会、歌舞厅,更多的陌生人在交谈;在联系工作,调查走访,甚至走路、购物时,也需要与陌生人交谈;对新同学、新邻居怎样交谈更好,更是至关重要。生活节奏越快,人员流动越频繁,人际交往越广泛,和陌生人交谈的机会就越多。怎样和陌生人交谈呢,下面几个原则是可以遵循的。

乐于交谈,勇于交谈

要把与陌生人交谈看成是一件乐事。应当想,这是获取新信息的途径;是扩大联系的好机会;是求知学习的好渠道。只有这样,你才能珍视与陌生人交谈,变畏途为乐事,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交谈时,你才会热情、诚恳、谈得娓娓动听,“未成曲调先有情”,心中的话,才会源源涌到舌尖。

初次见面,素昧平生,有人感到浑身不自在,不好意思交谈;有人感到无从启齿,没有办法交谈。他们或局促一角,尴尬窘迫;或欲言又止,嗫嚅迂讷;或说话生硬,使人误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和陌生人交谈的勇气。所以在与人交谈时首先要坚信自己能够把话说清楚。有无这种信心非常重要。但是与陌生人交谈的勇气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逐渐培养的。其主要方法有:

自我暗示法。交谈前,可作自我暗示,适当默念:“慌什么?一句一句说!”“急什么,自有办法可想!”要勇敢、镇定地说出第一句!

自我信任法。相信自己能说会说,做到:该说则说,该笑则笑,该问则问,自然大方。

紧张情绪转移法。别老想着:要和陌生人谈话了,怎么说呢?真急死人……要把此种紧张情绪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如看看室内的陈设,鉴赏一下墙上的名画、挂历等等。紧张的心情自然就消释了。谈话就能轻松地进行了。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我们也要牢记著名口才家伯瑞尖的精辟见解:“讲话的才干,多是练习出来的,很少先天赋予。”

巧找话题

我们在与陌生人寒暄、交谈之后,常会出现可怕的冷场。这时我们就面临着一种找话题的问题,有人说:“交谈中要学会设法找话的本领。”所谓“找话”,就是“找话题”。写文章,有了个好题目,往往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交谈,有了好话题,说能使谈话融洽自如。好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纵情畅谈的开端。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都感兴趣,爱谈;有展开讨论的余地,好谈。

找话题的方法有多种:

中心开花法。面对众多的陌生人,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题目,围绕人们的注意中心,引出许多人的讨论,导致“语花”四溅,形成“中心开花”。如上海某铁路道口,因道口员的失职,以致公共汽车与火车相撞,造成数人伤亡的惨剧,有人在事故见报后第二天,在与一群陌生人交谈时,提出这一话题。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补叙自己所知的具体情况;有的发表对失职者的处罚意见;有的叙述市领导亲赴现象的情况;有的谈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大家七嘴八舌,十分热烈。这类话题是大家想谈,能谈、爱谈的话题,人人有话,自然就说个不停,把话题对准大家的兴奋中心。

即兴引入法。巧妙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如大热天有人见到一位不相识的环卫工人时说:“这么热的天,看这西瓜整车地运进城,你们清扫瓜皮的任务肯定不轻啊!”一句话,引来对方滔滔不绝地讲述烈日下劳动的艰辛,抒发“脏了我一个,清洁全城人”的豪情。有人善于借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即兴引起话题,常常能取得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投石问路法。向河水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较顺利的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的交谈,便能谈得自如流畅。如在宴会上见到陌生的邻座,可以向对方问:“你和主人是同学,还是同事?”无论回答前者,还是后者,都可以顺话题谈下去,即使两者都不是,也可顺回答谈下去。

循趣入题法。遇见陌生人,可以先了解或询问对方的兴趣,然后,循趣生发,就能顺利进入话题。因为最感兴趣的事,也是对方最爱聊、最能聊的话题,只要适当引入,合理插话,循着兴趣,一定能把谈话很好的进行下去。

缩短距离

陌生,“生疏,不熟悉”也。陌生人之间的交谈,应该在缩短距离上下功夫,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力求达到感情上的融洽。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古代就有很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变“生”为“故”,这也有不少方法:

洞幽烛微法。交谈前,尽可能用各种方法,更多地了解对方。再把所获信息综合分析,由小见大,由微见著,作为交谈的基础。

有人把“见什么人讲什么话”作为交谈的规则。讲话,务必看清对象,从他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特点、心情处境等入手,据言语心理学研究,交谈要注意心理相容、使自己的话让对方爱听,对方的话自己也能接受。陌生人要做到这一点,应做到四点:

一要见面细看。看表情,分析其心情;看服饰,猜度其个性;看陈设,琢磨其爱好……如,有人拜访一陌生人,见他玻璃板下压有“制怒”二字,便猜测他有易怒的性格特点;就与他交谈了一些古今中外因制怒而成大事的事例,双方感情距离一下子拉近了,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二要开口巧问。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一次宴会上发现几位陌生人对他相当冷漠,就先向别人询问那几个人的职业、个性等,随后主动上前交谈,取得好效果。询问可在事先,可在当时,可以向他人询问,也可以正面问本人。

三要侧耳细听。仔细倾听陌生人的每句话,既尊重对方,沟通感情,又能更多的了解对方,调整自己的谈话。

四要敏于思考。对看、问、听所得的信息进行思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看出真情。

适时切入法。看准情势,不错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借用媒介法。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本厚书,可问:“这是什么书?那么厚!你一定十分用功!”对别人的一切持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引发对方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留有余地法。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与陌生人交谈,方法、原则不少,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以诚相待,平等交谈。

日常生活常见的礼仪

1.打招呼。当听到有人走进房间时,应起立热情相迎、问好。无论在何种场合,别人与自己说话时,不能不理不睬,毫无反应。要克服自卑感,增强参与意识。

2.握手。握手表示问候、祝贺、告别的意思,表达亲热友好的感情,是常用的礼节。握手时,应面向对方,伸出右手与对方握在一起。可轻轻上下摇动,不要久握不放,否则会使对方不舒服。当有盲人在场时,应协助盲人握手。

3.鞠躬。鞠躬时要面向对方,脱帽,立正站好。然后弯腰低头,上身与腿的夹角不要小于90°,随后恢复立正姿势。一般见到长辈、登台演讲及演出前后、接受奖品或礼品时可行鞠躬礼。这是对长辈、领导、观众尊敬的一种礼节。戴着军帽时不能行鞠躬礼,应行军礼。行鞠躬礼前应搞清自己与对方的距离是否足够,自己前面是否有障碍物,以免碰伤头部,发生危险。

4.交谈。在社交活动中,人们通过交谈来交流思想、感情、信息。交谈时首先要注意自己的举止,要面向对方。有些人习惯一边敲打桌子一边说话,或一个劲地凑近对方,或长时间拉着对方的手说话,这些都是不好的习惯。交谈时,不要罗罗唆唆说个不休,也不要太沉默,不要自夸,以自己为中心,一谈到与己无关的事就表现出毫无兴趣;应多谈与对方有关或对方感兴趣的事。言语是一个人学识和品格的衣冠。一句不雅的话出口,就会立刻被人看低三分,特别是到别的单位联系工作或洽谈业务,自己的举止言行很可能决定着工作的成败。

5.打电话。打电话是非常方便的社交手段。打电话时,不要把嘴贴在话筒上,否则话筒上的病菌会传染给自己,自己也会把话筒弄脏。打电话时,不要拿起话筒就问:“你是谁?”这是很不礼貌的。接电话的人,要主动问对方好,并告知自己的单位或姓名。要爱护电话机,轻拿轻放。

6.请求别人帮助。请别人帮忙是不可避免的,而请求的语言和做法直接影响到别人是否愿意帮忙。被请求的一方应热情相助,无法帮忙时,也应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请求别人帮助时,不要认为别人为自己做事是理所当然的。委托别人为自己做事,就要相信人家;即使对方是不熟悉的人,心中确有疑虑,又不得不相求,也不要表现出不信任。否则,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请别人为自己代买物品,要主动先给钱。东西买回后,要表示感谢,不要当即索要余款。若对买回的东西或办的事不满意,同样要表示感谢,不能表现出不高兴;否则对方会感到不安或生气。

与人交往,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显得富有自信,就能激发对方的交往动机,活跃交往气氛。如若萎靡不振,无精打采,就显得是在敷衍对方,即使你有交往诚意,对方也会感到不安。

就像自己有了热情就能使别人产生热情一样,在充满自信的状态下行动,就会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要让对方知道你是一个会成功、也有强烈成功意图和行动的人。那么,抬起你的头,看着对方的眼睛,让对方知道你的目的地在何处。你已经起步向这个目标迈去,自己也应该充满自信。“自信则人信之”,这是赠给你的与人交往的名言。

怎样才能做到与人交往时信心百倍呢?

要想充满自信,就要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仅仅了解别人不够,还必须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从生活中不难发现,如果某人觉得自己具有某方面才能,那么,在条件允许时,定会充分施展一番;而一个自认为缺乏口才的人,一般不会在众目睽睽下滔滔不绝的说话。这就是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自我认识,直接影响着他的自信心,直接影响着他的言谈举止。

我们要想了解自己的相貌,必须借助于一面镜子。同样,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品格特点,也必须借助于“镜子”。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以人为镜”。在今天,“以人为镜”仍不失为一种获得自我印象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其一,从他人的态度中了解自己。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大家对一个人的态度如何,实际上是那个人自我喜欢的投影。比如某人经常被众人推举去完成一些事情,或是成为大家求教、谈心的对象,那就意味着要么他具有某些才能,要么在某些方面居他人之上。反之,如果一个人不为周围所重视、欢迎,大家不给他参与工作或活动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深感不安。所以,在交际中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便可以由此来反观自己。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往往受他们自身心理状态的影响。对此,我们要牢记“邹忌比美”的故事,不要偏听偏信,克服这种片面印象的最好方法是,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根据大多数人的反应形成认识。

其二,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本身就可以客观的使人相互比较,例如,通过考试可以排出成绩高低顺序,通过体育测试,可以反映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基本情况。然而,我们强调的是,要抓住机会,主动地比较,从中了解自己,举例来说,当你和朋友们一起讨论问题时,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他们陈述问题的特点,比如,甲的观点深刻而有独到之处,乙表达的逻辑严密而用词恰当。于是再反省自己,就可以知道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水平。只有有意识地树立比较对象,才能不断体察自己的内在本质,对自己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优化自己的形象。当然,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如果忽视这一点,而把与他人比较作为了解自己的唯一参照标准,那就很可能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印象。因此,我们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可比性,切不可一概而论。

树立自信心,除了要充分了解自己以外,还要能悦纳自己。所谓悦纳自己,就是喜欢自己的同义语。这是针对有些人过于自卑、采取自我否定态度而言的。不能悦纳自己的人,就不可能自信,在人际交往中不利交往关系的顺利发展。

首先,不能悦纳自己的人往往不承认或不接受自己的真实面目,在他人面前假扮另一种形象。例如有些人不愿承认自己的家境很一般,而装成很富有的样子,将为数不多的收入大多用于彩衣浓妆或大肆挥霍。这种假象一旦被他人看破,他人就易产生反感,而不再愿意与之交往。其次,不能悦纳自己的人常常将对自己的否定的态度,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以此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压迫感。再次,不能悦纳自己的人,在交往中给人的印象是畏缩、不开放,这是因为他时刻担心自己的言谈举止被嘲笑、批评、责备,害怕暴露自己的短处。这样一来,他便会羞于交往,不愿与人在一起,甚至有些神经质,别人自然很难与他接近。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应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应当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在不断地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合理地、大胆地发扬这些长处。这将使别人看到我们的价值,对我们产生信任和尊重,同时也会提高我们的自信心,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许多事实表明,有高度自信心的人社会交际能力强,在交际中热情主动,容易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反之,如果一个人过于自卑,则易使人与周围环境发生隔绝。

总之,没有自信心的人常常搞不好与他人的关系,唯有自信的人才能善于与他人相处,别人也容易与之交往。而要培养和增进自信心,应该客观地对待自己,悦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