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良好沟通的20种技能
15677700000002

第2章 关心体贴

关心是什么?是一杯茶,能让人神清气爽;是一床丝棉被,像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是空气,总是环绕在我们身边;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燃烧在我们心中。

父母吵架时怎么办

世间最美满的家庭也可能存在着矛盾,天下最亲密的父母也可能发生摩擦,遇到父母闹矛盾,甚至公开吵架时怎么办?

错误的态度。

一种是冷眼旁观:父母闹别扭,大声争吵,孩子却把自己置于局外人的地位,对父母的争吵毫不过问,熟视无睹,自称“小孩不管大人的事”。

另一种是跟着大吵大闹:不分青红皂白把父母双方都责怪一通,简单地各打五十大板,两人吵变成三人吵。

还有一种是偏袒一方:有意或无意地站在父亲或母亲一边,指责对方,使父母与子女的三角关系更加趋于复杂化。

孩子应如何处理?

遇到父母不和,最重要的是当好中间人,在任何家庭中,父、母、子女三者的关系总是最亲密的。在父母的争执中,子女就处在一种特殊的地位,具有其他家庭成员无法替代的优势,有利于做好双方工作。

子女是父母关心的中心,子女在父母面前,始终处于被爱护,被关心的地位。有些夫妻即便感情破裂,闹到要离婚的地步,但他们对孩子的爱依然难以割断,所以当父母争吵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既然你处在父母之爱的中心,就绝不可以意气用事。无原则为一方讲话,指责另一方,而要“一碗水端平”,实现等距离“外交”,不做火上浇油的蠢事。

子女是父母感情的纽带,子女是父母相爱的结晶,同时又是联系彼此感情的纽带,亲子之爱可以使父母双方感情更加深厚,也可以弥合双方之间暂时出现的感情裂痕。

父母吵架后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其一,双方僵持,谁也不肯让步,这时最需要的是子女的安慰,你应立即做好劝说工作,很容易使双方形成和解。其二,吵架后,双方都感到后悔,但出于自尊,都羞于主动开口和好,做子女的应创造各种机会,为双方搭桥。暗中巧妙周旋,是不难让双亲言归于好的。其三,一方想和好,另一方却怒气未消,子女要及时将一方急于和好的心情进行传递。一般情况下,疼爱孩子的父母往往经不住孩子的感化,几经劝说,就能和好如初。

无论面对哪种情况,对子女来说,都要十分耐心,不能操之过急,还要讲究方法,聪明机灵。

父母生病时怎么办

如果父母一方生病、住院,就会打破过去长期形成的正常的家庭生活秩序,会使你感到心慌意乱、手足无措,不知父母的病严重到什么程度,为他们担心。从来不做的家务活要亲自动手,有时还会影响睡眠,妨碍读书学习,如果不能合理地安排处理,时间长了会产生厌烦情绪,一旦流露出来肯定会伤害父母。

此时此刻,做子女的要十分理解父母的心情,给父母以更多的体贴和关心。

生病后父母的心理特点求助心理:生病后尤其是得了重病的人特别渴望子女亲人能为自己提供种种方便,从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满足。

矛盾心理:生病中的父母虽然特别希望得到子女的照顾、体贴,但善良的父母看到子女被自己所拖累,内心深处就会感到极大的不安和痛苦。

面对父母复杂的心理,孩子应如何处理呢?

1.要主动关心、体贴父母的病痛,在讲话的态度、语调、方式上都要比平时更为亲切和蔼,尽可能在精神上消除父母的痛苦和不安。

2.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尽孝心,也让父母感到放心,作为孩子完全有这种能力。

3.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娱乐、家务等各项活动,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搞好学习,要使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一旦真因为家务影响了个人的学习,也不要因成绩一时下降或受到老师不明情况的批评而迁怒于父母,这样会很伤父母的心。

4.当父母因病痛而情绪不佳时,要格外小心谨慎,切不要为了父母的某些不恰当的话或不恰当的举动就与他们争执起来,应理解病人的烦躁心情,要能忍让。

5.当父母因病需要长期照顾时,更须事事处处表现出耐心,用自己对父母的孝敬消除“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旧观念,给父母以最大的安慰。

要与父母正确相处,就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在与父母相处的关系中,大体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顺从型

遇到问题从不自作主张,一切都听从父母的,很少违抗父母之命,明明父母的意见主张不合自己的意也未必正确,但还是违心照父母意见办,这种绝对听话的孩子,很少与父母发生矛盾,但就孩子个人成长而言不一定有利,往往依赖性强,离不开父母的指导帮助,生活自理自主能力差,缺少必要的锻炼和考验,性格怯懦,胆小怕事。

亲密型

与父母的关系融洽自然,感情亲密深厚,一般说这类同学大多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一旦与父母交往中出现矛盾也善于灵活处理,但应该注意的是:对父母过于随便,不拘小节,就会失去对父母应有的尊重和礼貌。

疏远型

这种类型的同学在现代孩子中并不少见,他们不太看重与父母感情上的联系,不注意与父母交流思想,遇到问题也不注意向父母倾诉,对家中发生的事情,几乎持一种局外人的冷漠态度。成长中的孩子持这种态度很不利于自己的进步。因此,培养和发展与父母的正常关系,对这些同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独立型

在众多类型的同学中,要数独立型的同学最能反映青少年固有的心理特点,对人对事有主见,既听从父母的教诲,又不对父母的意见盲从。一方面他们遇到问题敢于独立处理、独立负责、独立做主,渴望自己的意见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对于父母的过多干涉,则由于反感而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矛盾冲突。

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而言,往往具有几种类型的共同特点,只是某种类型的特点在你身上表现得突出而已,作为孩子要学会与父母正确相处就应能融合各种类型同学的长处和优点,注意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适当角色。

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如能形成一种和谐融洽、亲密无间的气氛,这气氛不光会给父母带来温暖,更能使子女感到幸福。这无疑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古今中外许多成就事业的人,在青少年时代获得较好较快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当然,由于家庭气氛不好给青少年带来不良的思想和心理影响的教训也屡见不鲜。

学会与家人相处的人际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即使你所生活的家庭只有父母和你三个人组成,你们也会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上有许多差异,在各种问题的处理以及思想观念上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如果你在家庭生活中能够恰如其分地协调好这些差异。矛盾,那就等于上好了人际关系的第一课。这就为你日后走上社会、成功地处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如果你连与自己的父母相处这种最简单、最易相处的关系都搞不好,你走上社会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很令人怀疑了。

学会与家人相处学习积累生活的经验

父母在人生的历程上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当今孩子的父母,更是有着特殊的经历。他们中有的知识渊博,有的处事稳重,有的见多识广,有的临难不惧。总之,他们身上种种优良的素质,可贵的品格,都是长期生活磨炼的结果,在与父母相处中,孩子要学会这些以昂贵代价换来的生活经验,使自己逐渐变得成熟。

学会与家人相处共建家庭的幸福

当你降临到一个家庭并成为其中一员后,你的父母就给予你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把你当作他们的希望和未来。虽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家庭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麻烦和不幸。但只要你始终与父母心心相印,那么任何艰难曲折都难以破坏家庭的幸福。失去了你的体贴、支持,就会给父母的心灵造成创伤。对所有家庭来说,子女与父母的和谐相处都是构成幸福生活的基石。如果毁坏了这块基石,家庭就会失去宁静。

儿童少年是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代”,是走向社会、开始独立生活的前奏,为了迈好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步,使自己今后更好地自立于社会,应该学会与父母正确相处,懂得与父母相处的艺术,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