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分钟读懂领导学
15683600000022

第22章 积极沟通交流协调各级关系(2)

现在很多企业内部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人员流动过快,员工与企业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企业的领导者花了很多力气去解决这个问题,但一直都有一把无法打开的大锁横在中间。究其原因就是领导者没能去深入了解员工的心。换一种说法,就是没能与下属做到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增进感情。如果信息没有被传递到每一位下属,或者下属没有正确地理解领导者的意图,沟通就出现了障碍。

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运营,都离不开思想、观点、情感的沟通。沟通是完成管理根本目标的主要方式,领导与下属之间如果缺乏沟通,会使领导对下属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形成政策棚架;也使得下属缺乏对企业精神的理解,更不可能认同企业的共同使命,同心同德完成企业的共同目标。

因此,领导者要善于与下属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不仅可以拉近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会使本来很不容易处理的问题在平和的气氛中得以顺利解决。如果领导者放弃这种沟通,则有可能在工作中事倍功半,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个领导者,与下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就能够得心应手和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在与下属相处中就会拥有号召力和凝聚力。此外,良好的团队内部沟通,有助于下属认清团队所面临的形势,有助于下属理解企业和领导者的各种难处,也有助于企业内上下一心,使团队避免一些无谓的内耗。

与下属保持良好的沟通,能有效地解决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促进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领导者与下属进行有效的沟通,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做好沟通前的准备

有效的沟通要有明确的沟通主题,头脑中要有个沟通提纲,先讲什么,后说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不要给下属留下领导者沟通是走过场、瞎聊的印象。避免“东扯葫芦西扯瓢”的局面,否则既浪费了沟通双方的时间,又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不说不该说的话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说了不该说的话,往往要花费极大的代价来弥补,甚至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所以,沟通不能信口雌黄、口无遮拦。记住不说模棱两可、不着边际的话。

(3)尊重下属

领导者与下属只有职务和分工的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领导者只有在坚持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处理与下属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实施沟通。

(4)情绪失控时不要沟通

在情绪失控时沟通常常无好话,矛盾既理不清,也讲不明。因此,领导者在与员工进行沟通时,应该尽量保持理性和克制。如果情绪出现失控,则应当暂停沟通,直至恢复平静。

(5)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在同一个企业中,下属往往有不同的年龄、教育和文化背景,这就可能使他们对相同的话产生不同的理解。另外,由于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不同的下属都有不同的“行话”和技术用语。因此,要区别沟通对象,使用相应语言。

(6)减少沟通的层级

沟通中信息传递者参与得越多,信息失真性越大。因此,沟通双方最好是直接面谈,这样才能使信息及时、有效地在双方传递,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沟通就无法开展工作。管理者需要不断地与员工进行沟通,时刻了解工作情况和其心理状态,适当地做出调整,才能赢得员工的心,最终取得真正的成功。

与员工沟通有许多方式,而其中最具“攻心”功能的就是个别谈话。

个别谈话会使员工感到自己受到重视,精神上会受到一定的鼓舞。而且由于只有两个人,他们更有可能畅所欲言。只要你的个别谈话运用得正确,你可以发现下属内心深处许多你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你的下属告诉你一些他的烦恼,你也可以借此机会拉近上下级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这也是你和下属协商工作方式、共同订立工作目标的大好机会。

在具体的沟通中,管理者应放下“架子”,从心理上尽量地减弱由于上下级关系给员工所带来的压抑感。同时,交谈要在一种热情、宽松、平等、平和的气氛中进行。谈话中应以员工为主,多让他说,你只要多倾听就可以了。需要用尊重、关心、爱护谈话对象的深厚感情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在这种情况下与对方进行个别谈话,才能使对方愿意敞开心扉,进而收到良好的谈话效果。

谈话目的、对象不同,谈话的方式也应该灵活多样。可以灵活采取以下几种谈话方式:询问型交谈,批评型交谈,商量型交谈。谈话人要心平气和、平等待人,以关心、信任的态度对待谈话对象,不能自视特殊,好为人师,不能“连珠炮”似的发问,或中间随意打断对方的话头,应该允许人家解释,谈不同看法,对的要肯定,错的予以指出,在友好的气氛中,协商解决问题。

实现高效沟通的法则

沟通难,高效沟通更难。要实现高效沟通,一定要遵守以下四大法则。

法则一:明确沟通的目的。

人一般都不会做不必要的沟通。沟通永远都是一种“宣传”,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例如发号施令、指导、斥责或款待。沟通总是会产生要求,它总是要求接受者要成为某人、完成某事、相信某种理念,它也经常诉诸激励。换言之,如果沟通能够符合接受者的渴望、价值与目的的话,它就具有说服力,这时沟通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念、信仰与渴望。假如沟通违背了接受者的渴望、价值观念与动机时,可能一点也不会被接受,或者最坏的情况是受到抗拒。

宣传的危险在于无人相信,这使得每次沟通的动机都变得可疑。最后,沟通的信息无法为人接受。全心宣传的结果,不是造就出狂热者,而是讥讽者,这时沟通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一家公司员工因为工作压力大、待遇低而产生不满情绪,纷纷怠工或准备另谋高就。这时,公司管理层反而提出口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更招致员工的反感。这是领导者不明了沟通的目的所致。所以想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在沟通前一定要明确沟通的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

法则二:沟通一定要看对象。

禅宗曾提出过一个问题:“若林中树倒时无人听见,会有声响吗?”答曰:“没有。”树倒了,确实会产生声波,但除非有人感知到了,否则,就是没有声响。沟通也一样,它只在有接受者时才会发生。

与他人说话时必须分清对象。如果一个经理人和一个半文盲员工交谈,他必须用对方熟悉的语言,否则结果可想而知。谈话时试图向对方解释自己常用的专门用语并无益处,因为这些用语已超出了他们的感知能力。接受者的认知取决于他的教育背景、过去的经历以及他的情绪。如果沟通者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话,他的沟通将会是无效的。另外,晦涩的语句就意味着杂乱的思路,所以,需要修正的不是语句,而是语句背后想要表达的看法。有效的沟通取决于接受者如何去理解。例如经理告诉他的助手:“请尽快处理这件事,好吗?”助手会根据老板的语气、表达方式和身体语言来判断,这究竟是命令还是请求。

所以,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渠道,沟通的第二个问题必须是分清沟通的对象,想一想这一信息是否在接受者的接收范围之内?他能否收得到?他如何理解?

法则三:了解接受者的期望。

对领导者来说,在进行沟通之前,了解接受者的期待是什么显得特别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知道是否能利用他的期望来进行沟通,或者是否需要用“孤独感的震撼”与“唤醒”来突破接受者的期望,并迫使他领悟到意料之外的事已经发生。因为我们所察觉到的,都是我们期望察觉到的东西,我们的心智模式会使我们强烈抗拒任何不符合其“期望”的企图,出乎意料的事通常是不会被接收的。

一位经理安排一名主管去管理一个生产车间,但是这位主管认为,管理该车间这样混乱的部门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经理于是开始了解主管的期望。如果这位主管是一位积极进取的年轻人,经理就应该告诉他,管理生产车间更能锻炼和反映他的能力,今后还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相反,如果这位主管只是得过且过,经理就应该告诉他,由于公司精减人员,他必须去车间,否则只有离开公司。

法则四:明白信息不等于沟通。

公司年度报表中的数字是信息,但在每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上董事会主席的讲话则是沟通。当然这一沟通是建立在年度报表中的数字之上的。沟通以信息为基础,但和信息不是一回事。信息与人无涉,不是人际间的关系。它越不涉及诸如情感、价值、期望与认知等人的成分,它就越有效力且越值得依赖。信息可以按逻辑关系排列,技术上也可以储存和复制。信息过多或不相关都会使沟通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沟通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是中性的,而沟通的背后都隐藏着目的。尽管信息对于沟通来说必不可少,但信息过多也会阻碍沟通。信息就像照明灯一样,当灯光过于刺眼时,人反而什么也看不到。信息过多也会让人无所适从。

除了以上四个法则,目标管理也是提供有效沟通的一种解决办法。在目标管理中,领导者和下属讨论目标、计划、对象、问题和解决方案。由于双方都着眼于完成任务,这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彼此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即便领导者不能接受下属的建议,也能理解他的观点。下属对上司的要求,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沟通的结果自然得以改善。如果绩效评估也采用类似办法的话,同样也能改善沟通。

有四个简单的问题,可以用来自我测评,看看你是否能在沟通时去运用上述法则和方法:必须知道对谁说,必须知道说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必须知道怎么说。

沟通时注意运用了这四大法则,你的沟通就会是行之有效的。

处理矛盾冲突的技巧

任何单位,只要开展工作,都会涉及许多部门、许多人。在部门之间、个人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经常会出现矛盾冲突。领导者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冲突,树立威信,需要一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