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打破成规
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不能墨守成规,画地为牢,而应该审时度势,以变应变,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地进行必要的革新。
规则是由人创造的,规则也能被人打破。世间万物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每一个组织总有这样那样的规章条例,然而,再好的规章条例都会从出台的那一天就逐渐开始老化。因为组织和成员都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一套规章条例,必须适应这个变化,才能发挥好作用。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时刻注意组织的规章条例,发现不切实际或不合情理的地方,要及时纠正,不断改革,这对事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在平定县七豆村对日军设计了一次“重叠伏击”。第一次设伏毙敌3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第二次相隔一天又在同一地点设伏,又取得毙敌100余人,缴获白马数十匹的战果。两次伏击均取得了巨大胜利。古人云:“用兵之法,贵在不复”。这是经过悠悠历史总结出来的用兵规则,刘伯承却敢于在特殊的情况下利用敌人“法不遵常”的心理习惯,打破陈规,反其道而行之,结果获得了重大胜利。
用新鲜的东西替代陈旧过时的东西,这是打破陈规的一般规律。打破陈规就要敢闯、敢试、敢冒风险。万物始于创造,没有创新,整个组织就会停滞不前,像一潭死水。在发展问题上,谁创新速度快、完成质量好,谁就会永立潮头。作为领导,要有非凡的洞察力,眼光独到,敢于带领整个组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出奇招、高招、险招。
“别人未想到的,你却意识到;别人未看到,你先看到;别人未当一回事,而你抓住不放;别人未起步,而你已理出头绪”,这就是一些成功领导者的高明之处。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另辟蹊径,只有这样,才可能化缺点为优点、化弊端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新的生机;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只能是慢慢腾腾,多少年江山依旧。
领导敢于打破陈规,力求革新,固然能显示一个领导者的勇气和胆识,但在革新过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革新是必要的,但在具体策划或执行行动时,还要求领导者要善于拿捏分寸,不可急躁冒进,也不可太过刚性。
领导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能否恰到好处地决策和取舍。孔夫子云:“过犹不及”,是主张把分寸掌握好、拿捏准。他甚至认为,那种能够掌握好分寸的境界,是一个人修德的最高境界。
然而,拿捏好分寸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打破陈规,并不是胡来乱干,如果不考虑客观条件,不量力而行,盲目蛮干,就会导致失败。现实的发展,有时候会出乎意料,不受控制,让人难以掌握。因为任何规矩制定以后,并不一定就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领导者应该注意的事情。变与不变之间,有很大的活动空间,要具体定位,应看条件是否具备和时机是否成熟,还需要领导者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在最大弹性范围内应变,灵活运用制度,充分发挥个人的应变力。
下面是打破成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分寸的四点建议:
1)视变化为机遇而不是威胁,要直面现实,闻风而动,随时做好变革的打算。
2)定期召开非正式会议,领导者和全体成员一起坐下来讨论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出现问题不能一味地责怪下属,而应多想想是不是制度的问题。
3)考虑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不单要有长期的规划,也要有短期的规划。
4)对于组织原有的文化精粹要保存,只变革陈旧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落后的东西。在进行重大改革时,不能立即抛弃现有的特别是以前赖以生存的东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头换面不能把心都换了,更不能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言行的跑马场。
一流的领导者之所以能取得不凡的业绩,首先就在于他们敢于打破陈规,而且善于把握时机,知道伺机而动,该出手时就出手。他们还能够为了全局的利益不惜舍弃局部私利,为了长远目标不惜舍弃眼前利益,为了坚持真理不惧怕犯错误,为了最终成功不惧怕现时失败。
抓住问题的关键
组织管理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问题可能还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领导者一定要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看问题、做决策不能就事论事,或只注意比较显露的因素,而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解决问题可能更为见效。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情况十分危急。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国的进攻,赶紧派人向盟友齐国求救。
齐王派遣齐国大将田忌,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这时他的军师孙膑赶紧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能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以赴进攻赵国,精兵强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都城的紧急情况,我们不是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吗?”
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服。”
孙膑接着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惫不堪。而我军则趁此大好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田忌叹服于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一边直奔魏国都城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
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了攻赵的军队回国。在匆忙跋涉的途中,人马行至桂陵一带,不料齐军冲杀出来。魏军始料不及,仓皇抵御,哪里战得过有着充分准备的齐军?魏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还没来得及解救都城,便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争,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救。
围魏救赵的故事给了领导者一个巨大的启示,孙膑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轻而易举地就打败了魏国的精锐之师。现代领导者也要善于抓住决策问题的关键,有针对性地做出适当的决策。
要做决策,谋划长远,必须找出关键,明确重点,把握撬动全局的支点。根据各组织的实际情况,重点工作如何定、如何抓是有差异的,但领导者务必“站在高处谋思路,扎到深处抓落实”,在谋长远、抓关键上下工夫。紧紧围绕上级确立的长远目标和关键工作,定出本组织长远的工作目标,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去有效执行。瞄准目标不动摇,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去解决,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去完成,各个击破,才能积小变为大变,积小功为大功,积小成为大成。
由于决策是一锤定音,事关重大,因而领导者在进入决断之前要进行认真、周密地考虑,抓住关键,以关键带动整体,防止盲从性。那么,领导者要怎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呢?
(1)登高望远,树立全局意识
要提高抓住问题的关键的能力,必须培养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坚持在通揽全局下思考,在通揽全局下行动。对关键决策部署和长远目标任务等一定要了然于胸;对本组织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一定要心中有数;目光要远大,对未来的发展走势判断要准确,不为局部利益所诱惑,不为暂时困难所吓倒。要通过谋长远、抓关键来最大限度地保护发展潜力,激发发展活力,并从中积聚更厚重的发展后劲,为组织的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做决策,信息工作要做足,预测是关键
领导要明确是否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和必要的事实;前面的工作是否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要求进行,是否扎实,有无漏洞;是否具有充分而可靠的信息保障。充分而可靠的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丰富、及时、准确、适用的尽可能多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对组织未来发展趋向做出预测,领导才有可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比较准确、全面、成功的决策。
(3)以执行为前提,抓住关键环节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决策固然重要,关键还在落实。没有落实,再正确的决策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领导在做决策时没有落实的观念,忽视了落实,不抓落实,那么,再缜密的计划、任何正确的政策,都只能成为一纸空文。领导做决策要以执行为前提,抓住落实这个关键环节。
从以上几个关键入手,可以从最基本的大方向上规避决策失误。只有列车的方向盘正确前进,决策才能顺利进行,企业这列火车才能顺畅地向前疾驶。
决策一定要跟着形势走
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强调要认清形势,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不做违背实际情况、逆历史发展方向而动的事。孙子兵法中也十分重视这一点,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意思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在战争中总是依靠有利形势,去造就最佳态势,夺取战争的胜利。
领导的基本任务是决策,其他的职能则是与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有关的活动。领导者在实施其领导行为时通常要在思想上、文案上进行事先的谋划,这就是决策。领导要做到决策正确、科学,必须善于审时度势。“时”,就是指各种时机;“势”,就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审和度就是要分析研究。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审时度势的决策艺术呢?
(1)认清形势,把握趋势
形势和趋势是领导审时度势、进行正确指挥与决策的出发点。在每一项决策之前,都要对当前形势认真地分析,对事态的发展趋向作出准确的判断,搞清哪些是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条件;现有诸因素中哪些是必然因素,哪些是偶然因素;这些因素哪些来自内部,哪些来自外部,它们将向何种状态发展,等等。只有把这些因素分析透彻,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和策略。在这方面,古今都有不少事例可资借鉴。
诸葛亮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的人物。他的《隆中对》根据当时的形势,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和人事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而精辟的分析,特别透彻地研究了当时各种集团势力的消长情况,在反复比较权衡的基础上,为刘备提出了一整套战略计划和具体的策略步骤。在赤壁之战前,他又根据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战略决策,对孙权阐明了天下大势和敌我双方的长短,终于以孙、刘联军的五万兵马大破曹军20多万,初步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要想认清形势,把握趋势,一定要对政治、经济、文化、投资环境、市场现状、未来趋势及组织内部成员的关系、潜力等有明确的判断。当然,还需要对政策等有深入了解,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关注时事,能洞察国际、国内的有关自己决策的各方面的趋势。
(2)抓住时机,当机立断
在战场上,时机对指挥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很多时候,机会是稍纵即逝的。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是非常难得的。如果指挥员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就常常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战争的胜利。反之,如果不善于捕捉战机,即使是我强敌弱,也容易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企业单位的领导指挥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厂长能抓住生产和销售的有利时机,就会一步主动,步步主动;否则,就会“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要想及时抓住有利时机,首先,必须目光敏锐,思想活跃,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真知灼见。这样,才能由此及彼,见人所未见,及时发现“苗头”,从而捷足先登,掌握主动权。其次,在大好时机面前,领导者要当机立断。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善于利用历史性的机会,做出有利的果断抉择。所谓“时势造英雄”,是说时势给英雄提供了叱咤风云的机会。但能不能抓住机会,取得成功,还要看他是否能当机立断。当稍纵即逝的时机到来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果断地抓住它。犹豫不决,当断不断,成功就会属于别人。
(3)机动灵活,随机应变
《孙子兵法》中说,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用兵则要根据敌情而决定其取胜方针,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就叫做用兵如神。《孙子兵法》在这里强调的正是机动灵活、随机应变的艺术。它告诉我们,不善于抓战机不行,但有了战机而不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也同样不会成功。
领导者要学会随机应变,也就是要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变策略。如果原先选择的道路在当时不妥当或行不通时,就选另一条道路来达到目的。而且在领导活动中的各种因素,总是在变化着的,所以领导者决定问题就要因情况之变而变。一些企业总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策略,就说明企业产品只有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在激烈复杂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勇于创新,出奇制胜
仅仅停留在以变应变还是远远不够的。以变应变属于被动的变,要主动应变,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主动应变,就是善于改革创新。孙子兵法上说,每次胜利都不是重复老一套,而是适应不同新情况而变化。许多事实证明,把应变创新运用自如、高度升华,就能做到善发奇兵,出奇制胜。孙子兵法指出:“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意思是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像天地那样变化无穷,如江河那样奔流不竭。领导者应当学习这套本领。
决策要跟着形势走,也就是说,决策也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决策要集思广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偶有一得。”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决策活动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因素非常多;高明的领导,要想避免失误,唯一的妙方就是发动人人献计献策,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决策时,要善于兼听别人的意见。
楚襄王做太子时曾到齐国做过人质,他回国的条件是要献方圆500里土地给齐国。
楚襄王回国做了楚王之后,齐国便派人率领车马来向他索要土地。虽然曾是自己亲口答应的,但当时是不得已而为之。齐国明显是在乘人之危勒索楚国,所以楚襄王不想给,便请教慎子:“齐国要割去我们方圆500里土地,怎么办呢?”
慎子说:“明天早朝,大王可以让群臣献计献策。”
果然,第二天早朝时,几位大臣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子良说:“我觉得大王不能不给。大王作为一国之君,一言九鼎,而且又是许诺给强大的齐国。如果不给,别人就会说大王不守信用,以后大王在诸侯中就无威信可言了。请先给他们,然后再夺回来。给他们是大王守信用,而夺回来能够显示我们的武力也不弱。因此我主张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