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辙散文
15685000000024

第24章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题解】

本文选自《栾城集》(四部备要本)卷二十三。元丰三年(1080年)苏辙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市),六月路过庐山时在那里停留了两日,游览了栖贤寺新修的僧堂,次年,栖贤寺长老智迁派弟子惠迁拜访办辙,并求之为文记述此事,故本文写于元丰四年(1081年)五月。文章虽记述栖贤寺新修僧堂一事,但作者却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栖贤寺及僧堂一带的自然景色,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景色的奇特险怪。全文叙事纡徐有致,由事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散文。

【原文】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1]。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嶪[2]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之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3],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4]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5]曰:“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曰:“吾僧堂自始建至今六十年矣,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智迁能以其勤力新之,完壮邃密[6],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之。”

余闻之,求道者非有饮食、衣服、居处之求,然使其饮食得充、衣服得完、居处得安,于以求道而无外扰,则其为道也轻此。古之达者所以必因山林筑室庐,蓄蔬米以待四方之游者,而二迁之所以力[7]而不懈也。夫士居于尘诟之中,纷纭之变日遘[8]于前,而中心未始一日忘道,况乎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而忽焉不省也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夫骋骛乎俗学而不闻大道,虽勤劳没齿,余知其无以死也。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故余因二迁之意而以告其来者,夫岂无人乎哉!

四年五月初九日,眉山苏辙记。

【注释】

[1]不敢留:不敢久留。[2]嶪(jí yé):高耸貌。[3]趾:脚,此指石壁延伸出去的地方。[4]葱蒨:郁郁葱葱、非常茂盛的样子。[5]习庐山者:熟悉庐山的人。[6]完壮邃密:完整牢因,幽深精致。[7](zhì)力:尽力。,放置。[8]遘(ɡòu):遭遇。

【译文】

元丰三年,我因罪被迁谪高安。夏六月,经过庐山,知道它是名胜之地但却不敢久留。只停留了两日。走到庐山的南面,进入了栖贤谷。栖贤谷中有很多大石头,非常高峻,相互斜靠着。水在石头之间流淌,水声犹如雷霆,又如千乘车行于其间,震动不能自我把持,即使是三峡的奇险也超不过它,所以那桥就叫三峡。走过三峡桥往东得,傍着山壁没着水边,水平静犹如白练,横着触到巨石,水汇集为大车轮般的漩涡,流转汹涌,穷尽水的变化。栖贤寺占据在水的上流,右边斜靠着石壁,左边俯视流水,石壁延伸出去的地方,僧堂就建在那里。狂峰怪石,飞舞于屋檐之上。杉树、松树和各种竹子,横生倒植,郁郁葱葱,相互缠绕在一起,每当大风大雨来临之时,僧堂中的人都怀疑它们将会压下来。询问他们,熟悉庐山的人说:“虽然庐山景色胜过栖贤寺,但它大概也是数一数二的。”第二年,栖贤寺的长老智迁派他弟子惠迁到高安拜访我,说:“我们那个僧堂从开始建造到现在已六十年了,房瓦破败,木质衰朽,不能接等四方的客人,智迁能凭着他的勤劳使它焕然一新,完整牢固幽深精致,不再像它原来的样,希望你能写篇文章记下这件事。”

我听说,求道的人没有饮食、衣服、居处方面的奢求,但如能使他们饮食上得以充实、衣服上得以完整、居住上得以安定,在求道时而没有外在的干扰,那么他们在治道时就会看轻这些东西。古代的通达之人所以一定要靠近山林修筑房舍,储备菜蔬米粮以招待四方的游客,这也是智迁、惠迁二人尽力而不懈怠的原因。读书人处在尘垢之中,纷纭复杂的变化每天遭遇在眼前,而心中却没有一天忘记道,何况在深山之崖、野水之边,有房舍以居住,有食物以饱腹,是非荣辱不接触于心耳,却反而疏忽而不省悟吗?孔子说:“早上闻道晚上就死也可以了。”如今我驰骋于俗学而不闻大道,即使勤劳一生,我至死也不知道什么东西。如果有一天闻道,即使马上就死也没有别的顾虑了,所以我根据智迁、惠迁二人的意思而把它告诉那些后来人,哪里会没人呢?

元丰四年五月初九日,眉山人苏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