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韩愈散文
15685200000009

第9章 讳辩

【题解】

这是一篇论说文。中心是探讨关于避讳问题。讳,即是对君主、尊长辈的名字避开不直称。避讳始于周代,封建社会历代都讲避讳,这已成为具有很大权威的道德观念,甚至法律规定犯讳要处徒刑。

青年优秀诗人李贺很有才气,韩愈曾鼓励他参加进士考试,但是妒忌他的人却借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犯父讳,反对他参加进士考试。韩愈知道后极为愤慨,便写了《讳辩》这篇文章。文中引经据典,列举古圣先贤的事例批驳“讳”的无理,说明李贺考进士无可非议。同时对当时士大夫们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鞭斥。

【原文】

愈与李贺[1]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2]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3]。”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4]。”律曰:“不讳嫌名[5]。”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6]欤?周公作诗不讳[7],孔子不偏讳二名[8],《春秋》不讥不讳嫌名[9]。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10];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11]。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12],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13],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14]。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15]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16],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释】

[1]李贺:公元790—816年,字长吉,唐朝河南昌谷人。曾当过协律郎。据传七岁即能诗文,为韩愈、皇甫湜所器重。相传他常骑驴外出,后边跟随的童子背个锦囊。途中得到佳句,立即写下来投到锦囊中,到晚归家就整理成篇。他的诗想像丰富,尤其擅长作乐府,是当时有名的诗人,死时才二十七岁。[2]皇甫湜:约公元770—约835年,字持正,睦州新安人,唐朝文学家。元和年间进士,官工部郎中,从韩愈学古文,思想倾向与韩愈相近。有宋代编《皇甫持正集》。[3]二名不偏讳:出自《礼记·曲礼》“礼不避嫌名,二名不偏讳。”二名:两个字的名字。不偏讳:不单独避讳其中的一个字。[4]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因“二名不偏讳”,所以称其中的一个字是可以的。[5]不讳嫌名:出自《礼记·曲礼》。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比如“禹”和“雨”,“丘”和“”。唐律规定,犯讳者徒刑三年,不犯嫌名、二句偏犯者无罪。但实际生活中,往往兼讳嫌名。李贺因父亲的名字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音同而犯讳,此即犯嫌名。[6]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武王之弟,曾助武王灭商。武王过世后,摄政辅佐成王。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都是他制定的。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7]作诗不避讳:周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颂》中并不避讳这两个字。[8]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论语》中也不避讳这两个字。[9]《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史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当中有“魏桓公名完”的记载。“桓”与“完”同音,属嫌名,可见《春秋》不避嫌名。[10]康王钊:周武王的儿子,名钊。康王钊的儿子为昭王。“钊”与“昭”同音。昭王应是康王之子,“孙”字为误。[11]曾参:公元前505—前435年,春秋鲁国人,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晳:曾晳,孔子的弟子,“晳”、“昔”音同。曾子曾说:“昔者吾友。”(《论语》)[12]汉武帝姓刘名彻,为避讳,所以当时把“彻侯”改为“通侯”、“蒯彻”改为“蒯通”。[13]吕后:名雉(zhì),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刘邦死后,她曾临朝听政。[14]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昺,玄宗名隆基。“浒”、“势”、“秉”、“机”分别和“虎”、“世”、“昺”、“基”同音,但奏章、诏书中都不讳“浒”、“势”、“秉”、“机”等字。[15]唐代宗名豫,“谕”与“豫”音同。[16]曾参非常孝敬父母,是有名的孝子。

【译文】

我给李贺一封信,劝说他参加进士考试。李贺考进士很有声望,同他竞争的人诽谤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考进士才对,劝他考试的人做得不对。”听到这种话的人不仔细想想,随声附和,大家说同样的话。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白这件事,你与李贺都要获罪。”我说:“对的。”

律书上说:“以两个字作名字的不单独避讳其中的一个字。”解释的人说:“就像说‘征’字不说‘在’字,说‘在’字不说‘征’字那样。”律书上说:“不避讳与人姓名音近的字。”解释的人说:“就像‘禹’与‘雨’、‘丘’与‘’一类字那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参加进士试是违犯了两个字做名字不单独避讳其中一字的法律呢?还是违犯了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的法律呢?父亲名叫“晋肃”,儿子不能考进士,如果父亲名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订立法制来管教天下的人,不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讳二名中的一个字,曾参的父亲名皙,曾参不讳“昔”字。周朝的时候有人名叫骐期,汉朝的时候有人名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是为避讳他的近音字,就避讳他的姓呢?还是不避讳他的近音字呢?汉朝时为避武帝讳,“彻”改为“通”,但没有听说将车辙的“辙”避讳为什么字;为避讳吕后的名字将“雉”称为“野鸡”,没有听说避讳“治理天下”的“治”为某字;当今上奏章和下诏书,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机”几个字。只有宦官和宫妾,才不敢说“谕”和“机”等字,认为说了就是犯讳。读书人说话做事,应该效法和遵守什么呢?现在从经籍里考证,从法律上判断,从国家制度上考核,李贺考进士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就可以不受讥谤了;做人能够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就到顶了。当今的士人,不努力去效法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在避讳亲人的名字上,却努力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就可以看出他们太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的品德终归是不能够超过的,胜过周公、孔子、曾参的,只能是学宦官、宫妾的样子讲避讳,那么宦官、宫妾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