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轼散文
15685400000015

第15章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

【题解】

这是一篇追忆师友的文章,也是一篇极有见地的画论。

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是北宋有名的画家,特别擅长画墨竹。苏轼等人学他的画凤,形成“文湖山竹派”。元丰二年正月文与可病逝,同年七月苏轼在湖州翻晒书画时,看着文与可的这幅遗作,缅怀过去他们之间的亲密交往,阐述他们关于画竹的主张。

追思这位亦师亦友生前的音容笑貌,写得那么活泼生动,情意真切,衬托出苏轼哀思之深,在描述戏笑生动神态时,岂能不“废卷而哭失声”!对作画要“胸有成竹”的主张,是画前需对所画事物有完整的了解和形象的把握,具体作画时需要技巧纯熟,心手相应。这其实也涉及到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他们的“胸中成竹”同郑板桥画竹的“胸无成竹”的主张,看来相反,其实道理是一致的。“胸有成竹”是说意在笔先然后着墨;而“胸无成竹”是强调不受眼前成竹的限制;其实在具体着笔时,他们的胸中之竹是眼中之竹,眼中之竹不是笔下之竹,浓淡疏密随手写去,自成格局。总之,在主张“神理具足”上两者是完全相同的。

结合师友之间生活交往的生动描写,深入浅出地讲述他们的作画主张和艺术见解,这样的艺术理论文章读起来平易近人,兴味盎然,使人不觉得枯燥乏味。这和现代的西方文艺理论家巴乌托夫斯基所著的《金蔷薇》一样,容易被接受,受到读者广泛欢迎。

【原文】[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2]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3],以至于剑拔十寻[4]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5]之,岂复有竹乎[6]?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7],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8],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9],少纵则逝矣[10]。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11]。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12],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13]?子由[1 4]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15];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16]。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17],而予以为有道[18]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19]。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20]而请者,足相蹑[21]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22]。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予为徐州[23]。与可以书遗予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24],可往求之。’袜材当萃[25]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26],扫取寒梢[27]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28],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29]!”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30],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31]。”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32]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余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33]。”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阳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34],斤斧何曾赦箨龙[35],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36]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37]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38]。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39],曝[40]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41]。 昔曹孟德祭桥公[42]文,有“车过”、“腹痛”之语[43],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44]如此也。

【注释】[1]文与可: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梓道(今四川省梓潼县)人。是北宋著名画家,擅长墨竹。筼筜谷:在洋州(今陕西省洋县),当地多竹。筼筜,大竹名。偃竹:余立风中,形状若倒伏的竹子。[2]萌:指竹的嫩芽(小竹笋)。 [3]蜩(tiáo):蝉。蜩腹蛇蚹:形容竹笋出土后的形状。小竹笋纹路很密,形状好像蝉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4]剑拔十寻:形容竹子长得快,就像剑从鞘中拔出来那样有十寻(寻,古时八尺有一寻)高。[5]累:难叠的意思。[6]据米芾(画史)说:“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拨,生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佛家语表示崇拜的意思)。”苏轼反对追求形似,但不是不要画出形象。[7]成竹于胸中:这就是画竹必须先在胸中酝酿、孕育成竹子的整个形象。[8]振笔直遂:一气呵成,挥笔完成。[9]兔起鹘落:兔子刚一出现,鹘鸟就从空中冲下来抓住它。在这里是形容运笔作画的神速。[10]少纵则逝矣: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11]“予不能然也”二句:我不能做到这样,但我心里却认识到这个见解之所以正确的道理。[12]心手不相应:心里虽然已经认识了,但手上(笔下)却不能表达出来。[13]岂独竹乎:难道只是画竹这件事吗?[14]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弟弟。[15]庖丁:文惠君(即梁惠王)有庖丁(厨师),他按照牛的生理结构,顺着它筋骨相连处和骨节间的空隙处下刀,从不使刀口钝折。他对文惠君说,他所以能够得心应手,是由于适应了自然之理,文惠君听后说:“我从他的话中,懂得了养生的道理。”[16]轮扁:是春秋时齐国有名的造车工人,扁是他的名字。与之:同意他的看法。[17]今夫:《墨竹赋》中作“况夫”,在这句的前面还有两句:“万物一理也,其所以为之者异尔。”[18]道: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在这里相当于事物的规律或高深的修养。[19]并得其法:还得到了他绘画的技法。[20]缣素:白色细绢,作书画用。[21]足相蹑:形容人们一个接一个地来。[22]口实:话柄,即谈话的资料。[23]为徐州:苏轼任徐州知州。[24]彭城:即今徐州。[25]萃:聚集。[26]鹅溪:在今四川处盐亭县西北。鹅溪产的绢很著名,唐时作为贡品,宋人认为是名贵的书画材料。[27]扫取:画出。寒梢:指竹。[28]匹:古时以四十尺为一匹,二百十五匹正合一万尺。[29]是苏轼同文与可开玩笑的话。[30]实:证实。[31]“世间亦有千寻竹”二句:世间亦有八千尺长的竹子,月亮下山余照时,那空庭中的竹影不就有这样长吗?[32]辩则辩:善辩,会说话的意思。[33]万尺之势:指画上的竹虽然只有数尺长,即具有高达万尺的气势。[34]汉川:汉水,洋州在汉水上游。蓬:草名。[35]箨龙:竹笋的别名。箨,笋壳。[36]渭滨千亩:意思是一个人如有渭河边的千亩竹林,他的财产就和一个千户侯的俸禄相等了。[37]元丰二年:宋神宗的年号,即1079年。[38]陈州:在今河南省淮阳县。文同病逝于陈州的宛丘驿。[39]予在湖州:苏轼任湖州知州。[40]曝:晒。[41]废卷:放下。哭失声:悲极气咽,哭不成声。[42]桥公:即桥玄,字公祖,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人。曹操少年时,任侠放荡,太尉桥玄却认为他是能够安定世乱的“命世之才”。[43]车过、腹痛:《祀故太尉桥玄文》中追述当年桥玄戏谑的话:“我死以后,你如路过墓地不用鸡酒祭奠我,我将使你‘车过三步,腹痛勿怪’。”祭文中还说:“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44]畴昔:从前。无间:没有隔阂。

【译文】初生的竹子,只有寸把长的嫩芽,它的竹节和竹叶就已经具备了,从那像被蝉衣蛇皮层层包裹着的竹笋,到长成像拔出的利剑那样高达数丈刺向天空的成竹,它的竹节和竹叶都是在萌芽时就有了的。现在画竹的人却一个竹节一个竹节地画,一张竹叶一张竹叶地重叠上去,这样哪里还有真正的竹子呢?因此画竹必须心中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着画笔,凝神深思熟虑,到眼前浮出自己构思的画画时,就迅速地挥笔画,要像鹘鸟抓刚准备逃跑的兔子那样,以最快速度把握住眼前的形象,否则一晃眼它就会消失掉了。与可就是这样教我画画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但心里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既然心里懂得应该这样做,但又没有能够做到,认识和行为不一致,自己的艺术构思无法完全表现出来,这是我学习不好的过错,所以凡是心中有见解但运用得并不熟稔的人,平常自己以为已经弄清楚了,但事到临头忽然又感到并没有真正明白,这样的现象,岂止在于画竹这件事?我的弟弟苏辙在送给与可的《墨竹赋》里写道:“梁惠王从善于宰牛的厨师所说的适应自然才能得心应手这番话中,懂得了养生的道理;齐桓公同意齐国有名的造车工人扁关于造车要靠亲自实践和高超的技巧的说法。现在你把这些道理寄寓在画竹子当中,我认为你也是懂得要掌握事物规律的人,难道不是这样吗?”子由没有画过画,所以,只是懂得与可画竹主张的意义罢了,如像我,岂止懂得它的意义,并且还学到他画竹的技巧和方法。

与可画竹,开初自己并不很矜持贵重,四面八方拿白绢来请他画画的人,一个跟着一个地到他家里来。与可厌烦起来,把用来求画的白绢丢在地下骂道:“我将把这些白绢拿来做成袜子穿!”达官贵人们把他的话传扬开来作为话柄。到与可从洋州知州任满回京,而我去任徐州知州。与可写信给我说:“近来,我告诉达官贵人们:‘我们湖州墨竹派的传人,最近在彭城(今徐州),你们可以去找他求画。’做袜子的材料将会集中到你那里去了。”信的末尾还写了一首诗,大意是说:“准备用一段名贵的鹅溪产的白绢,画一竿万尺长的竹子。”我回复与可说:“万尺长的竹子,应当用二百五十匹白绢,我知道你懒得动笔墨,只是想得到这二百五十匹白绢罢了!”与可无回复我,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

我却又把话给他证实,回答他一首诗,意思是说:“世间也有八千尺长的竹子,那是当月亮将要落下去的时候,在空旷的院子里,斜照的竹影就有这么长。”与可笑着说:苏子真是善辩,假如有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买几亩田回家养老啦!”于是把他画的《筼筜谷偃竹图》送给我,说:“这竿竹不过几尺长,但它具有高达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境内,与可曾经要我作《洋州三十咏》这一组诗,《筼筜谷》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是这样写的:“汉水边长长的竹子价钱像蓬草那样低廉,人们的刀斧哪里会放过柔嫩的竹笋,可以估计到那清贫而又贪吃的洋州太守(戏指与可),会把抵得上同一个千户侯俸禄相等的渭河两岸的千亩竹,都吃进肚子里了。”那天,与可和他的夫人正好在筼筜谷游玩,晚餐吃的是红烧笋子,他拆开信,读到我的诗,笑得把饭喷得满桌都是。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逝世,当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翻晒书画时,看到了这幅《筼筜谷偃竹图》,不禁抛开翻晒的书画,放声痛哭起来。

过去曹操在给桥玄写的祭文里,把平常开玩笑时桥玄所说:“我死以后,你如路过我的墓地,不用鸡酒祭奠我,我将使你‘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这样的话都写进去了,因此,我也把往日同与可戏谑玩笑的话记载下来,从这里可以看见与可同我如此亲密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