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轼散文
15685400000019

第19章 记游定惠院

【题解】

这是一篇记游小品。是应同游的徐得之要求写的。时间是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初三日。从文中的“已五醉其下矣”,可见苏轼经常到这里游览。文章虽然是顺着游览足迹写的,但随手拈来,皆成文章。写海棠的香色不凡,写醉卧倾听雷琴的悲风晓月,写“为甚酥”的佳文,写居亭主人的热情,写游客的洒脱,文章写得姿态横生,充满诗情画意,也表现出苏轼的率直、真诚。

【原文】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1]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2]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3],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4],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项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5],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缘小沟[6],入何氏、韩氏[7]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8]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9],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10],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11]。时参廖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释】

[1]海棠:作者有《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这里是苏轼以海棠比喻自己,多次遭到贬谪。[2]参寥:僧道潜,字参寥,又称参廖子,于潜(今浙江省临安县)人。能诗文,是苏轼的好友。[3]市井人:即市井中人,商贩。[4]枳:树名。似桔但比桔小,高五六尺,叶多刺。春天开白花,秋天结果。果酸不能食。[5]雷氏琴:即雷琴,是唐朝时蜀(今四川)人雷威所制的琴,质地精美,音色极好,称为雷琴。宋朝时雷琴特别贵重。铮铮然:是形容清脆的琴声。[6]夤(yín)缘:攀附。夤缘小沟:即沿着小沟往前行。[7]何氏:指何圣可。韩氏:指韩毅甫。[8]馈:以食物送人。[9]藂橘:即一丛桔树。藂,丛的繁体字。[10]徐君得之:即徐大正,字得之。黄州知州徐大受(君猷)的弟弟。[11]异日拊掌:是说作为将来拍掌大笑的资料。

【译文】

黄州走惠院东面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长得特别枝繁叶茂。每年当这株海棠花盛开的时候,我一定要邀约客人到那里去喝酒,到现在已经在这海棠花下面喝醉过五次了。今年又同参寥和尚等两三个朋友去寻访观赏海棠花,但花园已经换了主人。现在的主人虽然是个做生意的,因为知道我每年都要来看花,对海棠就做了一些培土修整工作。山上有许多老枳树,枝叶干瘦有韧性,筋显脉露,看起来如像老年人的颈项;开的是圆形白花,就像堆垒着的大珠子,香味和色彩都不一般。这种枳木不太招人喜欢,常常会被逐渐砍去;因为我的缘故,也没有砍掉。喝完酒,就到姓尚的人家休息。尚家也是做生意的,但他的家里收拾很整齐干净,像江南一带的人家那样,有竹林有花圃,玲珑小巧令人喜爱。我带着几分酒意,睡在小板阁上,朦胧中听到在座的客人崔成老在弹奏雷琴,琴声如悲风晓月般的悲凉高洁,清脆的琴声如像是从天上云端飘下来似的。稍晚一些时候,我们步行走出城东,我买了一个在木盆,想用它来装满清冽的泉水,浸泡冷渍瓜李。然后,我们沿着小沟走进何家和韩家的竹园。那时何家正在竹要林里修筑一间堂屋,地基已经开辟出来了,于是他就在竹园阴凉处摆上酒菜招待我们。有个刘唐年主簿,送来一种油煎饼,我给它取名叫做“为甚酥”,味道非常鲜美。客人们还想喝酒,但我忽然感到没有兴致了,就直接回家去,路过何家的小园圃,向他要了一丛桔树树苗,要把它移种到雪堂西面。今天一道游玩的徐得之,将要到福建去,以后再次会面的机会就很难预期了,要我把今天的游乐情景记录下来,好作为日后谈笑的资料。当时,只有参寥和尚不喝酒,是用枣子汤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