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欧阳修散文
15685500000001

第1章 欧阳修和他的散文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郑氏用苇杆当笔教他在地上写字。他从小聪敏过人,读书能过目成诵,二十三岁时就中了进士。从此,长期在地方和中央做官。

欧阳修为官清廉忠直,不阿谀苟且,不趋炎附势,为人刚正,“论事切直”,敢于仗义执言。虽为忠者所钦,却住往为谗者所忌。因此屡遭贬谪。

天圣八年(1030年)正月,欧阳修始任西京留守推官,他与尹洙(师鲁)交往“为古文,议论当世事”;与梅尧臣等交往“为歌诗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宋史·欧阳修传》)。

景祐元年(1034年)入朝,任馆阁校勘。这时范仲淹因言政事被贬,而身为司谏官的高若讷不但不向皇上进行劝谏,为范辩诬,却反而造谣中伤,毁人清白。欧阳修愤然投书,斥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因而被贬为夷陵县令。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为了摆脱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封建政权岌岌可危的政治局面,试图广开言路,采纳范仲淹等有识之士所提出的革新图存十项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打算对现行的腐朽官僚制度来一个彻底的改革,即所谓“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卷上)》),以根除政治上的种种积弊,实现其改革图存的目的。

为了实行新政,宋仁宗采纳革新派的建议,还于天圣七年、明道二年和庆历四年,三次下诏书戒文弊,提出了“文章所宗,以理实为要”的主张,并将欧阳修从滑州召回京城开封,委以知谏院谏官之职,让他积极参与新政运动。

但由于新政损害了贵族官僚集团的特权,因而遭到了朝廷内部强大的因循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因此很快就彻底失败了。庆历四年(1044年),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使杜衍、枢密副使韩琦、富弼等人相继被罢官免职,欧阳修亦被罗织罪名,于庆历五年(1045年)十月被贬为滁州知州。两年后又迁调扬州、颍州。

皇祐二年(1050年)欧阳修复为龙图阁直学士,改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嘉祐二年(1057年)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嘉祐四年二月免开封府尹,转给事中、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嘉祐五年七月完成新修《唐书》二百五十卷,并自撰《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迁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十一月拜枢密副使;嘉祐六年(1061年)任参知政事(为宰相职务),治平四年(1067年)遭人诬告被贬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治平五年,迁兵部尚书、知青州。改宣徽南院使。熙宁三年(1070年)四月迁判太原府,因欧坚持不就,七月被徙蔡州。熙宁四年,欧阳修累章告老,六月获准退休。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去世,赠为太子太师,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欧阳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尤为卓著,是继承唐代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伟大成就,开创宋代古文运动之辉煌业绩的先导和杰出领袖。

唐代的古文运动,经过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和积极开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韩、柳去世之后,古文运动后继乏人,至宋代初兴的近百年间,古文运动已跌入低谷,“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锼刻骈偶,淟涊弗振”(《宋史·欧阳修传》),雕琢文字,讲究对偶,风格浮艳的骈体文仍占文坛统治地位。为了结束骈文独霸文坛近乎千年的历史,欧阳修继承韩愈、柳宗元“文以载道”,师法“六经”的主张,强调为文必须“明道”、“致用”;提倡朴实平易、清新晓畅的文风,反对“巧其词以华”,“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浮靡之气。他把现实生活中的“百事”视为“道”

的主要内容,认为文士如果“弃百事不关于心”,终日不出书房,就学不到“道”,就不可能写出像样的作品来。他要求作家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实践,“道羁臣寡妇之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梅圣俞诗集序》)。在文章的形式与内容及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上,欧阳修强调内容和生活(即道)是文章的核心,“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并说:“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答吴充秀才书》)

对古文写作的艺术要求,欧阳修强调要“辞丰意雄”,“简而有法”(《尹师鲁墓志铭》) 。

他要求写文章必须善于剪裁,做到不枝不蔓,平易自然,清新朴实,语言要精炼含蓄,明白晓畅。在他的积极倡导和长期丰富的创作实践的影响与推动下,宋代出现了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一大批很有成就的古文作家,从而促进了宋代散文创作的繁荣昌盛,对我国古代散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巨大影响。

欧阳修为了扫除宋代文坛的浮靡文风,并使自己所倡导的古文运动能与政治上的革新主张相呼应,他不仅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创作理论及其丰富的创作实践和朴实平易、清新晓畅的文风来影响、带动其他散文作家,而且还利用自己担任主考官的机会,大胆选拔古文写作的优秀人才。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宋史·欧阳修传》),一律不予录用。事后,那些好为“险怪奇涩之文”的考生,还聚众闹事,无理纠缠欧阳修,甚至街上巡警都难以制止。但从此以后,考场中的旧习终于改变了。这次考试,取中的进士有苏轼、苏辙和曾巩等,从而壮大了古文运动的声势,形成了宋代古文的鼎盛局面。

欧阳修的散文,有的笔锋犀利,有如匕首,单刀直入,势不可挡。如《朋党论》把朋党分成君子与小人两派,层层剖析,以锋利的笔触,有力地反击了守旧派对革新派领袖范仲淹等人的诬蔑;《与高司谏书》对高若讷趋炎附势,毁人清白的卑鄙行径,进行了大胆辛辣的批评与斥责。语言明快,逻辑严密,说理透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有的笔调委婉含蓄,清新晓畅,具有回肠九折的抒情意味,如《祭石曼卿文》和《泷冈阡表》等。有的寓意深刻,语言通俗、简练,并以丰富的想像和比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趣和志向,如《伐树记》和《养鱼记》等等;有的风格清新,语言生动、形象、精练,能吸收骈文的长处,利用声韵、对仗加强思想感情的表达,使整篇文章含有一种内在的韵律美,读之朗朗上口,寻味无穷,如《醉翁亭记》《秋声赋》及《送陈经秀才序》等;有的取材朴实平易,结构严谨,事信言文,不虚美,不溢恶,如《尹师鲁墓志铭》等类碑志铭文;有的描摹细腻,刻画人物和事件形象、生动而又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如《卖油翁》《樊侯庙灾记》《七贤画序》等。

欧阳修在散文方面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上承韩、柳,下启三苏、王、曾,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中的佼佼者,是宋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和革新领袖。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吴充在《欧阳公行状》一文中的评价,可以说是最全面、最恰当的评价。他说:“盖公之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其得意处,虽退之(韩愈)未能过(之)。”但由于欧阳修在史传文方面,过于强调“尚简”和春秋笔法,而轻视对人物形象和具体事物的细节描写,因而使得他的这类文章,往往缺乏生气,读起来显得有些板滞和乏味。

欧阳修留下的作品很多,现存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