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树人文库-运筹一生的战争故事
15686700000032

第32章 汝州决战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另一位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1605年出生,陕西米脂人。1630年前后,由于发生了严重的灾荒,各级官吏贪污腐化,在陕西、山西等地发生了众多的农民起义。明崇祯四年(1631年),李自成参加了由他的舅父高迎祥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以后的几年里,起义军几经挫折,几度揭竿再起,始终未向明朝统治者屈服,一直转战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明崇祯九年(1636年)秋,起义军首领高迎祥在作战中被明军俘虏杀害,李自成便被推举为起义军的首领“闯王”。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河南大旱,许多农民被生活所迫加入李自成的起义军,起义军也适时提出“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并规定了严明的纪律,使起义军的规模迅速扩大。两年后,李自成的起义军已占领了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5月,李自成在湖北的襄阳召开重要军事会议,确定了先取关中,再攻山西,后逼北京的战略计划,决心彻底推翻明王朝。

明朝的崇祯皇帝为了挽回败局,一方面下“罪己诏”,表白自己是“爱民”的,一方面任命孙传庭为兵部尚书,重整军队,编练新军,加紧制造装有火炮的战车,准备大规模进剿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就在李自成在襄阳召开军事会议的时候,孙传庭调集10余万明军向河南进发。

李自成对明军和起义军双方的态势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他认为,明军从潼关进入河南,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果起义军到潼关与明军作战,会付出很大的牺牲,不如先让一步,等明军进入农民起义军占领的地区后,再发动攻击,以便更充分地发挥起义军的优势。于是,他命令,派一支小部队前往潼关迎敌,且战且退,诱使明军远离潼关天险,深入农民军占领的河南中部地区,农民军的主力则部署在襄城附近,并在汝州(现河南省临汝县)、襄城、郏县、宝丰等地加固城垒,布下五道防线。7月底,李自成完成了抗击明军的部署。恰在这时,由总兵牛成虎、副将卢光祖带领的明军先头部队3千余人东出潼关,与农民起义军相遇。

农民军稍战即退,经陕州、渑池,退至洛阳,又向郏县转移。9月初,孙传庭率明军主力部队进抵汝州,进入了农民军的包围圈。

就在孙传庭刚刚抵达汝州时,情况突然发生变化,9月8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中有人叛变投敌,出卖了农民军的战斗部署。孙传庭立即派军队走山路袭击并攻占了唐县,10日又攻占宝丰,13日进抵郏县城下。李自成随机应变,他凭借郏县城下的深沟高垒,坚守不战,把明军的主力部队拴在郏县,同时派遣一支精锐部队,一直向北,绕过嵩山,从背后袭击离汝州仅几十里的白沙。由于白沙是从洛阳到汝州的必经之地,攻占白沙,就断绝了明军的运输线,数万明军的粮草供应顿时成了大问题,军心动摇。17日,汝州城下的明军哗变。孙传庭见形势不妙,决定自己先回洛阳筹运粮饷,而让总兵陈永福留下指挥大军。本已军心不稳的明军,见主帅突然离去,更加混乱,许多士兵纷纷离去。农民军内部又查获了向孙传庭暗送情报的奸细,清除了隐患。李自成抓住战机,集中兵力,积极反攻,步兵与骑兵互相配合,使明军仓皇失措,不得不迅速撤退。

这时,天下大雨,道路泥泞,明军携带的大量战车无法前行,士兵们又不愿推车。数千辆战车停在路上,挡住了明军的退路,车倒马翻。农民起义军趁机追上明军,明军大乱,毫无斗志,却又无处藏身,死者达数千人之多。明军总兵高杰见大势已去,急忙带领明军向西逃窜。农民军紧紧追击,不给明军喘息的机会,一昼夜追击200里,终于在孟津将明军全军阻截住,并将其围歼。明军死亡4万余人,战车也损失殆尽。仍然留在郏县来不及撤退的陈永福所部明军,也被农民军包围,大部被消灭。先期返回洛阳的明军主帅孙传庭,眼看全军覆没,自杀未遂,被手下的残兵拥入潼关。

汝州决战以后,明王朝用以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有生力量便几乎全部被消灭,再也无力向农民军发起进攻。3个月后,李自成率军攻占陕西,随后进入山西、直隶(现河北省)。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的统治就此结束。

李自成(1606—1645年),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以裁驿卒失业,后奉军投奔闯王高迎祥。一年后高迎祥牺牲,继称闯王。1640年秋率军入河南,用举人李岩提出的“均田免赋”、“平买平卖”、“剿兵安民”等口号为纲领,得到人民热烈拥护。五次大战役取得胜利后,所部发展到百万。1643年攻取西安,次年春建立大顺政权,称大顺王,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朝。在明朝吴三桂引入清军联合进攻下,迎战失利撤出北京,退回西安,转战河南。李自成统军作战10余年,重视从严管理,密切民众关系,善于把握战场主动权,常以灵活战法出奇制胜,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