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树人文库-运筹一生的战争故事
15686700000034

第34章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在清王朝建立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收编了许多投降的明朝将领及其所属的军队,并利用这些将领和军队平定、镇守南方,以弥补自己军队的不足。这些降将中,为清朝出力最大的是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而且都受封为王。清政权基本稳固后,以满族人为主的清八旗主力驻守北方,南方则主要由原明朝降将驻守,其中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福建,史称“三藩”。他们手握重兵,势力强大,割据一方,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心腹之患,既不放心,又不敢轻易解除他们的兵权。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亲政后,决心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请求告老返回辽东,让其子尚之孝留镇广东。康熙帝即借此机会命其父子率其属下一同撤回。吴三桂、耿精忠闻讯后,为试探朝廷对他们的态度,也上书请求撤藩。康熙帝不顾多数人的反对,毅然允准。

吴三桂见康熙帝已决心剥夺“三藩”的兵权,即于同年11月21日发动叛乱,打起复明的旗号,自命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并指挥叛军进入湖南。此后几年里,广西将军孙延龄、提督王雄等在广西,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等在四川,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陕西提都王辅臣在西北,尚可喜的另一子尚之信在广东,纷纷发动叛乱,响应吴三桂。叛乱遍及西南地区、东南沿海以及中原、西北等地,绵延十几个省。

为了镇压叛乱,康熙帝在政治上区别对待,剥夺了吴三桂的王爵,杀死在北京作为人质的吴三桂之子吴梦熊及其家属;暂时停撤耿、尚二藩,以示招抚。在军事上,派大军分三个方向进剿,中间围攻湖南,集中打击吴三桂;在东、西两线,分别平定江西、浙江和陕西、甘肃、四川的叛乱,把各地的叛军分割开,使之不能互相配合。

在湖南战场上,清顺承郡王勒尔锦率劲旅在湖北的荆江阻止吴军渡长江北上,清安亲王岳乐取道安徽、江西进入湖南,出其不意地攻占萍乡,威胁长沙,迫使吴三桂回兵增援长沙,放弃西进计划。此时,防守荆江、武昌的清军,趁吴三桂的主力转向长沙之机,渡江南进,袭击常德、岳州。不久,清军收复江西吉安。吴三桂从此陷于被动。

与此同时,清军向其他各路叛军发动进攻。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陕西的王辅臣、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之信,先后投降清军。这样,清军便可集中更强大的兵力对付湖南的吴三桂。

在清军强大的军事攻势和政治劝降的打击下,吴三桂叛军士气日渐低落。为挽回败局,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数月后,吴三桂即病死,由其孙吴世继位。清军趁机发动攻势,派水师进入洞庭湖,断绝岳州叛军的粮饷,迫其逃走。随后,叛军先后退出长沙、衡州。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军收复湖南。康熙十九年(1680年),收复四川。康熙二十年(1681年),收复贵州。同年2月,清军进入吴三桂的老巢云南,进攻昆明。10月,被围困数月的昆明城内粮食已尽,守城将领开门迎降,吴世自杀而死。这样,历时8年、波及半个中国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

“三藩之乱”平定后,清政府将“三藩”所属部队编入八旗,原来“三藩”享有的特殊权力均被收回,各地的汉族文武官员受到严格控制。因此,平定“三藩之乱”标志着清王朝在关内最终确立起统一、稳定的统治。

康熙(1654—1722年),清圣祖玄烨,清入关后第二代皇帝,即爱新觉罗·玄烨。世祖三子。1661—1722年在位,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8岁即位,年号康熙。亲政后,智捕鳌拜,永停圈地,出旗为民,发展生产,加强皇权,平定三藩,平噶尔丹,驱逐沙俄,巩固一统。精于儒学,对算学、水利、测量亦多造诣。设馆纂修《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