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10大技巧
15694600000036

第36章 课堂幽默艺术的训练与提高

有许多教师认为“幽默”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通过锻炼就能得到的,他们也承认“幽默”的重要性,而他们认为这种特殊性的优势是自己生来就不具备的。不错,幽默在教学中的确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这种特殊是可以人工培养的。

(1)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幽默水平。第一,应该具有宽松的幽默心态。因为“就主体而言,幽默主要是一种创造和表现情趣的心力,一种感受和体会可笑的心力”。或者说:“幽默是智慧的结晶,是健全的理性和深厚的修养的产物;也是一种感知和发掘世界一切可笑对象的能力,一种理解和创造笑的艺术;更是一种达观而敏锐、超拔而挚诚、直率而又坦然的人生态度。”心灵自由度越大,则言行越具有幽默感。第二,应该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建立独特的思考方法。因为呈现在我们大家面前的幽默感的并不是举动本身,而是在于人们用自己有趣的思想方式去看待它。霍勒斯·沃尔普曾经说过:“思考者把世界看成一出喜剧。”可见,培养幽默感对于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2)要善于发现、精于选用并巧于开发各种幽默源。

教师的课堂幽默艺术能力和个人的幽默兴趣是紧密结合、相互依托的,而个人的幽默兴趣表现为人们对幽默源的敏感程度。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教学幽默源:

①生活中的幽默。如教师、学生自身、周围其人身上所存在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奇闻趣事、俏皮话等,教师应善于发现这些幽默的源头。

②艺术中的幽默。具有幽默感的艺术形式有很多种,例如笑话、幽默、漫画、喜剧、相声、名言警句、歇后语、绕口令、打油诗、滑稽小品、趣联、顺口溜、快板书、哑剧、诙谐曲、谜语、文字游戏等,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它充满了幽默的成分,有时我们随意地使用一两句,就能获得良好的幽默效果。

③教材中的幽默。教材中的幽默被人们称为教学幽默的“富矿”所,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绝妙的幽默素材存在于现行教材中。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里阿Q的“精神胜利法”,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里堂吉诃德与风车大战,契诃夫笔下滑稽可笑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果戈理笔下的“守财”式的泼留希金等,这些形象往往令人忍俊不禁、终生难忘。又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的《项链》、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等,这些都是让我们在幽默的过程中领悟深刻内涵的教材。教师应该锻炼自己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幽默的独特慧眼,并让学生也能感受、品味到其中的幽默成分,因为课堂上的幽默因素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挖掘课堂上的幽默源时,还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幽默素材。生活中幽默的存在形式往往是良莠不齐、粗雅共体的,因此在教学运用的过程中应加以认真筛眩另外,还可以在原有幽默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和创作,从而创造出新的幽默源,由于教学中的幽默是可以精心设计的,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应露出原有的痕迹。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培养自己丰富的幽默“细胞”时,还应该注意培养锻炼自己发现幽默的“眼力”、品赏幽默的“味蕾”。

我们可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认真探讨掌握和表述课堂幽默艺术的技能:

(1)弄清课堂幽默艺术的形成结构与引笑机制。

这对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课堂幽默艺术的表达能力有较好的影响。如课程开始制造悬念将会引人入胜,课程中的隐而又伏、不动声色的铺垫渲染,反复地转变话题应要言不烦,而任何的油嘴滑舌、提前预知的幽默都是画蛇添足的做法,这些都难以提高教学幽默表达效果,这些只能造成适得其反、举一反三的结果。

(2)掌握一定的幽默语言修辞技巧。

自从1980年以来,据有关专家不完全统计证明,修辞学界有不下60种修辞新格(其中有大部分所呈现出的是错综交叉、名异而实同),这些修辞新格竟有十之七八的辞格属于诙谐滑稽的修辞效果。如果能熟练掌握、使用这些修辞方法,对提高教师课堂幽默艺术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

(3)把握好课堂幽默艺术的最佳时机。

“笑话”的关键是引笑机制能否奏效。只有将“包袱”铺垫和渲染得充分时,课堂幽默艺术的效果才得以优化。这样,还应该特别注意课堂中讲述幽默时的时间、速度、音调等。美国举行鲍伯·霍普曾经说过:“题材有出色和平庸之别,但我知道如何通过时间的控制,来使普通的笑话变成很棒的笑话。”

课堂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互动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师生关系,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双赢目的。在我国有一部分研究者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把教学活动过程分为两个子系统,也就是“教”的子系统和“学”的子系统。“教”的子系统,要经历“计划、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在“计划”阶段,教师对教学进行准备,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等,可叫做“教学设计”;在“实施”阶段,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从而使学生能够建构起知识来,可叫做“师生互动”或“对话”;在“总结”阶段,教师首先要调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然后再检验教学方案有哪些得失,最后对上述情况进行反思。同样,“学”的子系统,也必然要经历“计划、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课堂”这一学习的场域,其制约因素为社会文化的情境,师生在其中展开各自的活动,同时也进行着通过交互作用而产生影响的活动。着眼于教学的对话结构,我们可以把教学的性质视为涉及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建构自我修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课堂教学过程在理论上包含了三个领域的过程:探究、理解教材含意的认识形成与发展的认知活动;与别人交往时了解各种见解、感受,学习如何沟通和如何进行社会交际的社交活动;面向自身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心理活动。

那么,从什么方面来切入课堂上的“对话实践”呢?它的基本的要求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