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10大技巧
15694600000038

第38章 激发学习动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认真与勤奋、主动与顽强的能动的心理状态,包括了注意力的集中、认知的活跃、情绪的振奋、意志的努力、行为的投入等等。绝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指出一点: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变量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与他们的“智慧因素”、“策略因素”都对学习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非常重视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激发,重视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重视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焕发,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新课程教学策略。

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能,是指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一直处于学习的活跃状态而采取的各种教学行为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意义是:唤起内在需求,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主动参与,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习信心,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

(一)学习的动力机制

(1)学习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

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因(按前苏联包若维奇的说法,“活动的一切推动力”都可以叫做动机)。学习动机是一种复杂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通过多种不同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来引起的。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心理动力结构的深层核心。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人从事活动的内部推动力。它可以是理性色彩多一些的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和信念,或者是对未来的筹划和期望,可以是偏于情绪体验的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还可以表现为在行动中的习惯或意志行动。以上所述,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趋向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灵敏的感应性,因此,可以把这些心理因素视为需要的不同变形。

(2)动机过程的模式。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一个完整的动机概念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动机的内在需求、外在诱因和自我调节作用。这样,可以把动机定义为通过自我调节,使个体自身的内在需求(如本能、需要和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如目标、奖惩等)适当配合,从而成为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具体来说,内在需求、外在诱因和自我调节三者之间的作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动机过程。

(3)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为了找到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教学设计方面的专家们曾做过大量的研究,如“ARCS动机模式”是由凯勒提出的,其中包括了“激发和维护学生注意力、突出针对性、建立自信心、创设满意感”四个因素。“TC动机设计模式”是由沃特科沃斯基提出的,他在这个模式中将主要动机因素放在连续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考虑,从而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和开始阶段对应的动机因素是态度(需要),和展开阶段对应的动机因素是刺激(情感),和结束阶段对应的动机因素是能力(强化)。由斯皮策提出的动机情境观则认为,“有效学习的发生取决于以往的学习体验及现有学习情境提供的诱因”,因此,“应创设一个富于激励性的学习环境”。

(二)激发动机的方式

(1)设置刺激情境。

设置刺激情境是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注意力作为意识的“门户”,是主体用来将众多的选择进行过滤,过滤后的选择才能吸引注意力,注意力被吸引了,学习才会启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当学生碰到强度、对比、变化等新异刺激以及能让学生产生情绪的事物时,注意力就会被吸引。

在凯勒修改的ARCS模式里,动机设计的第一要素是激发和维护学生的注意。在这个模式中,对于如何激发与维护注意力,提出的三个主要方法为:①将感知唤起,也就是用奇异的、不合逻辑的、不太肯定的事情来激发和维护学生的注意;②引发探究,也就是通过让学生解决一系列问题(疑难)来刺激他们主动寻求信息的行为;③借助变化力,也就是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维护学生的兴趣。

(2)运用目标激励。

对于学生来说,预期的学习结果就是学习目标,它在引导、召唤和激励学生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通过目标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加以了解,也就是认识学习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然后做出由一个个小目标慢慢达到最终目标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序列,从而使学生在一个个“小的成功”的激励下,在学习结果的“诱惑”下,将适当的学习预期和激情贯彻始终。

在凯勒提出的动机设计模式中,“突出针对性”被视为第二个要素,也就是要明确学习内容的实际意义,当我们在运用目标激励效应时,这将会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凯勒所设计的“突出针对性”由以下的三条途径组成:

①有熟悉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与学生本人的经验和价值观相关联的举例和概念。

②目标定向:教师向学生列举和解释相关的学习目标及教学的效用。

③动机匹配:教师的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动机特征相一致。

(3)激起内在需要。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起持久而强烈的推动作用的是由学生内在需求所决定的认识兴趣。因此,要想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惊奇感、认知冲突。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如何把那些学业不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出来,从而使他们有兴趣和按要求来学习时,提议教师采用能激发学生认识兴趣的心理效应的方法,如“新颖效应”,“冲突效应”,“惊奇效应”等等。巴班斯基的意见可以给我们指出另一条思路。

(4)发挥成功效应。

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动机之一是成就动机。由成功所带来的兴奋和激励,其力量是巨大的。前苏联俄国作家高尔基说:“就是一个小小胜利,也能使人坚强许多。”获得成功,尤其是在战胜自我的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对个人以后的行为和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他告诉教育者:“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应为学生的成功提供和创造机会,尤其是应多关心关心那些在学习中举步维艰的学生,发现并强化他们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很小的进步,其激励作用可能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5)引导学生参与。

实施新课程就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应竭尽全力促使学生主动“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就要设法使学生“卷入”任务之中。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国的研究者对“学生参与”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提出,学生参与可以定义为:在课堂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学生参与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方面: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行为投入是指在课堂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认知投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能达到的思维水平与层次(通过学习方法可以把这些层次表现出来);情感投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特有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