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动物世界
15699600000031

第31章 白鹳和红鹳

白鹳与红鹳是同族兄弟,它们和夜鹭与白鹭一样同属于涉禽类,它们栖于水边,涉水生活,因此,它们的外形极为相似,均为嘴长、颈长和腿长,胫部裸露,趾细长,四趾在同一平面上。两者所不同的是白鹳与红鹳的中趾爪内侧不具有栉状突,飞翔时颈伸直,不弯曲缩成“S”型。

白鹳为大形的涉禽,全身除飞羽及大复羽毛为辉黑色外,其他各羽毛都是纯白的,故称白鹳。颈部下面的羽毛特长,呈矛状。白鹳的确是一种非常美丽文雅的观赏鸟,是我国第一类保护动物。

白鹳鸟性情宁静而安详,但十分机灵。它们常常结成小群在池塘、河边或沼泽的浅水里觅食,互相之间,从不为一条小鱼、虾等而争吵,更不会相斗,而是互为谦让,和睦相处。在觅食的时候,常伸长颈、抬高头四处张望,一旦发现敌情,就会群起而飞走。飞行时显得十分强健,时时翱翔,观察地面的动静,等到敌情消失又降落在地上,举起稳健的步代,慢慢步行到水中觅食鱼、虾、青蛙及昆虫。进食时,它的食道膨大,可以暂时贮存大量的食物。突然遇惊时,吃下去的东西可以吐出来,惊魂稍定,又会把吐出的东西吃回去。育雏时,还可以把这些贮存的食物,全部吐出来养育子女。相传白鹳还是消灭蝗虫的能手,当大群蝗虫为害庄稼时,白鹳会集结队伍飞往受害地区,四面包抄,群起而攻之,勇猛而迅速地啄食蝗虫,饱食之后,还不停嘴地硬把蝗虫啄死才甘心。

繁殖季节,白鹳喜欢在松树或老橡树上筑巢。它们每年总是把旧巢进行翻修、加固,不断扩大,致使它的巢宽约15米,高两米多,重达1吨左右,真是大得出奇。说来也怪,年青的白鹳在成家之前,一反常态,敢于去抢夺其他鸟的旧巢,结果是往往被打得一败涂地,皮破血流,逃出来之后,只得乖乖地自己动手筑巢了。

白鹳的远房兄弟红鹳,俗称火烈鸟。它的装束打扮不同于白鹳,体披红色美丽的羽毛,还有一双发红的长腿,远远看去,宛如一团红火,故称为红鹳。它喜欢群居,集体行动,当它们从空中降落到地面时,遍地通红,好似一片红色海洋,显得光耀夺目,因此又有“火烈鸟”之别称。

红鹳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的亚洲西部,非洲东部和北部及大西洋沿岸一带。在非洲的坦桑尼亚北部的纳特龙湖,是天然的苏打湖,是红鹳适于生长繁殖的地方,非洲东部的红鹳每当繁殖季节,几乎都集中在这里孵化育雏。这个时候举目望去,湖里通红一片,异常美丽壮观。在古巴东北面的巴拿马群岛,是红鹳的产地,人们从飞机上看巴拿马群岛,但见泥沼平原上,呈现出一片粉红色的波涛,那便是红鹳鸟群。在巴拿马国,火烈鸟被人们誉为神鸟,还赢得了巴拿马国鸟的美誉。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红鹳身上的羽毛,并非生下来就是红色的,而是由于它以一种绿色的小水藻为食,这种小水藻经过消化之后产生了一种使羽毛变红色的物质,这样随着小红鹳的长大,羽毛就会变成红色了。有趣的是,这种小水藻往往生长在苏打湖中,这样红鹳也就喝上了呈碱性的有苏打的水了。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红鹳没有在岸边营巢、育雏的习惯,喜欢在湖中利用杂草和泥建筑成墩形的“湖心亭”,然后再在其上面产卵,每产1~2个卵后,进行孵卵、育雏,此时雌雄亲鸟双双形影不离,在巢的四周游动,保护它们的子女免受敌害的干扰。刚出壳的小红鹳,只要羽毛一干,就出巢下地走动,第二天就跟随双亲下水嬉戏觅食,一旦遇到敌人,母鸟就会抱着它们,和大家一起行动,游到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