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
15701800000001

第1章 引子:大明帝国的命运走向

有两幅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据说,围绕着这两幅画像,曾经死过不少人。这副尊容,曾经被当时的人们称颂为龙形凤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明史》太祖本纪一)按照今天的眼光看去,朱元璋的长相如果不能说是丑陋,至少应该算是相当怪异了。

当时,为了给朱元璋画标准像,一些功底应该算是很不错的画家被召到宫廷。他们兢兢业业,以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专业水准,一丝不苟地照着皇帝本人的相貌画出——就是这副尊容——丝毫不敢走样。结果,这样的画家都被皇帝砍掉了脑袋。后来,一位聪明人悟出了其中道理,于是,对朱元璋的脸型加以较大规模的修饰,着力于眉目传神,侧重于理想表达,便有了这幅据称是不怒而威的皇帝像。朱元璋见了这幅与自己本来面目没有太大关系的画像后,十分欢喜,认为其“谀而不佞”,就是马屁拍得恰到好处的意思。于是,我们眼前这位经过呕心沥血、苦心加工、几乎凭空创作出来的慈眉善目的富贵老人,就成了朱元璋的标准像。那位善解人意的聪明人也受到了奖赏与表彰。

不过,今天的人们从史料中可以知道,这幅画画的基本不是事实。或者用一句文绉绉的话来说:画中所描绘的内容和被描绘对象的实际存在之间,存在着较为巨大的差距。想象一下,一个不了解这两幅画的人,若突然被告之这上面画的是同一个人的话,他很有可能会丧失真实感,无法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首席谋士——军师。此人精通阴阳数术象纬之学,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名气极大,被认为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仙一流人物。

在《明史》中,他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一如在《史记》中,刘邦认为,有三个人在帮助自己打下大汉江山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是:萧何、韩信与张良,号称“汉初三杰”。子房就是这位张良的字。朱元璋将李善长、徐达和刘伯温看成是自己的三杰。

董宇峰、周实合著的《刘伯温》一书中,记载了一种说法,说是刘伯温第一次见到朱元璋时,曾在心中大吃一惊,深深为朱元璋那怪异的相貌所震撼——高额细眼,凹鼻阔唇,耳虽小廓却厚,颊虽突而颏硕;身长而背弓,腿长而膝弓,腰粗而肩窄,手阔而指细;行动如虾在水,声音则鹰鸣而猿啼。据说,刘伯温一见之下,便据相术得出结论:此人之相,兼具大贤之厚朴与大奸之残暴。结果,后来的朱元璋,果然以自己的行为,准确地证明了刘伯温所言之不虚。

对这段说辞,我们不必求证其是否出自虚构。即便是后人附会发挥的,却至少在刻画朱元璋其人的容貌与作为上,相当传神。这里对相貌的描述,显然更接近未经艺术加工的那幅标准像。

史家一般倾向于认为,由朱元璋所创建的大明帝国,将中国的帝制文化传统推到了极致,是中国两千年帝王政治的集大成者。其对于中国政治传统、文化传统的影响既深且巨,以至于六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清晰可见。

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同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话,如果我们同意今日中国是历史中国延续的话,那么,对于今日中国人生活影响最大的那一部分,很有可能就来自朱元璋的大明帝国,而不是后来的大清朝。

在未来的岁月里,随着对朱元璋与大明帝国了解的渐次加深,我们会发现,围绕朱元璋两幅画像所发生的故事,相当意味深长,具有宿命般的象征意义。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两幅画所揭示出来的东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明帝国的未来命运及其对中国人集体性格的强力塑造,在这里,已经可以窥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