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粱书
15704100000017

第17章 钟离之战

五年①,高祖②以征役久,有诏班师,众军各退散,魏中山王元英乘势追蹑③,攻没马头④,城内粮储,魏悉移之归北。议者咸曰:“魏运米北归,当无复南向。”高祖曰:“不然,此必进兵,非其实也。”乃遣土匠⑤修营钟离城⑥,敕义之⑦为战守之备。是冬,英果率其安乐王元道明、平东将军杨大眼⑧等众数十万,来寇钟离。钟离城北阻淮水,魏人于邵阳洲西岸作浮桥,跨淮通道。英据东岸,大眼据两岸,以攻城。时城中众才三千人,义之督师,随方抗御。魏军乃以车载士填堑,使其众负土随之,严骑自后蹙⑨焉,人有未及回者,因以土迮⑩之,俄而堑满。英与大眼躬自督战,昼夜苦攻,分番相代,坠而复升,莫有退者。又设飞楼及冲车撞之,所值城土辄颓落。义之乃以泥补缺,冲车虽入而不能坏。义之善射,其被攻危急之处,辄驰往救之,每弯弓所向,莫不应弦而倒。一日战数十合,前后杀伤者万计,魏军死者与城平。

六年四月,高祖遣曹景宗、韦叡帅众二十万救焉,既至,与魏战,大破之,英、大眼等各脱身奔走。义之因率轻兵追至洛口而还,斩首俘生,不可胜计。

《梁书·昌义之传》

【注释】

①五年:此指梁武帝天监五年,公元506年。

②高祖:此指梁武帝萧衍。

③追蹑:追赶。

④马头:古地名,在今安徽寿县西北。南北朝时为南北军事要冲。

⑤土匠:筑城工人。

⑥钟离城:在今安徽凤阳。

⑦敕义之:敕,皇帝的命令。义之,昌义之,齐、梁两朝大将。

⑧杨大眼:北魏大将,长期与南朝齐,梁军队战,以骁勇著称。

⑨蹙:踢、踏,同“蹴”。

⑩迮(zuò):逼迫。

飞楼及冲车:都是古时攻城战具。

曹景宗:梁时名将,善骑射。

韦叡:梁名将,魏人畏惧,称为“韦虎”。

轻兵:快速、精锐部队。

洛口:洛涧流入淮河处,在今安徽寿县境。

【译文】

天监五年,高祖皇帝因为战争旷日持久,下令撤军,各路兵马,或退或散,魏中山王元英乘势追踪,攻陷马头,该城的储粮,均被魏军北归时运走,评论者们都说:“魏运走了粮食,军队北撤,估计不会再南进了。”高祖说:“并非如此。这是为了进攻,撤退只是其假象。”于是派遣筑城工人加固钟离城,命令昌义之加强战守之备。这年冬天,元英果然率领魏安乐王元道明、平东将军杨大眼等数10万人,进攻钟离。钟离城北面有淮河为屏障,魏人于邵阳洲西岸建越浮桥,横跨淮河,沟通道路。元英在东岸,杨火眼据西岸,进攻钟离城。当时城中才3000人,昌义之督战,随时调兵支援重点阵地。魏军以车拉土填城濠,令士卒背着土跟随,以骑兵在他们身后驱赶,有来不及返回的,就面临被活埋的危险。这样,很快就把城濠填满了。元英、杨大眼亲自督促,昼夜苦攻,轮番攻城,掉下来又往上攀,没有后退的。又设立了飞楼、冲车等攻城之具,猛烈撞城,被撞城墙上的土纷纷脱落。昌义之就令人以泥补上缺口,冲车虽损坏墙面但还不能破坏城墙。昌义之善于射箭,凡有危急之处,他就赶去救之,弯弓远射,敌军无不应弦而倒。一日作战数十回合,前后杀伤者数以万计,魏军死者积尸与城墙平。

天监六年四月,高祖派遣曹景宗、韦叡率军20万人救援钟离,到达后,就与魏军激战,大破之,元英、杨大眼各自奔逃。昌义之随之率精锐部队追至洛口,然后返师,杀死和俘获敌军的人数,难以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