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子云,字景乔,他是萧子恪的九弟。在他12岁时,是南齐建武四年,被封为新浦县侯,他自己撰写的谢表,就很有文采。梁天监初年,侯爵降为子爵。成人以后,更加勤于学问,他因晋朝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史书,20岁左右时便留心撰写,到他26岁时,此书写成,表奏呈给朝廷,皇帝下令收藏于史馆。
萧子云生性沉静,没有当官的兴致。到他30岁时,才初次任官秘书郎。后升为太子舍人,著《东宫新记》,呈给朝廷,皇帝赏赐他一束丝帛。历次提升为北中郎外兵参军、晋安王文学、司徒主簿,丹阳尹丞等。当时湘东王任京兆尹,二人彼此互相欣赏,象平民百姓那样交往。又升任北中郎卢陵王的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大通元年,任黄门郎,不久又升为轻车将军,兼司徒左长史。二年,凋进吏部。三年,升为吏部长兼侍中。中大通元年,转任太府卿。三年,外任为贞威将军、临川内史。他在郡内史任上,行政平和,政事治理得井然有序,官吏和百姓都很满意。调入京城任散骑常侍,不久再任侍中。大同二年,升任员外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任南徐州大中正。不久,再任侍中,仍兼任国子祭酒,大中正。
梁代初年,行祭天祭祖礼时还没有革去供祭祀的牲畜,当时祭祀时歌唱的歌词,是沈约撰写的,到这时仍然沿用,萧子云建议,应当加以修改。于是他上书说:“我想礼敬圣人,就应按原来的制度行礼,祭天祭祖,所贵在于尊严,这样才算领会了周礼的精神,才算对周公、孔子制礼作乐的主旨弄清楚了,祭祀时革去牲畜,德意可与神祖相通,改用忝稷频藻来作为祭品,这样可以表现祭祀者的诚恳严肃态度,这实在是治国的美好制度,它能与日月同辉,传至百世,原因就在于此。我近来兼任祭祀官,看到乐手所唱的歌曲,仍沿用未革除牲畜以前的乐曲。在举行祭天礼时,乐师仍唱‘式备牲拴’,举行祭土神礼时,乐师奏《诚雅》乐曲,仍唱‘牲玉孔备’;在祭祖时,仍唱‘我牲以洁’;在岁初食祭时,仍唱‘朱尾碧鳞’。用这种歌词,配上钟鼓乐器,实在是不符合现行的制度。我的职务是教授儒家经典,因而提出我的疑问,不知是否应该修改歌词?皇帝批示说:“这是由于主持祭祀的官员墨守陈规,应该赶快修改。”于是派萧子云改写。皇帝指示说:“祭天地祖宗的歌词,应采用经典上的高雅词语,不可杂用诸子百家和史书里的庸浅语言;但沈约撰写的歌词,也多有谬误。”萧子云回答说:“盛大的祭祀活动,所奏的乐曲用雅乐来命名,理应采用《五经》中圣人的训示之词,但从汉朝以来撰写的乐词,不完全用经典语言,沈约所写的歌词,更是浅显揉杂。我以前改定的沈约所撰的十种乐曲歌词,当时只考虑到已经革除牲畜这一点,应该修改歌词,其他方面仍然沿用,并没有嫌弃他的浅显不成体统。现在得到陛下的指示,才豁然省悟。我本来稀里糊涂,现在忽然明白了。现在严格按照陛下的指示,全面修改沈约的词曲。修改时只以《五经》为根据,其次《尔雅》、《周易》、《尚书》、《大戴礼》也是经典著作,我想也予采用。我又想,唐、虞各书篇,以及商《颂》周《雅》,都是经典中的名篇,但各自记述各自时代的史事。大梁朝建立,平定战乱,修举文事,制礼作乐,意义重大,可以和夏、商、周相比;但沈约所撰写的歌词,只是称颂梁朝的德政之美,而一言也没有涉及制礼作乐的盛举。和周《雅》商《颂》的成例相比,显然是不合体例的。我以为,圣人所定的乐论钟律规制,文义很深奥,只有命世大才出世,才能使之与日月同辉,成为永不磨灭的盛典,礼乐的教化力量,是达到清平盛世的原因。现酌采一二,随着叙事内容,表现它的重要意义,来说明制礼作乐的盛举。我苦苦思索了好多天,现在才完成任务,恭敬地呈给皇帝。”皇帝下令萧子云改定的乐曲都加采用。
萧子云擅长草书隶书,他的作品成为世人学习书法的标准,他自称善于摹仿钟繇、王羲之,稍有变化。他在回答皇帝的询问时说:“我过去没有自己的定见,随着世人的时尚,摹仿王献之的书体,练了好几年。到26岁时,撰著《晋史》,在写《二王列传》时,想论述一下草书隶书的笔法,但言不尽意,不能成篇,只是粗略地论述了飞白一种笔法罢了。十多年以后,看到皇帝陛下的《论书》一卷,其中论述笔势,字体论述得十分透僻;又认为王羲之赶不上钟繇,象王献之赶不上王羲之一样。从此我深入研究,才悟出了隶书规律,于是变摹仿王献之改为全学钟繇。近年以来,自己觉得书艺有所进步。”他的书法作品很受梁高祖的赏识,高祖论述萧子云的书法时说:“笔力遒劲,能做到心手相应,精巧超过了杜度,漂亮超过了崔蹇,可和钟繇并驾齐驱,不分先后。”他的书法是这样受高祖的欣赏。大同七年,萧子云外任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中大同元年,回京任宗正卿。太清元年,再任侍中、国子祭酒,兼南徐州大中正。太清二年,侯景叛兵进逼京师,萧子云逃往民间藏身。太清三年三月,官城沦陷而死,终年63岁。
他的第二个儿子萧特,字世达。很早就著云说:“王献之的书法,赶不上他父亲王羲之。相近。”萧特历官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宣惠因事被免官,25岁时去世,比萧子云先死子云逃往民间藏身。太清三年三月,宫城沦陷,萧子云东逃晋陵,在显灵寺僧舍饥饿而死,终年63岁。他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东宫新记》二十卷。
他的第二个儿子萧特,字世达。很早就著名,他擅长草书隶书。梁高祖曾对萧子云说:“王献之的书法,赶不上他父亲王羲之。近来看到萧特的书法作品,成就和你相近。”萧特历官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宣惠主簿、中军记室。又外任为海盐县令,因事被免官,25岁时去世,比萧子云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