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当代中国文化1000问
15704300000035

第35章 先进文化(8)

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首先,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文化理念。高校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如何坚持正确的文化理念已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中华民族命运的大问题,这是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注意的首要问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应该是创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多元文化中的指导地位,树立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大文化观。只要我们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下,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坚持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定会步入繁荣昌盛的良性循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体现时代精神,讴歌时代的真善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级趣味文化,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要提倡爱国、爱校、勤奋、敬业、奉献,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和精神。其次,要培养一种优良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康高尚的学校精神,可以成为一种激发因素和原动力,推动人们积极进取,育人成才,成为人们开拓奉献的精神力量。学校精神可以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可以使师生保持一致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营造浓厚的精神氛围,于无形中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学校发展的合力。学校精神还可以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导向作用,而且对和谐校园建设也具有根本性意义。再次,要创造一个融洽的人文环境。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也是教职工工作、生活的地方,学校的人文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学校人文环境建设对广大师生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要构建和谐校园,就要重视创造教育环境的和谐。最后,要创造一种高雅的校园文化。这是和谐学校建设的重点。在和谐校园文化构建中,只有从内涵入手,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辐射功能和陶冶塑造功能。一要弘扬高雅文化,引导流行文化。二要优化校园环境。学校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不但要符合建筑学、教育学方面的要求,还要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环境特点、专业性质、自然人文条件等做到既能古今传承,又具有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三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正确引导,用科学的方式管理人。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必须科学地引导和规范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师生道德行为规范、公共生活准则、校规校训、业余及课余活动规则等方面。

怎样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对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课程建设,指导和帮助大中小学生认真遵守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在重大节日、纪念日集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中城市要因地制宜,重点建设好市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有条件的可建设少年儿童主题公园。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实现县县有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电台、电视台要办好少儿频率、频道或栏目、节目,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教育网站要开设少儿网页、专栏,出版单位要出版一批适合未成年人的优秀文艺作品,并切实做好推介工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在新形势下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哪些途径

艰苦奋斗,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行为,既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工作作风。因此,必须从思想、工作、领导、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地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主要包括发扬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领导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和进行艰苦奋斗的党性锻炼。

在新形势下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主要有以下基本途径:第一,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必须坚持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四个牢记”。①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②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③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④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第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必须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首先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夙兴夜寐、勤奋工作。无论在成绩面前还是在困难面前,领导干部都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第三,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必须反对享乐主义。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当好“三个代表”,完成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把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抓,贯穿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进程。②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境界。③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必须从生活作风抓起。生活作风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政治思想和政治品格的外在表现。第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必须把思想教育和制度规范结合起来。①艰苦奋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由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决定的,同时,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奠定了坚实的根本性的基础。②加强教育,重要的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广大党员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③制度建设,重要的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和谦虚谨慎优良作风的制度环境。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连续性。由党的性质和党员的先进性所决定,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一种理性自觉和精神境界。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哪些

广大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作的努力和贡献,就称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的倡议》,提出“五讲四美”,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道德、讲纪律,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同年8月,共青团十届三中全会决议又提出“三热爱”,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1983年3月,中共中央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办公室,这标志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始成为国家有意识推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次提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措施。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怎样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使城乡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社会服务水平有显著改善、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有明显提高。城市要以社区为重点,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创建和谐社区等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村镇要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文明小城镇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行业要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共铸诚信、文明风景旅游区、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活动,树立行业文明新风。

何谓“五爱”精神

“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在我国,“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对人们的基本要求,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五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道德规范的集中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与国家、集体的正确关系。“五爱”最早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2条规定中提出的。这条规定是“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它也简称“五爱”。到1982年,新《宪法》总纲第24条提出:“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其中把“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使“五爱”更加适应变化了的中国社会,一直延续到现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这“五爱”为基本要求,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五爱”为基础,以“五爱”为中心,按“五爱”的要求去做,在全社会弘扬“五爱”精神,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什么叫“两用”方针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简称“两用”方针。古为今用,即从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吸收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有益和有用的成分,经过革新改造,用来为当前的现实需要服务。洋为中用,即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国外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加以消化,使之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对待古代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

何谓传统道德

传统道德是一个民族历代祖先所创造、发展、传承的各种道德的总称。中华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德为核心,一直延续至今。我国传统道德思想作为一脉相承的体系,在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在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性质;在价值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的倾向。

何谓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指的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民族精神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表现有哪些

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1)民族精神是特定的文化现象。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相对应,每个民族总是在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上突出表现自己的民族精神。(2)民族精神往往由该民族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表达。民族精神是一种稳定的品质,它不是一时的风尚和偶尔的激动,民族历史上的一些特殊事件和历史人物往往最能表现出这个民族的品格,成为他们民族精神的闪光点。(3)民族精神还表现为特殊的历史遗存和象征物。作为创造历史的见证,每一个民族都会通过历史遗存保留下一些自己的文明进程和特殊经历,其中,有些遗存因对这些进程和经历反映的集中性和典型性而成为该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遗存是一种人类文化,它当然蕴涵着不同的民族精神,但一些非文化的自然物因其性质的特殊和在一些民族历史中的特殊作用而被这些民族赋予一种特殊意义,也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怎样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它集中表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构建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主要反映了一个民族独有的性格和风貌。民族精神对本民族的发展起着激励和鼓舞作用,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对现代化建设起着促进、推动作用。我国民族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从现代社会发展角度来考察,中华民族的积极层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革新进取的精神;二是注重人格尊严,强调道德自觉的主张;三是求真务实的道德信条;四是豁达乐观、宽容大度的精神;五是以义为重的义利观;六是生态平衡、天人协调的精神。

中华民族历史上既有先进居于巅峰的无比辉煌,又有落后跌入低谷的百年苦难。然而,中华民族并没有垮下,也没有毁灭,这正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在激励着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并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文化建设,发扬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才能达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