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团结和发展、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保卫国家安全和抵御外来侵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必然要求。”当前,弘扬爱国主义就要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当前,要发扬光大团结统一精神,就要促进祖国完全统一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中国人民历来主张“和为贵”,坚持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和平相处、平等相待、互利合作。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人民历来视勤劳为立身立国之本,强调“民生在勤”和英勇无畏、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鲜明特征。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倡导勤劳勇敢精神,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懈的精神追求。坚持独立自主而自尊自信,奋发图强而积极进取,是激励全体人民战胜困难、革新创造、勇往直前的制胜法宝。这些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脊梁,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力量。
为什么说民族精神能增强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更多的西方文化进入我国。在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意识形态相互竞争的今天,中国先进文化要成为人们的首选文化,就必须同西方文化进行竞争,以自己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丰富的文化成果和活泼的文化形式,吸引人和感召人,使人们自觉地接受和认同。民族精神是历史的、实践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强调大力弘扬,特别要增强爱国意识和团结意识,高扬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精神;另一方面,要强调积极培育。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抓好全民教育,特别是以广大青少年作为教育的重点。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我们必须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现代文明的新内容、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使民族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充实,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实际出发,把它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主要、最伟大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这一伟大实践的全过程。
为什么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归根到底就是发展和建设民族精神。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困苦,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个民族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如何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要着重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反对任何形式的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行为。弘扬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经受任何风险考验,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祖国的美好未来。
弘扬民族精神重在加强教育,贵在坚持不懈。要把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和育人的全过程。要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加强历史教育,使全体人民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振兴的奋斗业绩,从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要深入开展基本国情、时事政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的宣传教育,坚定各族人民的信心,鼓舞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为何要强调文化的民族化
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要保护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制定和落实有关文化政策,扶持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实施精品战略,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更有感召力的文化艺术作品。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个性是一个地区的“名片”,是无形资产,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进程中,决不能弱化和衰减文化的民族性。全球化为民族化提供了丰富自身和强化自身的机遇与条件,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利用这个条件,积极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营养,历练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内容,炽燃新的亮点,不断地赋予文化以厚重的民族性。事实上,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强化文化的民族性,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全球化。这既符合大众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也契合审美的法则和艺术的规律。抛弃了民族性就意味着抛弃了文化的根基、堵塞了艺术的生命之源,就意味着与历史、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疏离,就违背了创作的不可逆规律。
如何实现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统一
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不仅不是矛盾的、冲突的、对立的,而且还是相促的、相激的、相谐的,它们完全是一个辩证的统一。当然,要使其真正实现辩证的统一,还必须恪守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建构和调理它们之间的机制,真正将它们纳入良性的意识与艺术的运行轨道。为此,当前要积极实施“特色文化工程”,加强文化名城、名镇、名馆、名园和名景的建设,创建全国各地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要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文化资源为纽带,加强地区间的成片开发共建,形成规模优势。要重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文化与体育、文化与科教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总之,要通过分类指导、上下联动、优势互补,形成全国东、中、西部地区整体推进又各具本土特色的新时期区域文化新格局。
何谓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指的是适应和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具有创新意义的、先进的思想和精神。时代精神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们的精神追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承认和推崇。那些具有时代特点和时代印记的先进典型,也属于时代精神的范畴,如长征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指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不懈奋斗精神,是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凝结和升华出来的、具有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创造特质和思维特色。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北大荒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北大荒精神的具体内容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人民解放军10万转业官兵按照中共中央屯垦戍边的方针,开赴地处黑龙江省荒无人烟的北大荒。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创业、开发建设,把荒原建成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营农场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北大仓”。北大荒精神正是在这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何谓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指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2月,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为改变因缺水造成的贫困,10万河南林州人民用简陋的工具在10年内,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最终修成了全长1500千米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红旗渠精神即在修建这一工程中产生并发展形成的。
你知道大庆精神吗?
大庆精神有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三是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四是胸怀大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大庆石油会战。其中,“三老四严”是大庆石油会战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大庆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谓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对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周恩来概括其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1960年1月应征入伍,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1962年8月,雷锋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1963年开始,一个群众性学习雷锋的热潮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
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指的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中共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在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发扬了崇高的“两弹一星”精神。这种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何谓“九八抗洪”精神
“九八抗洪”精神是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是全国军民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战胜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地区特大洪水而形成的崇高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实质是:以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精神为灵魂;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全局利益至上的大局意识为核心;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为纽带;以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旗帜;以自强不息、贵公重义、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坚忍不拔、自尊自励等传统美德为血脉为营养。
什么是抗击“非典”精神
抗击“非典”精神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非典”是非典型肺炎的简称。2003年春天,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中国大地,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成强大合力,投入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形成了抗击“非典”精神。
何谓载人航天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是指我国航天工作者在长期的奋斗中铸就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基本内涵为:①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②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③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④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⑤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何谓“三位一体”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政治文明,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称,即三个文明构成“三位一体”,也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物质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则构成人类文明的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建设表现了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不懈追求,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人们对主观精神世界的追求,政治文明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的社会关系、理想的社会制度的追求。“三位一体”的提出,丰富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内涵,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何谓“四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