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15707100000053

第53章 商场金点子(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吃牛肉的人越来越多,而市场上的优质牛肉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哈默又“见缝插针”,在自己的“幻影岛”上办起了养牛场。当时,美国有一种价值10万美元的优良“埃里克王子”公牛,哈默不拒高价买下来,这成了他的一棵摇钱树,几年时间使哈默从中净赚了几百万美元,并使他成为美国畜牧行业轰动一时的风云人物。

1965年,哈默接管了处于倒闭的加利福尼亚西方石油公司,从此,他开始热衷于开发经营石油天然气。谁都知道,开采石油天然气的风险很大,若是挖到干井,就会弄得财枯力竭。而哈默与常人不同,别人挖到干井便放弃,哈默却寻别人放弃的干井找石油。

当时,有一家叫德士古的石油公司,在旧金山以东的河谷里钻天然气,一直钻到5600英尺也没见到天然气。这家公司的决策者已经花费大量财力和物力,认为再钻下去也无用,将会造成更大的浪费,便认为这是一口死井,决定转到别的地方去开钻。

哈默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即请来有关专家,到这河谷地带来实地考察、论证。经过大量数据分析,最终,哈默以30%的风险系数,70%的成功概率,确定继续开发这口井。他并带着妻子和公司的同事们驻在这里,重新架设钻机,在原来的井洞里继续深掘,当再掘进3000英尺时,天然气喷涌而出。哈默认为,这就是他见缝插针、匡救一篑的威力。

后来,哈默又成功地运用了他这一原理,收购了埃索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在非洲的利比亚扔下的几口钻不出油的废井,并租借了被别人抛弃的一片沙地,结果被他钻出了9口自喷油井。

西方石油公司在哈默的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经营,终于发展成为多种经营的跨国公司,哈默也获得了丰厚的财缘。

运用“见缝插针”之计的关键在于“缝”,也就是机遇。然而机遇并不是单纯的幸运,它往往潜藏于平凡的现象背后,被表面现象所掩盖,具有隐藏性。所以,一般人难以觉察到机遇的存在。只有精明的人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被人们忽略了的潜在机遇,在人们忽视的“缝隙”中穿插自如。

要利用市场缝隙,其前提条件是摸清市场缝隙在哪里,规律是什么。任何市场静态是相对的,而动态是绝对的,这种动态是需求的变化、产品竞争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市场绽开这样或那样的缝隙,经营者由此可以寻找市场绽缝的规律。

江西果喜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果喜就是抓住了佛龛市场的缝隙,拥有了数亿元的个人资产。

1979年秋天,张果喜到上海寻找商机时,看到了日本佛龛,张果喜一下子被佛龛吸引住了。因为那一只佛龛的标价在他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那只不过是一些木雕板组成的一种佛教用品,能值那么高的价,如果让自己做,那还不很快就发大财了吗?

当然,说是这么说,张果喜也不是没看到,佛龛的工艺要求非常高,只是几尺见方的那么大一块面积,由几千块雕龙画凤的雕板拼合,看起来既精致又高雅,的确算得是上上等的工艺精品了。日本的佛教很兴盛,一亿日本人中间,信佛教的占大多数,而且日本的众多佛教流派又多以居家修行为本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出家人也都呆在自己的家里开佛堂,念佛经。许多普通日本家庭内都很虔诚地供着一个佛龛。因此佛龛在日本的销量非常大。

在中国境内有能力做佛龛的也只有像木雕之乡东阳的那些技术力量强大的木雕厂,而张果喜创办的余江工艺木雕厂的那些工人只怕见都没见过这种特殊的雕刻图案。

张果喜揣摸着,这种佛龛销价那么好,如果我们厂里能做成功,以后既扩大了销路、又能打响牌子,困难再大也要想办法弄成!

张果喜下决心,并与上海进出口公司签下了一份做50套佛龛的合同。回厂后,他自任攻关组长,亲自把好技术关口。他整天泡在车间里,有时长达20小时。

张果喜很懂得质量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对手下工人制作的每一块雕花板都进行严格检查。有一回,他看到其中一块雕花板的质量不过关,有些粗糙马虎,就挑了出来,让众人过来,一问清楚,竟是技术较好的吴师傅做的。张果喜更来气了。他也不管吴师傅资格老,年纪大,当即用斧头把那个做工粗糙的雕板劈成了两半,对全体职工说:“我们的厂没名气,也缺少各方面的优势,所以我要求大家做活一定要百分之百地讲究,百分之百地雕好每一块板。我们厂要生存,要打开销路,必须靠质量打天下。”

在场的职工看着张果喜那涨得通红的脸,又听了他那番话,心里都很明白,张果喜说得对,没有质量,他们余江工艺木雕厂就啥也不是了。吴师傅更觉得自己在这事上做得不好,以后就再不敢对质量放松一丝一毫。在两个星期后的全体职工技术质量评比中,吴师傅雕出来的部件被评为全厂第一名。

第一批50只佛龛就在这样的努力下完成了。因为质量过得硬,运到日本去后,很快就抢购一空。以后,日本方面就时常点名要余江工艺术雕厂的佛龛产品。一来一去,余江厂的名声也就在日本传开了,然后又返回国内,进出口公司的人听说余江做的佛龛在日本受欢迎,就直接向余江厂定货了。

在余江厂的佛龛进入日本市场没几年的1984年10月,日本野村贸易公司奥村和夫同张果喜在南昌江西宾馆洽谈生意。快结束时,奥村突然从包里拿出6件佛龛部件图案,问道:“贵厂能不能试制出这种样品?我希望能带着样品回国去。”

精明的张果喜即刻想到,奥村第二天下午就要离开南昌返回日本,这时提出要求,肯定未与其他厂家签订合同,对方又摸不准余江厂的底细,这才投石问路,提出这一要求。

他想:我决不能放过这个大好机会。

但是他也有难处。因为此时到明天奥村离开仅有十几个小时,图样在南昌,余江远在一百多公里以外,如果答应下来,样品又来不及做出,那么什么也捞不到别说,可能余江厂的信誉也会受到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如推辞不干,日本公司也许会想这是余江厂的实力不行,就有可能掉转头去与别的厂家签约。

张果喜权衡利弊,当即应允下来:“这事容易,明天就送样品来。”话说出口后,他立即告别了舆村和夫,驾车飞速返回余江,当天夜里同设计人员一起赶制样品,直到第二天中午才试制出符合图样质量要求的6件样品。然后他顾不得休息,急忙又驾车赶回南昌,终于提前一个小时将样品交到日本客商手中。

奥村和夫接到样品,简直有些不敢相信。他不禁为张果喜这个厂的工作效率所折服,也为的一诺千金而深感敬佩。

不久,一张大额订货单就从日本寄到了余江工艺木雕厂。

毫无疑问,张果喜正是抓住了佛龛在日本市场的缝隙,把握了转瞬即逝的机遇与财缘,将他的事业,他的人生推向了令人敬慕的境界。

不可丧失的良机

我们天天都在撞击着机会的大门,可惜的是,太多的人往往意识不到机遇的存在,不能把握机遇的到来,错失了与财缘的约会,任机遇悄悄溜走了。大多数人,一边自己放弃机会,一边又怪罪机会不降临在他身上。

实际上,完全没有机会的人生是不存在的。许多人悲叹世道的不公,嫉妒他人的成功,在他们想来,所谓的机会应该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且最好直接掉到他们嘴里。可他们认识不到的是,机会到处都是。他们也许看不到,也许机会临头没勇气迎面而上,也许伸过手却抓不在……机会的丧失绝大多数在于自身的原因,认识不到这一点的人,未来还是依旧灰暗无光。

日本三洋电视创办人井植岁男家中的一个园艺师傅,就是因为没有把握住机遇,所以丧失了一次成功的机会。

有一天,这个园艺师向井植请教:“社长先生,我看你的事业愈做愈大,而我就像树上的蝉,一生都附在树干上,太没出息了。请你教我一点创业的秘诀吧!”

井植对园艺师傅感情甚笃,有心帮他发家致富,便满口应承:“行,我看你比较适合园艺方面的事业。这样好啦,在我工厂旁有2万坪空地,我们来合作种树苗吧!你知道树苗1棵需多少钱呢?”

“40元。”

井植又说:“好!以1坪种2棵计算,扣除走道,2万坪大约可种25万棵,树苗的成本刚好100万元。3年后,1棵树大约可卖多少钱呢?”

“大约3000元。”

“这样吧,100万元的树苗成本与肥料费都由我来支付,以后的3年,你负责除草与施肥等工作。3年后,我们就有600多万元的利润。到时,我们每人分一半。”

不料园艺师却拒绝说:“哇,有那么大的利润!但我需付出3年的劳动,我可不敢做那么大的生意。

最后,井植只好以付工资的方式,聘用了那个园艺师栽种树苗。就这样,园艺师傅白白丧失了一个成功致富的良机。

由于眼光失之于平衡而丧失机会的人也不少。说西楚霸王项羽是个“鼠目寸光”之辈也许很多人不服,但他实际上就是如此一个人。他纵横沙场,百战百胜,可他在攻入咸阳后却分封诸侯,放弃到手的天下一统机会退守自己的江东一带,这就是他目光短浅的地方了。他只会打仗,却认识不到成就霸业不仅需要军事力量,也需要政治、经济上的举措得当。

项羽的目光短浅还表现在把刘邦封到易守难攻的关中,还有就是鸿门宴不下手杀掉刘邦。这一切都是因为项羽眼光只能达到战术的局部而不能达到通观全局的战略高度。当项羽垓下一败,高唱:“时不利兮……”时,他完全没意识到曾有无数个机会从眼前、从手心溜过,只可惜他看不见而已。

还有一个故事:曾有两名罪犯因重罪被关在监狱中,刑期都是二十年。由于地处沙漠,环境恶劣,两个人都心情糟糕。但几年后,两人的情形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仍过着醒时抱怨、怨完就睡的日子;但又一个人却通过监狱的图书馆学了许多知识,加上他在沙漠中的实际劳务工作经验,提出了一套很有水准的整治沙漠的计划。他看准了服刑的漫长空闲时光,抓住了人生转变的契机,干出了自己的事业,结果被减刑十二年释放。

当后来他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农业专家接受采访时,他并不隐瞒自己的过去,而且表示那八年是自己人生最充实的一段时光。未了,他对记者说了一番饶有深意的话:“我们两个人从监狱的窗口望出去,他看见了一片郁闷的沙漠,而我却看见了美丽的星群。”

慧眼识珠辨机遇,逢山开路挖财缘

机遇到深层不属于自己,还要看你有没有识别机遇的能力。

事实表明,很多机遇的出现并不是直观的直接的,而是潜在的隐蔽的,如果不善于想象和联想就很难发现它,并把它们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有时候,我们遇到一件事情它本身不一定就是机遇,但是把这件事情与另一件事情联系起来思索,就可能有所发现,就可能转化为很有价值的机遇,从而创造一次财缘。

机遇来了,你能不能发现它,识别能力的强弱起着关键作用。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机遇的眼睛。认识判断能力表现在:

一是能见微而知著。特别在有些机遇初现时并不明显,是以平淡无奇的方式或以伴随性或隐含方式出现的,你应独具慧眼,能及时加以识别,看到它的存在及其价值。

二是有很强的机遇敏感性。机遇一旦出现,你能在很短时间内作出识别判断,在别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你已经决定了对它的取舍。有的人对于周围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熟视无睹,这是缺乏认识判断能为的表现,他们是很难抓住机遇的。

三是有良好的直觉。直觉判断是在作决定的那一刹那,敦促人们在两种或多种办法之中择善而从的心理活动过程。有时候人的直觉对于捕捉机遇有重要意义。对于新出现的事情一旦接触,立即可以感觉到它是不是有价值,值不值得为之一搏。这种直觉能力是以经验的积累为前提的,也是一种难得的识别能力。

贝弗里奇有一段精彩论述:“虽然我们无法有意制造这种捉摸不定的机遇,但是我们可以对之加以警觉,做好准备,等候机遇出现,就认出它,从中得益。……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那种经常注意预料之外事情的心情,并养成检查机遇提供的每一条线索的习惯。新发现是通过对最细小的线索的注意而得出的。”

机遇就是财缘

机遇对于生意人来说犹为可贵,它直接决定你成功的步伐是来得早,还是来得晚。能够识别机遇,抓住机遇的人,最终就能获得成功;而无法识别机遇,漠视机遇的人,只能平淡地了此一生。

从把握机遇方面来说,靠眼光,就是能够发现机遇;靠手腕,就是能够牢牢抓住机遇;靠精神力气,就是舍得投入心力,把那一个一个被自己发现的或遇到的机遇,经营成一个一个实实在在的财源。做生意要有机遇。

胡雪岩开始做生丝生意的时候,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特别是纺织工业大发展的时期,丝绸纺织正需要原料,洋人也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蚕丝,因而无论是做内贸,还是销“洋庄”,都能赚大钱。

胡雪岩要做生丝生意确实有些偶然的机遇在起作用。比如,王有龄得到海运局坐办的官缺,上任伊始便遇到解运漕米的麻烦,请胡雪岩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使他有了一个奔走于杭州与上海之间的机遇。他们奔走于杭州上海之间,雇请的正是阿珠家的船,阿珠娘恰好懂一些蚕丝生意,又使胡雪岩有了一个非常方便的请教的机遇。

在解决漕米解运问题的过程中,胡雪岩又有机遇与漕帮发生联系,且结识了十分熟悉洋场生意经的古应春。而且,不久王有龄又得到升迁署理湖州。这一切恰好都一环扣一环地发生了,胡雪岩这个全不懂蚕丝生意的门外汉也就顺利地做起了蚕丝生意,进而又销起“洋庄”从事蚕丝“外贸”。这实在是“运气”了他。

但如果胡雪岩没有识别机遇能力生意就不可能如此顺利。比如,如果胡雪岩没有一眼就看出了蚕丝生意大有可为的眼光,或者看到了却不懂得如何利用眼前的有利条件呢?再比如,如果他没有那种当机立断说干就干的气魄,或者虽然知道要干但却没有合理调配人力、资金的能力,不知道怎么去干呢?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信和钱庄的二老板张胖子,与胡雪岩同行于杭州、上海,甚至比胡雪岩更熟悉江浙一带的丝、茶经营。而且当时的“信和”还是杭州城里最大的钱庄之一,资本比胡雪岩要雄厚得多,但他就是没有想到去做这一桩能发财的生意。

另一方面,胡雪岩经营蚕丝生意,无论是历史的长短、经验的丰富,还是实力的雄厚,都不如作为丝商巨头的庞二。但胡雪岩一上手就想到联合同业控制市场,操纵价格,在销“洋庄”的生意中迫使洋人就范,而庞二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生丝“洋庄”却没有想到如此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