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现代奥运会开幕式历史演进的研究
15707700000017

第17章 开幕式各纬度的发展变化——分析与讨论(12)

世界著名电影制作人、艺术家、1984年开幕式导演戴维·沃尔珀(DavidWolper)认为他心目中的开幕式的最初目标是高贵的、庄严的、具有唤起能力和充满感情色彩的。“观众们深知洛杉矶是世界娱乐中心,我认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增强奥林匹克传统的核心要素是加倍重要的。我希望有一些出乎意料的东西、一点不同寻常的东西、一个完全特殊的事件。我想我们可以很好的制作出一台充满节庆色彩的、生气勃勃的、精神饱满的露天表演。首先,它是美国味的。开幕式传统上应该表明举办国在文化、庆典、音乐和舞蹈上表现给世界的方式,所以,我们的决定之一就是梳理美国历史的艺术创造脉络,尤其是在音乐方面,因为它在世界上是如此流行。”但是,除了各国奥委会标志牌等的安排外,表演被苛刻地批评为“太美国化了”。制作者以为,通过国际上广为人知的音乐可与世界沟通,可惜这个意图并未实现。外国的新闻记者和评论员主要看到的是“自我欣赏式的自我庆祝”,表现了在冷战时期想使世界放心的美国意图。一份有着广泛读者的法国周刊作了这样的描述:“宏伟堂皇,多彩缤纷,激动人心,充满生气,处于美国的梦幻中。这个慷慨、辽阔、自豪的国家,顾影自怜为仙境般的表演和超级制作而陶醉、而发狂,尤其是当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它的时候。”对于这个年轻的国家所组织的好莱坞式开幕式,西欧各国颇多指责,认为开幕式缺乏真诚的情感,不能体现奥林匹克理想。

1992年冬奥会,我们也有必要搜集大量印刷物和电视报道并进行比较分析才能确定所谓“魔幻”、“仙境”、“消魂和欢乐的气氛”的信息是否真正达到了目的。由于策划是机密的,没有考虑向媒体传达所追求的效果和其中的法国戏剧文化根源,这样的庆典留给公众的记忆,可能与预想的效果正相反,是“法国式的”混乱。开幕式迷住了法国人,可它们是否像一位新闻记者所断言的那样,也使全世界为之着迷呢?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北美的报刊就有这样温和的评论:“新时代的奥运会,以一种只适合电视的、奇异的、先锋派的方式开幕了……90年代就这样到来了。”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这个多元文化的作品是各路电视广播追求的目标,但是这其中作为象征性的东西比如歌剧,卡泰罗尼亚和巴塞罗那文化较之欧洲文化得到了更多的表现。媒体的主要评论也集中于此,至少在西方是如此。另一方面,作为节目基础的地中海被说成是文化和文明的诞生地,这也引起了评论员的注意。对于希腊电视网来说,选择地中海作为开幕式的背景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特别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回归地中海,以及它与古代奥运会和奥运会1896年在雅典复兴的联系,但是对于其他地域来说,恐怕就有些问题。总的来说,节目的独创性还是被广泛地接受了。不过有些新闻记者认为,使用大力神的象征有些过分。法国和意大利的报刊对节目作了严厉的批评,这也许是文化上过于相近的缘故。尽管如此,开幕式的多元文化特色还是与普世价值联系密切,正如一位美国记者所说,这次开幕式为“多元文化的未来”创造了机会。

从这几个片段中,我们看出,由于社会空前的迅猛发展,不同社会形态和族群的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入,使得传统开幕式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增添了许多不同的“新质”。结果是,亦即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开幕式中混杂了其他社会行为和观念Bell·C,RitualTheory,RitualPractice,NewYork&Oxford:OxfordPress,1992,p221。文化的交流必然带来冲突,问题的关键显然在于如何输导这种排异反应,而不是一味鼓吹大同或者民族化。

第二,越是民族的未必越是世界的。开幕式是要展示举办国的文化,但与此同时,它也是整个人类的重大庆典,是全世界青年欢聚在一起的机会。因此,重新介绍和创造自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开幕式必须有创造性,比如1992年的大五环旗。这样的时刻是独一无二的,所有的运动员都在一面旗帜之下,效果尤佳。这个设计传递的信息简单明了,而且这个信息符合宪章的最基本规则。传递的信息必须是国际化的,因为它要往外传递,但是它又要有每届的独特之处,要反映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

开幕式的设计师们必须同时做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制作本身,另一个是制作的传播。前者要求把能够即能反映本地和本国文化传统又符合奥运会精神的内容加以提炼并搬上舞台;后者要求让国内外的电视观众能够理解制作者的文化意图。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应对的挑战,因为被开幕式所吸引的世界范围的观众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晚近开幕式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包容了一些外国的东西,以示此为全人类而非一国的盛会。开幕式应展示天下一家的国际胸襟,这也许是举办方不应忽视的。国际奥委会、组委会、开幕式的设计者以及媒体都应该知晓,开幕式是展示国际合作、团结友爱、共同教育以及人与人之间、文化和文化之间对话等价值观的最好时机。仅仅顾及举办国、举办城市的品味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来说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是危险的。

第三,科技与开幕式。经过百余年发展的开幕式,具有标准化和模式化的特点,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中,观众已经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印刷媒介时代的人们只有单一的选择——媒介单一、节目单一、形式单一,这容易形成受众的凝神专注。今天在荧屏前最活跃的观众是电子媒介培养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成长期正是电子媒介普及和深入的年代,不再是传统的被动接受者。时至今日,观众生存环境中依旧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媒介。如果按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那么,今天被信息海洋包围的大众已很难专注于某一固定的事物,任何媒介都不会引起其全神贯注。在这样一种媒介情境里,“只有真正能触动受众”,能引起受众阅听兴趣的节目才能对他们“游移的视点”形成召唤。开幕式的主办者应该从深层考虑到受众发生的时代性变化而采取合理的调整策略,应该精心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内容、形式的节目才能使沉默的受众变成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永久的旁观者。高科技对开幕式吸引观众、表达奥林匹克理念是重要的,但单纯依靠高科技充其量只是利用了物理空间,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内容至上的创意空间,以此来获取观众。科技只是外因,必须与内在意义联系起来才具备开幕式的独特价值,因为是意义而不是高科技手段使开幕式具有效力。

第四,过分强调视觉的开幕式如何保持效力?一般来说,如果过分强调视觉媒介的感染力,那么,人们在增强对于世界整体想象力的同时,对现实的真实感受力就会减弱,这将导致一种强调对形式的自由想象和审美反应而拒斥现实苦难和挫折、漠视切身存在的文化心态。当代视觉传播研究者对于图像的研究证明,图像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特征。它一方面吸引人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又使人背离现实。即使简单的图表设计也体现出这种特征,比如向观众传递的信息数据,一旦被制作成具有装饰性的图表表现方式之后,数据所具有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当代人常常受制于这种心态。由于受制于一般化的形式的规范,个人尽管可以在视觉表象中进行无限可能的选择,但是这些选择都是限于人对于其视觉形式的审美反应。人们在自由选择的同时,又将自己限制在界限严格的框架之内,不再去过问那些与他的审美趣味毫不相干的事物,也不再对那些与他的视觉敏感性不相干的传统发生兴趣,以至于使个体的生存状况越加封闭。同时,人超越孤立的需要又同时唤起了他对视觉形式的重复性要求,这必然使生存于其中的人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循环。另外,由于视觉媒介采用的是一种超越近身事物获得更宽广的形式构架的方式,因此,在强调视觉感染力的文化环境里,人们常常会忽视近身事物的存在,而不断把目光放在其他的地方,这就是当代视觉文化环境中典型存在的一种“生活在别处”的状态:尽管身在一处,而眼睛却在其他地方寻视。当开幕式变得像电影的时候,还有没有生命力?太多的错觉显然会降低开幕式的功效。

很多人在看完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后都感叹不已。它那震撼人心的东西仅仅是风格、技术和艺术吗?仅仅是神话、历史和文化吗?回忆百余年的开幕式,表面看风格各异,但相对于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它们无一例外是人类的庆典。热闹的人群、流光溢彩的歌舞构成了近期奥运会开幕式的元素与符号,而雅典终止了这种趋势,让人们感到人的静谧和精神的力量,切实体会到“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雅典奥运会的主题仍然是“人”,但那是一个置身在天地之间的人,是一个与自然平等共在的人,而不是一个只知有人而不知有其他的人,这种古希腊式的历史观念正在被现代人遗忘和丢弃。

第五,开幕式与商业化的博弈。保证给奥林匹克赞助商一些开幕式门票已经成为开幕式的组织者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当赞助商们向奥运会提供了巨大的资助之后,就俨然成了奥运会的“无冕之王”。像在蒂涅·阿尔贝维尔,那些商人、挑选出来的员工,以及相关公司职员,穿着他们公司的制服,占领了看台的很大一部分,好像是他们在参加运动会一样。座位原本都是给奥林匹克大家庭或者组委会的,即使研究者也很少。国内外的政要、显贵、大亨们给组织者们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为了要开幕式门票。新生的媒体和赞助商也不例外,因此开幕式上留给普通观众的座位是越来越少了。

亚特兰大奥运会,无论在开、闭幕式上,还是在各个体育比赛场馆内,最好的席位都是赞助商的,连记者席位也被赞助商携夫人占领了。出席本届奥运会的赞助商代表12916名,比运动员总数还多两千余名。人们不禁要问:这届奥运会到底是为谁办的?奥运会的主角到底是运动员还是商人?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说过:“对于我们所有奥林匹克运动的内部人士来说,市场化已日渐成为具有重要作用的事情。”“源于电视、赞助和集资的收入已使奥林匹克运动走向独立。然而,在开发这些计划和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记住,是体育而不是商业利益在掌握体育自己的命运。”当商业利益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时,体育的利益就会成为牺牲的对象,当商业的法码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天平上超重时,就会严重干扰体育运动的正常状态,并与奥林匹克理想发生剧烈冲突,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巨大的威胁。商业化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活力,带来生机的同时,也给奥林匹克运动的明天带来隐患。如何有效地控制商业化的负面效应,如何使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获得的巨大经济效益为全世界体育事业服务,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

第六,冬奥会开幕式日益成为夏季奥运会开幕式的先头部队,开幕式的很多变化首先出现在冬奥会开幕式上,而不是人们更关注的夏季奥运会开幕式。1932年冬奥会上,英国代表团的旗手是女性,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次;1952年冬奥会,第一次由女性宣布开幕,同样情况到1976年蒙特利尔夏季奥运会上才出现;1956年冬奥会,第一次由女运动员进行宣誓;1960年冬奥会,迪士尼公司的加入使开幕式走向了娱乐化,但夏季奥运会上直到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展演才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也是在1960年的冬奥会上,比赛首次在开幕式次日开始,夏季奥运会的这一天一直到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才出现;1972年冬奥会第一次增加了裁判员宣誓,同样情况在之后的1972年夏季奥运会上出现;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由两人点燃了奥林匹克圣火,但这并不是第一次,早在1976年冬奥会上,男女两名运动员就共同完成了这一光荣使命,不同只在于冬奥会的时候是两个火炬盆而已;1980年冬奥会闭幕式持续到晚间,而1984年冬奥会上的运动员和裁判员宣誓首次使用了奥林匹克会旗,同样情况在之后的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才开始;1992年冬奥会上第一次出现了和平鸽造型;2004年雅典奥运会水中点燃五环的场景让很多人记忆犹新,但是同样的场景之前已经出现在了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只不过当时是冰上点火。此外,冬奥会中运动员就座于体育场的传统从70年代就开始了,这一点也值得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予以参考。

冬奥会在开幕式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之前几乎被忽视了,这与人们对冬奥会了解得比较少大有关系。比起夏季奥运会项目的普及性,冬奥会更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诸如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恰恰也是因为传播范围小、参加人数少等原因,使开幕式可能变得更加灵活,并且更可能在风格或者形式上有所创新和改革。冬奥会开幕式的体育场有着天然的错落有致的空间,更容易产生新鲜感和美感,在展演重于仪式的视觉时代,冬奥会开幕式显然正在成为视觉受众新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开幕式的仪式特质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必需,它必须保持独特性,不能退化到与其他的“秀”等同的地步。奥运会的开幕式不是“秀”,我们的场域是一个体育场。即使大屏幕上有这样的表演,体育场就是体育场,而不是街头的哪个角落。实际上,尽管有着诸多的高科技,现在体育场大屏幕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通过合适的方式传递信息,它还要传递某些情感,比如雅典奥运会上古今鼓手的响应的确带来了联结古今的效果。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当开幕式越来越依赖于特写镜头和大屏幕传递信息时,它就失去了它的某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