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作为一个分析性的专门术语出现在19世纪,历史上对仪式的定义数不胜数。在人类学研究的视野范围和意义范畴内,仪式首先被限定在人类“社会行为”这一基本范畴上。广义上,仪式包括各种各样的行为。在利奇看来,言语(祷词、咒语、圣歌)如同手势和使用器物一样都具有仪式的价值。特纳则相对地缩小了“仪式”的范围,认为仪式专指那些随着社会变迁,具有典礼形式并发生于特定社会分层的概述类行为。特纳认为,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与技术规范无关的固定行为,是对非经验存在或力量的信仰。其他的定义也数不胜数,如“我将仪式视为基本的社会行为。”RappaportRA,Ecology,Meaningandreligion,Richmond,Calif:NorthAtlanticBooks,1977,p174转引自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89页。“仪式是纯净的行为,没有意义和目的。”StaalF,TheMeaningofTitual,Numen26,1975(1):9转引自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89页。“在仪式里面,世界是活生生的,同时世界又是想象的;……然而,它展演的却是同一个世界。”GeertzC,TheInterpretationofCulture,NewYork:BasicBooks,1973,p112转引自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02第2期,第89页。涂尔干则偏向于将仪式视为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范·根纳普把仪式放在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之于年龄变化的过程中来处理,并着重于仪式过程不同阶段“阈限”(threshold)的各自品质、特征以及变化关系之上。我国的余清臣认为,只要是能象征某种文化意义的、有角色分配的社会行为,在人类学上都可以算得上仪式。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仪式首先是不同于日常行为的一种超常态行为。就行为频率而言,仪式行为只偶尔或者定期发生;就行为目的而言,仪式是表达某种精神价值的非实用行为。从广义上来说,本文将参照某种既定程序、按部就班地举行的非常态的、并非指向实际意义的虚拟性活动形式称为仪式。
此外,与仪式类似的几个概念,现辨析如下参考格兰姆斯在《仪式研究的起点》(Beginningsin RitualStudies)中根据仪式的用途分为的六种仪式类型,转引自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4页。:
礼仪(Decorum)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它是人们以一定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礼节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和惯用的各种行为规范之总和,具有严格的礼仪性质。
仪式化(Ritualization)是指具有仪式意味的动作或姿态,而这种具有仪式意味的动作和姿态也可以被看作是仪式的简单形态,任何非实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姿态和行为都可以包括在内。
礼拜(Liturgy),作为一种精神上期待神圣力量的实践和符号的行为,实践形式主要为默想或者冥想活动,特征是宗教性的、神圣性的。
庆典(Celebration)是社会的和形而上学的虚构。多半是“游戏性的”(ludic),其特征是玩耍性的、戏剧性的和审美性的。
典礼(Ceremony)是大型群体的政治性互动。权力在典礼中具有中心意义,其特征是“群体间的”。
开幕式是指通过专门设计的、标志某届奥运会开始的一系列程序化活动,它以典礼的形式取得仪式的效果,因此本文更倾向于将其定位为一种特殊的仪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幕式与其他仪式既有相似点,又存在着不同,见图2。相同点方面:符合仪式的基本结构,既有稳定空间结构,又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流动过程;对仪式对象充满崇拜之情的仪式心理基本相同;表现因素基本相同,大多包括肢体动作、音乐、特殊布景等;仪式的发生基本相同,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而不是日常生活中。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开幕式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仪式,具有开放性,与现实密切相关,受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相对非常敏感;第二,开幕式所激发的崇拜与一般的宗教崇拜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相对理性的崇拜;第三,开幕式是一种变形的仪式,糅杂了其他成分如表演和科技等,而且这些日益成为左右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奥林匹克信仰的“世俗化”,对“信徒”是开放式的。
图2开幕式与仪式关系图
展演(Demonstration),它与“文艺表演”一词相似,所指内容同为开幕式中除规定程序和仪式之外的部分,但是“文艺表演”一词更多地只是客观表现相关内容和形式,而“展演”从其英文表达中就包含有“证明”和“流露感情”的意义,甚至表现有一定成分的艺术夸张。本文在强调有别于仪式之时,采用“展演”的说法,而在客观描述史实的时候,多采用“文艺表演”一词。
(五)研究视角
本文的研究视角主要是将开幕式放在时间(从1896年至今)、空间(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的立体过程中进行分析。
首先是历史的研究。文化的连续性传播是解释人类行为的基本要素[英]G埃利奥特·史密斯(GElliotSmith):《人类史》,李申、储光明、陈茅、郭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本文主要按照历史的顺序对开幕式进行分析,因此重点集中在开幕式的动态演变上,探求其如何设法完成奥林匹克运动和社会使命等问题,分析主要立足于:(1)开幕式在这一阶段的持续行为;(2)奥林匹克运动的内部发展;(3)所处的社会背景;(4)奥运会的偶然因素,如某届运动会在某个国家举行,加速了其某方面的发展等。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在开幕式缓慢构建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效力,见图3。
其次,文化的研究。在历史研究的同时,本文注意将历时性发展线索与共时性社会背景相结合,把开幕式的历史演变放到特定历史背景中,以此来展示开幕式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横向关系,并重点分析了每一阶段影响开幕式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具体作用,从而有助于进一步透视开幕式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路径,见图4。
图3开幕式历史研究视角示意图
图4开幕式文化研究视角示意图
本文不仅仅是对开幕式编年体般的简单复原,而是把它置入整个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之下,爬梳材料,悉心分析,来探讨开幕式的发展,拓宽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六)研究方法
本文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遵照“理性分析——实证研究——机制分析”的研究路径。在方法论上,注重历史研究与现时分析、理性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在具体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信息中心、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广泛阅读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美学、符号学等方面的著作、学术和学位论文;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过洛杉矶业余体育联合会网站、国际奥委会网站、中国期刊网、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有关开幕式、奥林匹克音乐、奥林匹克历史等方面的相关资料;通过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检索国外相关的研究资料,共查询论文、专著数百篇(本),其中以英文资料为主。
2归纳法
通过对开幕式史实的梳理,从中概括出一般规律。
3观察法
搜集、观看并整理了1984年至2004年奥运会开幕式、1998年至2006年冬奥会开幕式录像、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历届开幕式短片、其他运动会如多哈亚运会、澳门东亚运动会、十运会等开幕式的录像,重视直观感受和经验的获得。
4访谈法
利用专家来华讲学等机会和电子邮件联系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征询关于进行奥运会开幕式的观点和建议,详见附录A、B。此外,收看中央电视台第五套节目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一周年等诸多特别节目,详细记录对开幕式设计者的采访内容及其表达观点,详见附录C。访谈结果主要用来确定如何划分历史演进阶段。
5案例分析法
以1896年至2002年奥运会官方报告为主,详细归纳总结历届开幕式的具体结构、进行程序,同时查阅相关评论,虽然本文的行文过程为了避免届届之间程序的重复而没有选择完全的编年体写作模式,但现在的结构却是在编年体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再版而成的,其中重点探讨了1896年、1908年、1920年、1936年、1948年、1972年、1980年、1992年和2004年等开幕式。
6比较分析法
纵向方面,比较前后开幕式的发展变化,在表面结构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注意其发展变化;横向方面重点比较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开幕式,探求其异同点。
7历史研究法
综合分析第一手历史资料,概括出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在历年奥运会官方报告的基础上,搜集相关轶闻趣事,与正史相互比较和印证,运用逻辑、统计等方法,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七)研究假设
要解决的问题:开幕式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其中是否有规律可循?如果有,是什么?主要的研究假设是:
(1)开幕式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2)开幕式有一定的独立性,要与奥林匹克运动本身的发展和谐一致,并不完全依赖于外界因素;
(3)目前的开幕式已经走向了更视觉、更立体、更多元的时代,这使得开幕式的仪式效力有所下降,仪式所要求的严肃性和正式性正在发生着根本的蜕变,因此开幕式需要注意对意义结构的把握;
(4)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与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存在异同点,对开幕式历史演进也有着不同作用;
(5)某些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等作为偶然性因素所发挥的特殊历史作用。
(八)创新点
第一,开幕式作为崭新的研究领域,可以从新的角度认识奥林匹克运动,填补国内外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空白;
第二,以开幕式的结构为标尺来衡量各个不同时期开幕式的演进;
第三,以仪式和展演作为两条纵线,梳理出一条开幕式发展的清晰脉络;
第四,将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看成一个整体。
(九)逻辑架构图
本文的逻辑架构如图5所示,主要基于开幕式的结构,以此衡量历届开幕式的演进过程,同时以此结构决定的功能来分析其效力是否取得。论文结构主要采取“结构演进的史实——原因分析——反思”的顺序。
现代奥运会开幕式历史演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