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幕式的结构
作为其功能的必须与必备,如图6所示,开幕式的结构主要包括形态结构和意义结构两部分。形态结构是指由一系列的可感知的形式组合而成的整体架构,及其配置方式和相互顺序,是显现的;而意义结构是抽象的结构形式,指的是隐含在内的开幕式要传达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在开幕式结构外的一层为其外在影响因素,是整个结构存在的大环境。据此结构,本文分析部分主要从其内在变化和社会提供的表达手段等方面的变化来探讨开幕式的历史演进,预示其未来的发展。
图6开幕式结构关系示意图
1形态结构
形态结构是开幕式实现其功能的最基础条件,主要包括空间、时间、器物、角色和行为。其中,时空结构是开幕式的基础层面,器物、角色和行为组成了开幕式的基本内容,其中又以行为为核心,见图7。
图7开幕式形态结构关系示意图
空间指开幕式举行的地点,包括特定的体育场、布景(如火炬台)、中心场地安排、观众坐席安排、根据传统或指示来布置的某些特殊标识等。开幕式的空间具有一定的辐射和拓展功能,现在的开幕式空间已经不仅仅是体育场本身,其空中、地下甚至周边都已经被辐射到,比如汉城奥运会的汉江和悉尼奥运会的悉尼大桥等,都成为了开幕式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指开幕式的举行时间、进度、时段安排等,比如在什么日子举行(如首届奥运会开幕式选择在希腊独立日)、发生在一天中的什么时段(白天还是夜晚)、是否总在这个时间举行、哪些活动会同时发生(如早期在教堂或现场进行的宗教仪式)等。开幕式的稳定结构是随时间流动而顺次展开一个个程序的序列,其中的时间具有日常和虚拟两种特性,其虚拟性表现在历史通过真实的日常时间进入现在,这正是仪式时间的特质所在。仪式活动的周期性认可并强化了这种时间观,突出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的节律,其某些功能正是由这种周期结构决定的。
器物指开幕式中所用的特殊物品如火炬台、会旗、文艺表演道具及其如何存放和使用等,其中的会旗等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是开幕式作为仪式的标志之一,显示出仪式一以贯之的风格;而其他诸如火炬台和文艺表演道具等的变化,则显示出开幕式具有很强的世俗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仪式,而是有所变形。
角色指开幕式参与者、观众及其在开幕式中的身份,具体包括:操纵者是什么身份、开幕式中的角色如何分配,比如谁来讲话而谁只是列席、哪些人必须参加(如国家元首)、哪些人自由参加等。开幕式的角色与严格意义上的仪式角色也有区别,开幕式的角色更加开放和多元,没有明显的界限,尤其是在媒体的强大作用下,现场观众和代表团都已经变成了表演者的一部分,而观众也由之前的现场观众发展成了全球媒体受众。
行为指的是参与者为表达某种情感或表现某种意义的作为,比如哪些是表演哪些是仪式、这些行动按什么次序进行、诸如宣誓和圣火点燃等行动是否被加以特别强调、某些行为如文艺表演的某些部分如受自然条件所限是否可以删减等。本文在分析部分主要是以行为的变化为核心内容,如入场式、宣誓、圣火点燃、文艺表演等的变化,兼顾时空的拓展、角色的多元以及器物的更新等。
形态结构的各部分有机结合,不能截然分开。比如宣誓、圣火点燃等行为就是由角色使用器物来完成的;声音也兼有器物和行为两部分,如乐器、歌声和人声的配合方式——合奏、齐奏或是轮奏的音乐形式以及乐器的选择等。
2意义结构
特定时空中,某些行为被强制实行、其标识和象征被广泛使用,形成了其形态结构,但是,这些形式只有在传达某项主旨的时候才有价值,才能有所作用。与之关联的内容、价值等皆被组织进了开幕式的结构之中,从而产生了意义结构,在构成物理空间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观念的场域。它虽然是虚构的,却使参与者直接从物质空间进入了非常态领域,这种隐藏的秩序才是开幕式结构的关键所在。形态结构与意义结构的有机结合、不断重复,才能表达开幕式传达奥林匹克主义的完整意义。比如入场式以国家为单位只是形式和传达手段,国歌、标识和服装都是鲜明的标志,其根本的目的还是传达主旨——彼此间有序分割的融合,强调国家标志和国际团结的并置,构建和平的观念。
综上所述,形态结构是开幕式结构的外在表现,而意义结构是形态结构的基础。二者的结合,使开幕式的结构更为立体、生动和饱满。
(二)开幕式的特点
开幕式独具特色,甚至比比赛本身更吸引观众,使奥运会铭刻在世界人民共同的记忆中。虽然每届开幕式都各有特色,但仍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见图8。
1形态结构的特点
首先,单个的开幕式是一次性产品,真正的仪式和展演只有一次。就某届开幕式来说,它不可重复。其次,周期性。周期性是指开幕式可以在外界条件改变的前提下,通过精心准备,可以收到类似或者相近的效果,这种类似效果使得开幕式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但这种重复不是完全的重复,而是变化的重复。开幕式的一次性和周期性相辅相成,虽然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都是唯一,但是同样作为奥运会的开幕式,人们的感情在循环中得以积聚和强化。最后,浓缩性。时间上的有限便于将大量丰富的信息以浓缩形式释放出来,以增强效力。在有限的时间里表达相对丰富的内涵,开幕式各环节间安排紧凑,形成固定程序,程序化和规范化也就成为开幕式的特征之一。
2意义结构的特点
开幕式对确定形式的继承,使其很容易被参与者认知。开幕式中传达的奥林匹克主义简单明了,既不能被怀疑,又不能去证实,要做的只是相信它,重复它,这是开幕式意义结构的根本所在。这就是为什么开幕式可以如此强大地传递它的信息,也使得开幕式在广泛意义上具备了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建构机制的可能。
首先,虚拟性。文艺表演的虚拟本质和仪式标识的隐喻意义使得开幕式具有了虚拟性的特点。开幕式要传达的主旨是存在于参与者虚拟的想象中。这里,虽然时空是虚拟的,开幕式行为者的情感和心态却是真实的。这种特殊的心态行为,使得开幕式非常适合用“美和尊严”的形式表现。
其次,象征性。开幕式是奥林匹克运动基本的文化要素,也是其文化保存和传承的基本载体,负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其程序化活动围绕内容主题展开,并为之服务。开幕式以一定的象征性符号为其活动核心,这些符号在传统、习俗和制度的作用下,获得了一种精神化、人格化的解释,成为思想的化身。人们在开幕式中通过对它们的敬仰和崇拜而获得对其代表的精神、思想和实体的信仰。
最后,用举办国、举办城市的文化来表达奥林匹克主义等普世思想,使开幕式具备了多样性的特点;对奥林匹克主义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又使其兼有解释性和强调性的特点,而传达普世精神的努力和结果也使其展现出传承性的特点。
总体而言,开幕式极具形式特征,却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具有展演性质,却不只限于展演;其仪式效力体现于体育场,却远不止于那个场合;其表演的角色是个性化的,但却完全超出了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范畴;开幕式可以贮存“社会记忆”,却带有明显的话语色彩;它具有凝聚功能,却真切地展示着社会变迁;其非凡的叙事能力,却又蕴含策略上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