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15707900000020

第20章 有责任心的孩子才会最优秀(1)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可以说是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命运,决定着孩子的人生。孩子责任心强,做任何事情都很负责任,非常认真,就磨炼了意志,具备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做事情就容易成功。要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应当要求孩子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让他去勇敢地面对!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家长要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念:学习好是应该的,是自己分内的责任。反对那种孩子得多少分就给多少钱,或许愿以换取孩子努力读书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会从根本上毁灭孩子的责任意识。

常听不少家长抱怨;平时自己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而自己病了,孩子却连倒一杯水都想不到,实在令人伤心。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都缺乏责任感呢?但很多父母没有想到,在关心、保护孩子的同时,孩子也是需要学会负责任的。在父母的包办代替和过度呵护下,孩子自身的责任意识就被逐渐淡化或抹杀了。他们享受着所有的一切,自我意识慢慢增强,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缺乏热心和关心,这是缺乏基本的责任感的体现。因此,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知道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有的孩子在校除了对学习还有点进取心外,对其他事情都是不管不问,连值日扫地也极不负责,应付了事,总是要其他同学帮他收“尾巴”。

其实,也有不少孩子虽然即将小学毕业,但做事还是虎头蛇尾,学习自觉性、耐劳性差;对成绩优劣无所谓,对爸妈态度恶劣、喜怒无常,为什么一部分孩子有这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自觉性还没有很好形成、自制力比较差、坚持性不够等。然而,只要家长再深究原因就会发现,孩子自身还缺乏一样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责任感。

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妈妈,我的作业本呢?”“你自己的东西,你应该知道在哪里。”“我不知道!”然后,孩子坐在那里不动,妈妈开始团团转着去寻找作业本。一个“不知道”,孩子便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掉了。也常听到一些父母叹息说:“我那孩子做事总是有头无尾,马马虎虎,真拿他没办法!”而他们却不明白,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往往正是自幼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包办代替中养成的。

许多小学教师为学生的草率马虎、漫不经心伤透了脑筋,只好规定作业本必须经家长检查签名。无论老师们对孩子负责的本意多么强烈,但实际上是把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应有的责任意识部分地转移给了家长,客观上造成孩子依赖家长“保驾”而愈加漫不经心。

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应从日常小事做起

按照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定出可行的计划,并且要持之以恒地督促和要求。许多教育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家长没有坚持要求。如让低年级的学生自己整理书包,准备衣物、用品;让孩子自己制定时间表,学会按时完成作业,分担固定的家务劳动,使他们能逐步学会约束和管理自己等。如果孩子一次再次地不知自己的红领巾的去向,家长就没有必要替他翻箱倒柜,可以让他独自去承担他的漫不经心所造成的后果。

2.在孩子完成一件事后,要给予公正的评价和鼓励

当孩子满手油污地做完一顿饭,也许会把油洒了一地,也许青菜没有洗就下锅,但妈妈应称赞他:“饭菜做得挺香!”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担,有责任承担,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做好,同时要教给他今后还应该怎样就会更好,使他既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又看到不足之处,以利子帮助孩子养成积极、认真、严谨的生活、学习习惯。

3.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责任心的培养,不仅是靠口头的理论说教,有许多时候,它是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家长可以时常有意识地与孩子谈谈自己的工作,把自己完成一项任务、克服一个困难后的愉快和成就感传达给孩子,使孩子能具体地感觉责任意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责任固然带来某种压力,但人总是在压力中前进的,使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行习惯。

4.让孩子明白自己分内的责任

家长要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念:学习好是应该的,是自己分内的责任。反对那种孩子得多少分就给多少钱,或许愿以换取孩子努力读书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会从根本上毁灭孩子的责任意识,毒害幼小的心灵,使孩子成为只知索取不知责任和奉献的人。

5.让孩子独立地去做事

孩子的责任感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我们细心呵护、耐心指导。责任产生、发展的过程正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时期,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独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一个人只有摆脱依赖才能意识到责任,只有独立才能主动承担责任。当我们让孩子独立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时,他们都表现得非常兴奋,会小心翼翼地端碗拿筷,会认真地擦净桌椅。在反复体验成就感的过程中,自信的种子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逐渐生根发芽,并逐渐形成牢固的个人品质。孩子在独立完成某事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客观地认识事物,同时客观地认识自己。逐渐意识到什么事是他们能够把握的,什么事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总之,注意强化积极的责任行为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家长的最佳选择!

好父母造就好孩子

父母的责任感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感,一个负有责任感的父母,孩子也会表现出相应的积极的行为方式。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如何,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大人在日常生活的点滴行为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父母在孩子心目中一般都具有绝对的权威,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难想象,一个对孩子、对长辈、对爱人、对家庭、对社会毫无责任感的家长,能够培养出具有很强责任心的孩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种种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家长在工作单位吊儿郎当,抓到机会就跑回家做家务、看电视等;有的家长缺少爱心,一遇到捐款、献爱心等公益活动就退避三舍,寻找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有的家长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生病住院了也不在医院看护,依旧与牌友在一起豪赌……父母的这些所作所为,孩子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长期的耳濡目染不由得孩子不受影响,不由得孩子不去效仿,这样的父母即使想教育孩子做事要有责任感,孩子也会很不服气,也会很不以为然。所以说,父母只有在生活中严以律己,给孩子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去影响和教育孩子。孩子是否负责任,父母影响是最重要的。

父母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为了教育孩子,父母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不能把错误的、不良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立教,万万不能一方面要求孩子有好的品行,另一方面自己却做反面教材。

一位妈妈带着10岁的孩子在车站等公共汽车。汽车一到,年轻的妈妈立即推搡着孩子上去占座位。小家伙钻来钻去,顺利地占到了一个座位。可是妈妈上来一看,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下车后,这位妈妈一路上不停地小声数落儿子,“光长个儿不长脑子。”“怎么就不会多个心眼。”等等,孩子一脸茫然,不知道哪里做错了。原来妈妈在抱怨儿子只考虑自己,没有把书包放在前面的座位上,为妈妈抢一个座位。这位妈妈最后教训儿子说:“吃一堑,长一智。下次你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父母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来培养孩子,决定着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着孩子未来是什么样的命运。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广博的知识和聪明的智能,更要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性。一个人是否具有爱心、同情心,是否善良,直接决定他对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决定他在其他各方面的发展。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待人友善的同时,要注意引导感受其行为的积极结果,不要因为自己的友善行为有时得到的是消极结果,而使孩子产生“好心没好报”、“吃亏”、“窝囊”的感觉,以后就不愿意再这样做了。这时,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积极肯定孩子的行为,并在同伴面前给予及时的表扬,让孩子知道他这样做父母喜欢,使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也不妨奖励孩子一下。这样,孩子体验到积极行为的良好结果,其良好的行为才可能坚持下去。

从一定意义上讲,父母的责任感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感,一个负有责任感的父母,孩子也会表现出相应的积极的行为方式。难以想象,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能给孩子正面教育,能培养出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因此,家长应努力做有责任感的好家长,要求孩子办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要为孩子做遵守诺言的榜样,无论做出什么许诺,都要尽可能地实现,如果不能实现的话,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反之,如果父母做事总是不守诺言、推卸责任,那么即使你给孩子再多的口头教导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如果你欺骗孩子,被他们知道了,他们就不相信父母了。父母失掉了孩子的信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而且欺骗孩子,孩子也可能学会欺骗他人。

有一位家长,一天他在办公室自豪地说:“我的儿子将来一定很有出息,会成为一个大政治家。”有人问他“为什么”时,他说:“前天,我儿子偷吃了他妈妈做好的一盘鱼,怕被责骂,便把剩下的鱼和汤汁抹到了猫的嘴巴和胡须上。”这样的父亲,对儿子的欺骗行为不但不加以教导,反倒沾沾自喜,他儿子的欺骗行为说不定就是从他身上学来的。电视上曾播出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贤惠的儿媳,张罗着给婆婆洗脚。这一切被幼小的儿子看在眼里,他也效仿妈妈的样子,为妈妈打来了洗脚水。当“妈妈洗脚”的稚嫩之声传入我们的耳朵时,我们无不为这传神的一幕所打动——还有比这更生动的家庭教育吗?

因此,教育孩子,首先是教育自己,改变孩子,首先是改变自己。

让孩子不再漫不经心

你不妨给你的孩子做一个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把孩子日常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以保证孩子能在精力最旺盛的时间里学习,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

很多孩子一向没有时间观念,上学路上,东瞧瞧西逛逛,15分钟的路,走了半小时。听到学校的上课铃声骤然响起,他们才慌慌张张地向学校大门奔去。这些孩子在上课抄写生字,总是眼睛盯着本,就是不写字,那支笔在手里转来转去,半天了一个字都没写。放学回到家写作业,他们拿出铅笔盒,刚写几个字,又去冰箱取饮料,喝完饮料又想看电视,20分钟过去了,作业本上还是那几个字。相信,很多家长面对这样的孩子会苦恼万分!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成功就得益于从小养成的依据时间规律生活的良好习惯。小时候,罗斯福的母亲为他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上午7点起床,8点早餐,然后跟家庭教师学习2~3个小时后休息,13点吃午饭,午饭后再学习到16点。我们知道,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里,一个人的精力状况是不一样的。美国伊利诺大学的一位医学博士发现:人在上午10~11点注意力和记忆力最好,在下午15~16点创造力最旺盛。小罗斯福的学习恰恰被安排在精力最充沛的这段时间里。在母亲的合理安排、严格要求下,罗斯福从小就养成了依据时间规律生活的习惯,这对他责任感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有相当多的父母认为:孩子这么小,不必为他安排严格的作息时间。其实不然。没有规律的生活,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而且可能养成孩子懒惰、拖沓的毛病。许多父母都有着与这位母亲同样的苦恼:孩子动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条斯理,消耗不必要的时间,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穿衣服和吃饭等生活自理方面,显得极为磨蹭。

读一年级时,亮亮总是会忽略时间的存在,上学经常迟到。现在亮亮已是四年级的小学生,每天放学回来,他都是在吃饭前把作业做好,晚饭后7点左右下楼和朋友玩,7点半上楼洗漱上床看书,8点半熄灯休息,如果是周末,在楼下玩的时间就可以延长到8点。为了培养这样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父母也曾经为他费了一些功夫。最初制定了这个作息计划,家长疏忽了周末的因素,笼统地要求7点半上楼。第一周的几天内,在父母的提醒下,亮亮都能较好地遵守。周五这晚,亮亮又下楼玩去了,到了7点半,他没有上楼。妈妈并没有喊他,想看他能玩到什么时间想起回来。8点半的时候,亮亮回家了,一副玩得很兴奋的样子。妈妈开门见山问他“几点了?”他说:“妈妈,我知道晚了,可我想着是星期五,明天不上学,可以多玩一会儿吧。”看来对这件事亮亮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妈妈并不是在意他多玩了一个小时,但是必须要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定好的制度和计划一定要严格遵守。于是就对儿子说:“关键不在于你多玩多长时间,而是在于你没有按照平时制定的作息时间来执行,我们规定是玩到7点半,并没有把周末单列出来,而且7点半的时候你也没有通知我,就玩到了8点半才回来,这是不对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按照作息计划,准时回来,回来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跟我商量,同意了之后你可以再下楼继续玩,过后我们也可以把这个作息计划再作补充和修改。虽然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从许多这样简单细小的事情中养成的,如果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散漫拖沓,那就更不能保证在学习中会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一种行为习惯是贯穿于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各方面的。”

亮亮是个责任感很强的孩子,立刻认同了妈妈的说法,并且母子俩马上就把这个规定作了补充,周五周六晚饭后在楼下玩的时间可以延长半个小时到八点。从那时到现在的几年中,亮亮一直非常自觉自愿地遵守这个作息时间,并且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时间观念非常强,上学从来不迟到,作业在第一时间做好,做事情都是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