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15707900000019

第19章 自信的孩子才能最优秀(5)

与自信相对的另一种心理品质是自傲,自傲也可以说是自大,是指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自傲与自卑看上去有天壤之别,其实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不能正确地了解自己,都是不自信的表现。一个不自信的人在取得成功时可能会表现为自傲,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在失败时会表现为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无论自卑还是自傲,都不利于成功。心理学家曾对40名天才儿童进行追踪研究,30年后对其中30%高成就者与20%无大成就者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是否成功与他们有无自信心有明显的相关。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要坚信孩子的优点,坚信孩子有自己独到的地方

你的孩子可能在学习上或在其他方面不如别的孩子,但作为家长,应该知道一个人的价值表现在许多方面,不能因为孩子学习不好或相貌不好等就否定他的其他方面。同时,就学习成绩来说,现行的评价标准也不一定科学可靠。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人称是20世纪的牛顿,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如果没有他的相对论,当代的宇宙航行也许要推迟若干年。但爱因斯坦小时候表现如何呢?爱因斯坦3岁才会说话,保姆给他起了第一个绰号叫“讨厌的小祖宗”。童年的他十分憨厚,反应迟钝,小朋友又送给他一个绰号叫“老实头”。大学时,爱因斯坦不满当时的教学方法,不愿背书、定理和公式,被老师骂作“懒猪”。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他的父亲去找校长,不好意思地问道:“我的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会有点出息呢?”校长的回答竟然是:“您的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一样,都不会有出息的。”所以说,无论你的孩子现在表现如何,他都有自己独到的优点,只有坚信这一点,才会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对他们的欣赏,才能有意无意地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才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

2.要给予孩子正确积极的评价

家长的态度均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自己的判断,影响着他们的自信心。当我们看到孩子闯祸时,如果严厉地指责,一味地挖苦,甚至嘲笑,就会伤害孩子的信心,还会激起他们强烈的抵触情绪。我们要帮助孩子充分认识自己的实力和长处,做他们的引路人,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信心,磨炼意志。要鼓励孩子在做每件事时,不是说“我不行”,而是说“我试试”、“我能行”。对孩子,特别是缺乏自信的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同时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能够从错误中总结出教训。以便他们克服自卑感和胆怯心理,增强自尊和自信。

3.加强孩子能力的培养

简而言之,要培养孩子的能力,就要敢于放手,不要包办代替。一旦放手就要相信他能做好,使学生感受到家长的信任,产生信心。当他们因为经验不足把事情办糟甚至惹来麻烦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对他们丧失信心,责备他们,而是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懂得“不怕失败,大胆尝试”的道理,让他们在实践中“吃一堑、长一智”,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4.多为孩子创设显示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家长要细心地观察,发掘他们的宝贵之处,鼓励他们并为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在一定的公开场合“亮相”。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5.鼓励孩子表现出自信

鼓励孩子尽量表现出自信来,即使他们不够自信的时候也是如此。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和丹麦的生理学家兰格先后提出了相同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身体的活动引起的。他们认为你不是因为悲伤才哭泣,而是因为哭泣才悲伤,不是因为惧怕才发抖,而是因为发抖才惧怕。当然,他们的理论并不是十全十美,受到了一定的批评。虽然把行为看成情绪的原因不完全正确,但行为确实能加强相对应的情绪。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几个人在晚上一块走着,有一个人说:“快跑,有鬼!”这时如果你们都跑,你们就会非常害怕;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孩子在言行上表现出自信,他内心可能就认为自己真的自信,如果表现得不够自信,可能内心就认为自己不够自信。

6.对孩子的期望不宜太高

有一位中学生写出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感到对不起父母,他们在我身上下了那么多功夫,对我报的期望高极了。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就成天给我讲古今中外的名人,盼望以后我能金榜题名,考进名牌大学。可是,这种过高的期望没有成为我学习的动力,相反却成了负担。我感到压力太大了。别的同学也知道我父母是当教师的,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上小学和初一时,我还有很多朋友,可到了初二以后,父母开始限制我与同学们一起出去玩,星期天和节假日也全都被利用起来。这样,同学们与我疏远了,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寂寞。升高中时,我想考个重点中学,可到了考场上,头脑乱极了,父母的嘱托和期待的目光总是在思考问题时浮现。结果考试的分数只能上普通高中。本来我想按照自己的成绩上普通高中,我也有决心以后把成绩赶上,可是,父母死活也不同意,非要上重点中学不可,说这样上大学有保障。后来,我从老师那里知道,父母向学校交了很多钱,我知道那是父母多年的积蓄啊!现在,虽然上了重点中学,可是我的心情却时常十分糟糕,我觉得我有罪,我是个寄生虫,吸干了父母的血汗,我是大笨蛋,为什么不能凭自己的本事上重点中学呢?”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报过高的期望对他们自信心的形成是多么不利。当然,现在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谁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问题的关键是,一味地“逼子成龙”、“逼女成凤”,可能导致孩子不但成不了伟人,而且失去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应有的乐趣,达不到他们自己本应该达到的目标。

让你的孩子雄心勃勃

转化孩子竞争本能的最好方式是激发他们的雄心壮志,让他们为更高的理想去竞争、搏斗。

孩子都争强好胜,生活中孩子经常与同伴发生摩擦就是证明。小孩子之间争执、打架的产生,应当归因于人类竞争的本能。此外,竞争的本能使孩子喜欢以战胜大人为荣,一旦孩子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大人强,他们总会表现出欢喜若狂的样子。“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适用于生物界的普遍法则,人类并不像有些动物那样具有强大的自我保护的能力,但相对弱小的人类却能够繁衍至今,这无疑是人类的竞争本能的功劳,竞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本能。因此当我们看到孩子争强好胜,甚至因此经常惹事,我们不要因此认为孩子有多“坏”,只能说明他们具有强烈地挑战和征服的竞争欲望,只是还没有找到文明的出路口。成年人的竞争讲究规划,是有意识的;但小孩子的争强好胜大多时候是由本能控制的。因此父母的责任是如何为孩子的竞争本能找到出路口,使孩子变得雄心勃勃而不是只知一味蛮干。

争强好胜的孩子通常有这样的特征:不服管教,容易被激怒。在孩子处于叛逆年龄阶段,这种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家长不妨利用孩子的这一本能,而不是责罚,克服孩子过度叛逆等缺点。

一位母亲是这样引导她女儿的竞争意识的。有一个不服管教但又聪明的小女孩,有一天妈妈忽然来了灵感:既然孩子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何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她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比赛。第一局比赛是穿衣裤,结果妈妈输掉了比赛,但这个胜利正是她期待的,也是这位妈妈有意为之。以后她俩就既是母女又是对手了,诸如讲故事、口算、铺床、叠被子、洗手绢等都成了比赛项目。妈妈发现女儿在比赛中总是斗志昂扬,兴致勃勃,即使有时“不幸”落败,也不灰心,更加期待下一次比赛的到来。在妈妈的启发下,女儿已明白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妈妈也告诉她,失败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想出好办法下次战胜对手。再到后来,妈妈就让孩子自己计时,与时间赛跑,时间一长,女儿好像习惯了一样,不用妈妈提醒,她就可以自己主动去干一些该干的事情了。这位母亲尊重了孩子的本能,而她引导孩子的竞争本能的做法值得任何母亲借鉴。父母都乐于见到孩子在学习上争强好胜,因为这反映了孩子的求知能力。好胜是孩子竞争本能的一个体现,但是,孩子的竞争本能还会以另一种方式来体现:打架。当然这里的打架不同于因本性好斗而打架。

对于孩子打架,父母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也是孩子竞争本能的体现,于是父母对待这种“好胜”又是另一种态度,即当发现孩子打架时,不分原因,只要谁打架了谁就将受到惩罚,以暴制暴,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本能因素。今天这个社会,打架肯定不对,也是不允许的。但“以暴制暴”根本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就比如在教室里,老师用自己的“教棍”让孩子们规规矩矩,可一旦老师离去,天真烂漫的孩子顿时就把教室弄得如同菜市场一样热闹。同样的道理,父母对孩子以暴制暴,只是暂时压制了孩子竞争的本能,孩子因恐惧父母的“暴力”而把自私、野蛮等劣性本能隐藏起来,使他们形成“伪善”的性格,为自己披上了一层华丽的掩饰,一旦父母的威望不再或者再也拘束不住他们了,这种本能就以一种诸如蛮横、奸诈等扭曲的形式出现。

因此压制孩子的竞争本能,还不如引导它。首先需要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和尊重;需要父母能够像朋友一样推心置腹地交流和设身处地引导孩子,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命令”和“以强凌弱”地惩罚。引导孩子的竞争本能走向文明的境界,我们还应改变孩子的竞争方式,比如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如果必须要有一人不得不参加游戏,最公平的办法不是抓阄,而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竞争本能,得分最少者不得参加游戏。这样做让他们明白,证明自己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不是靠运气或“耍手段”获得胜利。所以父母应鼓励孩子在公平、文明、秩序和理性中竞争,而不是教孩子处处计较利益得失、处处耍阴谋。

转化孩子竞争本能的最好方式是激发他们的雄心壮志,让他们为更高的理想去竞争、搏斗。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竞争不会还停留在小时候“因一场不公平游戏而怒吼”的水平上。心智的成熟,也为他们向更高目标进取提供了条件。马斯洛的层次理论指出,人在生理和安全等基础本能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向更高的本能需要迈进——自我实现。因此当孩子对学习或研究方面表现出兴趣时,我们就应当“放纵”他们的雄心。孩子的“野性”等待我们大人把它开发成“雄心”。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激励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大干一场。

在英格兰有个女孩,生性聪明,好胜心也非常强,他的父亲发现了她的天性,告诉她,人生的意义就是追求伟大,如果想成功就必须凭自己的勤奋在学习和竞争中超过其他人。女孩的愿望就是在学校里当佼佼者,父亲也鼓励她这么做。于是女孩为她的雄心壮志而奋斗,什么都以拿优异为目标,如果这次失败了,下次继续努力。结果她后来在学习上很少不拿第一;在运动场上,一点也不输给男生;她努力练习口才,在辩论比赛中也以击败所有对手为目标,甚至,连课堂座位都要争坐前排或者第一排。这种状态让她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学。她,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许我们的孩子不如撒切尔坚韧,但几乎所有孩子都有竞争的生存本能,父母应抓住良机激发孩子;可能我们的孩子不能像撒切尔那么顺利,但有一颗让孩子为自己目标而努力的雄心,孩子的未来就是辉煌的。

使孩子拥有理想和雄心,不要为他们制定他们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应当分析孩子的规律和特点,制定适合孩子的目标,比如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如果你已经激发孩子一天记忆一百个单词的雄心,但你没有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他的智力水平来训练,对孩子来说,会因无法实现目标而痛苦,应当以孩子的身心与本能为基础来考虑这个问题。当孩子追逐目标遭遇困境后,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鼓励和支持,就如同撒切尔夫人的父亲所做的。父母都非常支持孩子的雄心,可孩子一旦失败或偶遭挫折,我们很多父母多的是否定与讥讽,比如,小孩子一两次考试不理想,有些父母就说:“看看,平时不努力,我看你的书读了没用。”或者当孩子失败,父母就表现出非常沉重的表情和语言,弄得孩子心理压力更大。所以,我们应当分析孩子失败的原因,继续激发孩子在学习上或有利于孩子成长的雄心壮志。

总之父母应更多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应关心孩子的雄心壮志和目标是否遭到挫折,为孩子制定适合他们的目标,鼓励支持他们而不只是看结果。

1.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偶像

比如,孩子渴望成为一个建筑师,那么家长应当找一些成绩卓越的建筑师的资料和故事,以此增添孩子的兴趣,鼓励他以偶像为前进方向。

2.给孩子制定目标

先根据孩子的特点,家长为孩子指明具体可实现的大目标,然后给孩子制定阶段性目标。

3.家长要监督孩子

父母起督促作用,这种督促是鼓励式的前进,不是棍棒与斥骂式的鞭策,因为这样将影响孩子奋斗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