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经典:糊涂大智慧
15711000000004

第4章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糊涂”法则二(3)

当今一些官员,应当将不要暴怒放在首位。事情难办的时候,应当冷静地、慢慢地、详细地处理,若是先发脾气,急躁起来,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急则生乱,只能害了自己。如果不能忍让,往往会做错事的。下属首先是官员的同事,人都有自尊的,若是暴怒起来,伤了别人,补救都来不及呢!宋代丞相韩琦在官府时,有时有很难处理的事。他曾经说过,世上没有尽如人意的事情,必须要忍让,不然,在这世上一天也呆不下去。他还说过,以前与他同在官府的二三个人,不相上下,彼此瞧不起,说话相争以至于拳脚相加。等到他们气消了,心情平静了,他就上前为他们评理,劝他们回去。于是,即使获胜的人自然也不相争了。

韩琦率兵在定武时,夜里写字命令一位侍兵举着蜡烛站在他的身旁。侍兵由于看别的地方,蜡烛烧着了韩琦的鬓发,他立即用衣袖拂灭了它,而仍然在写字。

他过了一会儿回头一看,已经换了一位侍兵。韩琦怕主管的人鞭打那位侍兵,赶快叫住他,说:“不要换掉他,他已经知道怎样持烛了。”由此军队中的官兵都非常佩服他。若是这件事让别的官员碰上,肯定会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力和威风。

7忍以避祸

朱允炆接替朱元璋皇位之后,接连地杀害了五位王爷。朱棣心里明镜似的,自己是在劫难逃。他如坐针毡。亲王当中,属他排行最大,恐怕朱允炆要认真应付的,也就是他了。北平左布政使(相当于省的长官)张籨,都指挥使(地方军事长官)谢贵,全非朱棣的人。朝廷又以备边的名义,使朱棣王府卫队,从19000人减至4000人。朝廷又派都督耿玷献在山海关练兵,都督徐凯在临清练兵。这就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对北平采用了包围的形势。

朱棣派内侍到庆寿寺,把姚广孝和尚请来,这位和尚十四岁出家,曾参加过礼部主办的“通儒书僧”考试,高高得中。可是他不愿去做僧官,却随朱棣到北平,被朱棣安置到庆寿寺做主持。姚广孝很有城府,朱棣时常将他邀进王府,让他给出谋划策。

这天,他随内侍来到王府,见了朱棣。他看朱棣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便问:

“殿下又为京中的事情担忧了?”

“大师请坐,”朱棣一面让内侍奉茶,一边说:“京中刚来密报,说朝中传齐泰、黄子澄曾建议皇上,对本王用兵。不过,皇上还没准许。您看应该怎么办?

“消息可靠吗?”

“消息的来源,是宫中司礼监的一个太监提供的,他成天伺候皇上,自然能知道宫廷的内幕的。”

“皇上优柔寡断,看来早晚会对殿下动手的,殿下应该防备一下。眼下我们必须一方面暗中加紧练兵,一方面外表上故作痴呆,使齐、黄不发生怀疑。只要是有了充足准备,一旦火候成熟,便可以用清君侧的名义,消灭齐、黄,到时……”说到这里,姚广孝向朱棣道:

“兵器打造进行得如何?”

“十万件总有了吧!”朱棣回答道。

颇有城府的朱棣早在他大哥朱标死后,以为他最受父皇宠爱,说不定会立他为太子。但后来朱元璋隔着儿子一辈立了皇太孙朱允炆。朱棣心中不满,暗地里打定了要较量个高低的主意。燕王府原是元朝的皇宫,建筑得富丽堂皇。朱棣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在宫舍下面,挖了地下室,暗中请来工匠,在地下室里,不分昼夜地制造武器。怕打铁的声音外传,又养了许多鹅鸭,天天吵个不休,作为掩护。同时,还重金雇佣勇士,养在宫中。朱棣不分昼夜地进行着备战。

再说,朱棣和姚广孝研究对策时,突然,内侍来报,南京的黄太监到府降旨。

朱棣让姚广孝到屏风后面,吩咐叫请进来。不一会儿,黄太监在四名卫士的陪同下,来到中堂。朱棣跪下接旨,原来朱棣前一段曾上疏告病,因此皇帝朱允炆特派黄太监来慰问。

圣旨宣读完毕,王府总管把卫士陪了出去,设宴款待。这边黄太监笑着对朱棣说道:

“看殿下神采奕奕,想必贵恙已经痊愈了吧!”

“哈哈哈!”朱棣大笑起来:“当着真人不说假话,本王得的乃是心病。”

“心病还须心药医嘛!”

“那是当然。黄公公带来什么良药呀?”

“皇上这次派我来,就为的是察看殿下是否真的有病,那齐、黄二人,成天在皇上面前嘀嘀咕咕,说诸王里唯有燕王殿下是个隐患,看样子,对燕王下手,是早晚的事。”

“唔!”朱棣沉思点点头,黄太监继续说道:“皇上另外派人降旨,要张籨、谢贵加强对殿下的监督。”

“他们不错嘛,很关心我,每隔十天八天,便来探病一次!”朱棣冷笑道:

“好吧!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叫逼上梁山,反正不是鱼死,便是网破。”

黄太监带着朱棣送给他的一大盘宝石珍珠,满载而归地回京复命去了。

朱棣不分昼夜地加紧备战。转眼之间,便到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五月,朱元璋死去已经一周年了。南京举行祭典,称为“小祥”。建文皇帝发下圣旨,各位亲王不必晋京,可是对王子却没有明确规定。朱棣为了麻痹皇帝,决定把他的三个儿子,一齐打发到南京去参加祭典。有的亲信劝他,让三个王子进京,风险太大,一旦把三位王子当作人质扣起来,那可就被动了。

朱棣笑着说:

“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三个孩子一起去了,就解除了皇上的疑心,也让齐、黄两个贼子找不到借口。”

三个王子到南京去了,朱棣虽然嘴里说得很硬,可是心里也像十五个吊桶,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一旦儿子被扣留,朝廷再派兵来拿,到了那时,进行抵抗吧,投鼠忌器,不抵抗吧,只能束手就擒,想到这,他又后悔起来。

时光到了六月中旬,世子朱高炽和他的三弟朱高燧回来了,只有次子朱高煦没有回来。原来燕王三子到京参加祭典后,齐泰果真建议朱允炆把燕王三个儿子都留下。可是黄子澄却不同意,他以为这样会打草惊蛇。不如放王子回去,使燕王不发生怀疑,这样便于行事。两个人争执不休,后来王子们的娘舅魏国公徐辉祖提出个折衷的办法,让三个王子留下一个,回去两个,即把二王子朱高煦留了下来,名义上是舅妈舍不得让他走,其实,这自然是当作人质扣了下来。

不久,朱高煦却偷偷地跑了回来。这朱高煦虽然只有二十岁,不仅武艺高强,并且还颇有心计。他被舅父徐辉祖留下,心里便明镜似的,这是押起来当作人质了,心里非常气愤。可是表面上,他却不动声色。时间一长,监视他的人也便放松了。一天中午,他从马棚里把徐辉祖骑的那匹白龙马偷了出来,单枪匹马,日夜兼程,便跑回家里。

顿时,朱棣忧喜参半,见到儿子回来,他顿时心花怒放,可是,另一方面,对手们会不会乘机下手呢?

他沉思良久,最终计上心来,立刻装起疯来,披头散发,跑到大街上,狂呼乱叫。王府的侍卫们要扶他回去,他就乱打一顿。饿了,他就跑到饭摊上,拿起食物就吃。困了,他躺中墙角上,“呼呼”地大睡。侍卫们只能远远跟着,暗中保护。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顿时,燕王疯了的消息,传遍了全城。燕王一到大街上,成群的孩子,围着他身边,向他身上吐口水的,往他身上扬土的,扔石头的。他一点也不在乎,嘻嘻哈哈的。他从饭摊上抢来食物,跟孩子们一块吃。孩子们你争我夺,乱成一团。食物的钱过后自然由王府的人一分不少的送还。饭摊的主人乐得让他们去抢。有时,朱棣又不让小孩子跟着了,追着他满街跑,大街上乱哄哄的,连车马都不能通行了。

有时朱棣还从墙边捡起一撮狗屎,放在嘴里嚼起来,不仅不嫌臭,反而吃得津津有味。

全北平的人,都以为燕王是真疯了。

可是张、谢二人终究不放心,他们借探病为由要到王府去亲自看一看。正是盛夏时,火辣辣的太阳,坐在屋里都汗流浃背。然而,他们看到燕王坐在火炉旁边,身上围着棉被,嘴里还喃喃地叫着:“好冷、好冷!”他们当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燕王的怀里抱着一个装满冰块的铁桶。

张籨和谢贵此次亲眼看见燕王的情况,也以为是真的疯了。他们告辞了,但是,陪同他们的王府长史万诚,悄悄地告诉张、谢:

“二位大人不要让燕王骗了,所有这一切都是假装的。”

此时,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燕王府的百户邓庸,奉命到南京呈送燕王有病的奏章。齐泰传讯了邓庸,加以严刑拷打。邓庸受刑不过,只能把燕王府里私造兵器,操练壮丁的情况,供了出来,消息传到了朱棣耳朵里。他立即把姚广孝和尚、张玉和朱能等智囊请来,研究对策。

不久,燕王便被逼上“梁山”了,率领大军向南京发起攻击。经过激烈的较量,他最终大获全胜,夺取了天下。

三、心性淡泊随缘处世

凡是想要磨炼心性提高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有铁石一样坚定的意志,假如羡慕外界的荣华富贵那就会被物欲包围;凡是一个治理国家服务社会的人,必须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怀,假如一有贪恋功名利禄的念头,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地。

争名夺利,就是对名利太过热衷,不加区别,不顾死活,不惜放弃尊严地去夺取,不惜牺性社会公德,不惜践踏别人的利益,不惜遭受别人唾弃。《吟呻语》中说道:“对待利益就要别人做让利的君子,自己做得到的小人,对待名誉就要别人做辞名的小人,自己做得名的君子,这个诱惑是很厉害的。见利让利,处名让名,才能保持淡雅、闲静的心态,不与世抵触。”

1名利之争得耶失耶

曹操很注意挑选接班人。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幼子曹植更有才华,文章名满天下,因此曹操有易储的念头。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于是问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该怎么办。贾诩说:“只要你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也就行了。”一次曹操亲征,曹植朗诵歌功颂德的文章讨父亲欢心,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为何,便哽咽着说:“父亲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一言既出,满朝默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同时,大家倒觉得曹植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之孝道,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吧,结果曹丕还是被定为太子,可是曹植仍不吸取教训,不收敛锋芒,不知装糊涂,仍然结交名士,以才华炫世,最终被曹丕置于死地。

唐顺宗在作太子时,也好作豪言壮语,慨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曾慷慨激昂对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改革弊政。”王叔文告诫他说:“作为太子,不应该多言国是,况且变革一事又属当前敏感问题,你若过分热心,别人会认为你邀名争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你,你将何以自白?”一翻话使太子猛醒,从此再也不发豪言壮语了。后来继承皇位,才逐步改革了某些弊政。隋炀帝的太子杨日东本就不太尊重父皇。一次父子同猎,儿子满载而归,父亲一无所获,隋炀帝一怒之下把杨日东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常言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养肥了,其结局必进屠场;人出名了,必会使人侧目忌妒,暗中加以迫害。所以,善于处世的人知道在名利二字前瞻前顾后,适可而止,懂得适度的可贵。“过犹不及”在此仍然适用。

真正对名利拿得起放得下,知道激流勇退以保安生的要数范蠡了。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以共患难,难以相处安”,就放弃了上将军的名位和“分国而有之”的奖赏,隐退于齐,改名换姓,耕于海畔,父子共力,后“致产十万”,受齐人尊敬,拜为卿相。后以为“久受尊名,不祥”,就呈缴相印,尽散其财,于陶地隐居,从事耕畜,经营商贸,得以积资数万,安享天年。另一个扶持勾践成就帝业的文仲因为贪恋富贵功名而不听范蠡的劝告,后来果然死在勾践的手里。

所以,争名夺利说不定吃亏受害的还是自己,而淡泊名利的却有可能福利双至,走向更大的成功。

另一个视名利如粪土的便是《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元朝末年,有一人名叫王冕,在诸暨县的乡村居住。七岁亡父,他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到村学堂读书。

他十岁时因为家里穷,只好给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得几钱银子,又有现成饭吃。

这样,王冕也没有什么不乐意的。

王冕边放牛,边读书。一天大雨过后,景色清新雅致,湖里有十来支荷花,苞子上清水淋沥,荷叶上水珠滚动。王冕看了一会儿,非常喜爱,决心学画,便托人买些胭脂铅粉之类,自学画荷花,画到三个月后,那荷花的精神颜色无一不像,便有人来购买。画名渐渐传出,自此不愁衣食,愈发自由自在了。

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书法家告老回乡,见到了王冕的画,爱不释手。当即约王冕相见,但王冕推辞不去,无非是不想趋炎附势,以免招灾引祸罢了。知县来请,也躲到一边不见。而且王冕怕大祸临头,就出远门去了。在外边租了个小庵的门面屋,占卜测字,聊以度日。县里几个俗财主,见到王冕的画儿,时常要买,王冕被闹得不耐烦,就搬走了。大乱之后,回到家里,母亲已病倒在床,对王冕说:

“我眼见得不济事了。可是这几年来,人人都在我面前说你有学问,劝你去做官。

做官怕不是光宗耀祖的事,我看做官的都很少有好下场。况且,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要听我的劝告,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这样我死了,口眼也可闭上了。”王冕含泪点头。

不过一年有余,天下就大乱了。朱元璋拜请王冕出山,王冕不从,更赢得朱元璋的敬重。明朝建立后,洪武帝朱元璋再请王冕出来做官,授予他咨议参军之职,但使者到来时,王冕早已连夜逃往会稽山中去了。后来得病去逝,被山邻安葬。

2难得糊涂非糊涂

“难得糊涂”,在对待功名利禄的问题上不失为一剂良药。一个人一生的道路是很多的,当官为民,有钱没钱,其实都一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各有各的活法儿。一切都会随时空的转移,并个人的条件为依据。功名利禄不必下力量去追求,官大五品,腹中空空,也是虚有官禄。“芝麻绿豆”一个,身怀绝技,照样可以悠哉快哉!但是,“人是贱坯子”,没有追求就活得乏味,没奔头,还得要有追求。功名利禄到手了,“七品”的还想弄个“六品”,有了“六品”

想“五品”,有了“五品”又眼馋“三品”。于是就得巴结,拼命地巴结,只在“品”级上巴结,结果“人品”是晋升一级少一品,到头来弄得精疲力竭。仔细回味,竟不知道人生是个啥滋味,一辈子不曾享受过人生,压根儿也不懂得人生,“活得真累”!假如功名利禄,持“难得糊涂”的“糊涂主义”,一切顺其自然,认认真真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得则得,不得也不争;当得没得,不急不恼,不该得,得了,也不要,这才叫聪明人,活得轻松,自在。

3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人生就像一场田径比赛,不管多么努力,技术多么出色,比赛结果总会有相对于第一名的落后者。享受欢呼的,仅仅是那成千上万名“选手”中第一个冲到终点的幸运儿。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相对于那些在某一领域中出类拔萃而获得万众瞩目的人物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家庭中默默尽力的人。而且,人生风云变幻无常,又有多少人没有品尝过世事沧桑的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