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经典:糊涂大智慧
15711000000008

第8章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糊涂”法则二(7)

隋朝大将贺若弼准备攻取京口(今镇江),先以老马多不好使唤为借口,购买陈国船只然后藏起来,又买破船五六十艘,放在港中。陈国人窥见这些破船,就认为中原没有好船。贺若弼又命令沿江巡防的军队交接班时,都必须集中到广陵(今扬州),并在广陵大张旗鼓,旷野支帐。陈国以为隋国的大军开来了,立即派出军队,做好战斗准备。过后知道并无此事,原来是江防人员交接班,从此就不再戒备了。这时贺若弼又沿江渔猎,人马喧嚣,声势不小,陈国人以为对方是在出游渔猎,仍按兵不动。等到贺若弼的军队渡过了长江,陈国人还始终没有察觉。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大总管裴行俭奉命讨伐突厥。开始几次朝廷派人运送的饷粮都被敌人半路劫走。行俭大怒,而后心生一计,就调集了300辆粮车,每辆车内埋伏壮士五人,各带长刀和劲弩。300辆车都由老弱的兵驾着,又暗派精兵跟踪在后。出发不久,突厥兵果然前来抢粮,老弱的士兵假装逃生。于是突厥兵就把车马赶到水草边,解鞍牧马。当他们正要从车中取粮食,壮士们突然从车中跃起,向敌兵冲杀。跟踪在后的精兵也冲了上来。突厥兵几乎被全部消灭。从此以后,突厥兵再不敢劫持粮车了。

“匿壮显弱”,需要很大的忍耐力,争强好胜者是很难做到的。这要先丢脸、先失败,经历一番痛苦的忍耐,才能达到最后的成功。

6忍辱负重匿壮显弱

汉初,北方有个东胡国,听说冒顿杀父自立,就要前来寻衅,以试探匈奴态度。他派使臣到匈奴去,要冒顿送他一匹千里马。

冒顿已知其来意,便问群臣,该如何处置,群臣齐声说:“我们只有一匹千里马,乃是先王遗留下来的,怎可轻易送人呢!”

冒顿微笑,摇头说:“我与东胡乃是邻国,怎么能为了一匹马而失去邻居的情谊呢!送给他吧!”随即命人把马牵出来,交由使者带回去。

过了几天,东胡使者又来了,递上国书,这次却要冒顿把老婆送给他。

冒顿让群臣看了来信,大家都义愤填膺,怒气冲冲地说:“东胡国主这般无礼,怎敢要我国皇后?太欺负人了!请斩来使,发兵进讨!”

冒顿摇摇头,笑着说:“这有什么!他既然喜欢我的老婆,那就送给他,怎么能为了一个女人而失去一个邻国呢?”于是他立即让使者把老婆带回去。

东胡国王得到了冒顿的良马、美人,认为冒顿畏惧自己,便不免心存轻视,自此荒淫无度,毫不戒备匈奴了。

又过了几个月,东胡使者又来了,这一次却是索要两国交界处的空地。

冒顿照例召集群臣商议,群臣摸不透冒顿的意思,怕失掉欢心,于是有人主张给予,也有人主张不给,以致相互争吵起来。这时只见冒顿勃然起座,厉声说:

“土地乃国家根本,怎么能够送给别人呢!”

冒顿喝令把来使和赞成送地的臣子一起绑了,推出斩首。随即又披上战袍,纠集军队,一声令下,扬旗击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奔东胡而去。东胡的军队猝不及防,不知所措,连连失利,顷刻间就全军覆没。冒顿直奔宫廷,杀了东胡王,尽灭其国。

示弱成了使敌人骄傲和放松戒备的最有效方法。如果冒顿从一开始就不愿意送马送老婆,人家自然不会轻视他,那他能这么顺利地打败敌手吗?

7诈败之计大胜楚军

公元前632年(周襄公二十年),春秋时期晋楚两国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刚一开始,楚国的右军就与晋国的下军打了起来。刚杀了几个回合,晋军就招架不住,纷纷掉头逃跑。

楚国的右军以陈蔡两国的军队在前,楚国的军队在后。陈蔡的军队见晋军败退,都奋力追赶。正追赶间,只听一声锣响,一队战车不知从哪里冲杀了出来,驾车之马,都用虎皮蒙背,陈蔡军士全都惊吓得乱跑乱跳,四处溃逃。那惊叫着的战马,带着战车往回狂奔,反而将楚将斗勃的后队给冲垮了。

预先埋伏兵马,就是晋军主师先轸密授的计策之一。古时军队本来照一般的规定,击鼓是进军,鸣锣是收军。先轸的伏军故意规定鸣锣为进军的信号,为的是给楚军制造混乱。胥臣见这批“猛虎”已将陈蔡的军队冲垮,斗勃的后军也乱了阵脚,就率领众将士乘乱冲杀过去。只杀得人倒车翻,尸横遍野。斗勃也被射中面颊,带箭逃跑。整个楚军的右师全线崩溃。

晋将栾枝又派遣兵卒,假扮成陈蔡军的士兵,打着楚右军的旗号,向三军主帅成得臣报告说:“我右军已击败敌阵下军,大获全胜。”成得臣听得报告,高兴地说:“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又亲自登上望车观望,果然远远望见晋军溃逃,一路上尘土滚滚,遮天蔽日。于是立即下令,让左军火速进兵追击。

楚将斗宜申见敌军阵中有一面大旗高高挑起,料想是晋军的主将,于是抖擞精神,驱动战车冲杀过去。晋军中狐毛、狐偃上前接战。刚战了几个回合,只见后面的军队乱哄哄地往回败走。狐偃、狐毛只好撇下斗宜申,急忙回车撤退。远远望见大旗也往后退,这时斗宜申认为,晋军已全线溃败了,便指挥军队全力追赶。

斗宜申正追赶得起劲,忽听一声锣响,四面杀声大起。晋军主帅先轸和大将谷阝溱各引一队精兵拦腰杀来,把楚军截成数段。狐毛、狐偃也掉转车头杀了回来,三下里合力夹攻。楚军的军队四处溃逃。斗宜申也被自己败逃的兵士冲得站不住脚,只得夺路而逃。刚刚逃出重围,稍微松了一口气,没想到又被一路伏兵截杀了一阵。斗宜申把车仗、马匹、军械全部丢弃,混杂在步卒中,爬山逃走了。

原来成得臣所看到的晋国下军的败逃,是先轸事先布置好的。先轸让栾枝的士卒砍下树枝,拴在战车的后面,然后一起打马来回飞跑,扬起遮天蔽日的尘土,骗得贪功冒进的楚军追赶。狐毛让士卒扛着假设的主帅旗往回撤,也是为了装扮出溃败的假相,引诱楚军上当深入。楚军完全按照先轸的设想,钻进其张好的网里。先轸让祁瞒守住中军虚建的大旗,任凭楚军百般讨战,也不要出来应战。自己率领精锐部队,偷偷地从后面出来,抄小路来狙击敌人的追军。当他突然冲杀出来时,楚军就全部乱了阵脚。

楚军的左右军几乎全军覆没,成得臣还不知道,他对左右说:“估计此时晋军该全线溃败了。”他要最后出动,前去活捉晋文公重耳。于是他举起胳膊高声喊道:“今天要是让晋军活着跑掉一个,我也不再回楚国!”正在他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时,先轸、谷阝溱的部队已经杀到了。两下里混战了多时,时栾枝、胥臣、狐毛、狐偃的兵马也杀到了。几路人马把成得臣团团围住。这时成得臣才得知他的左右两路军队全都溃败了。他再也无心恋战,急忙传令撤兵,无奈晋军重重围困,楚兵已被分割成十多块,首尾不能相顾,大部分士兵都作了晋军的俘虏。

成得臣的儿子成大心,虽才十五岁,但有一身好武艺。这时他率领了五六百人,左冲右突。以一当十,保护着他的父亲,杀开一条血路,逃了出去。小将杀出了重围,回头却不见斗越椒,于是又返回来杀入重围。那斗越椒在万马军中不见主帅成得臣,只得在阵中往来寻找,正急得没法,恰好遇见小将成大心。成大心大喊:“父帅就在前面,将军不可恋战,速速随我杀出!”斗越椒和小将合在一处,齐心协力,杀出重围,保护着成得臣逃了回去。

晋文公在有莘山上观战,见晋军大获全胜,就忙派人告诉先轸:“只要把楚军赶走就行了,不要远追,也不要多杀伤!”他是想给楚王留点面子,以便日后好联合。先轸已揣知晋文公的心思,就约集军队,不再追赶。

晋军这一仗,缴获楚军战车200多辆,活捉楚兵1000多人。此外还缴获了大量辎重物资,大获全胜。

成得臣和儿子大心等逃回本寨,见营寨早已被先轸埋伏下的人攻取了,营中的粮草、军械全都归晋国所有。成得臣无处可去,只好引领败军从后山逃走。刚走到空荡地方,忽听锣鼓齐鸣,一路大军拦住去路。旗上大写着一个“魏”字。

原来是先轸预先让魏埋伏在这里。在楚人的眼中,魏比老虎还要凶猛十倍,这些败兵残将,一听说他的名字,个个望风而逃。可是魏的伏军尽起,把楚军退路堵得水泄不通,哪里逃得过去!这时晋文公派人来传达命令:“放楚国将士生还本国,以报当年楚王的恩德。”魏这才住了手。

晋军让出一条道路,成得臣等这才逃了过去。

七、道法自然随意如风

道法自然,不需刻意追求,像风一样无拘无束,保持自然的心境,心无定则。

人如能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则会心身轻松。进入超然物外的更高境界。

滚滚红尘中,人们紧张劳碌,日夜奔忙以至勾心斗角,机关算尽,其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为了过得更好,更舒服,更愉快,也就是为了提高生活的品质。

什么是好的生活品质?无非是衣食丰足无忧,无非是心情轻松自由。但人们往往在追逐这些的过程中放弃了自然心性,结果弄得心情忧郁紧张,终日惶恐不安,这反倒失却了追求的根本,就连出发点都失去了。

没有被风吹起波浪的水面是自然平静的,没有被尘土遮蔽的镜子是自然明亮的。所以人类的心灵根本无须刻意清洗,只要去除心中邪念,那平静明亮的心灵之光自然会出现,日常生活的乐趣,无需刻意追求,只要顺其自然地排除内心的困苦和烦恼,那么快乐、幸福的生活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心中没有了阴谋诡诈之后,就会有明月清风到来一样的轻松舒畅之感,因为从此不再为人间的烦恼而痛苦,思想超乎世俗之外,自然不会听到外面的车马喧闹之声,就不一定非要过隐逸山野泉边的隐居生活。此意与后面“为而不争”有共同之处。道法自然也并非要人们脱离尘世。脱离尘世其实是消极的人生态度。

在尘世中,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清凉境界——

在雪花徐徐飘落的月夜,天地间一片银色世界,这时人的心情也会清朗明澈,在和风徐徐吹拂、万物一片生机的春季,这时人的心境自然也会得到适当的调谐,可见大自然和人的心灵是浑然一体相互交融的。

宇宙万物蕴含着勃勃生机,天人合一,气息同步,则能天长地久,日月同存。孟子说“环境改变气度,奉养改变气质”。意思是说:人们修身养性,不可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尤其就有血有肉的人而言,如果面对月黑杀人夜,如果面对生死离别场,能够像老僧入定般用意念来控制自己吗?所以自古骚人墨客,歌颂春而厌恶秋,因为春天一片生机而秋天一片萧瑟,人们欢迎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天,原因在于人们在萧瑟凄凉的晚秋之中难以感受人间的温暖。同样,人们歌颂白雪而厌恶污浊,雪是冬天的产物,其性寒而色白,文人常以此借喻人的纯洁的性格,像雪一样纯洁,像冷天一样坚硬而安宁,因此古人才有“梅须逊雪三分白”的诗句。梅是文人的宠物,但比雪之纯洁又输三分,这实际上是表达出人的一种愿望,用大自然的变化来喻人的性格,人的节操,这一点可说明人与自然是相融和的。禾苗的茁壮,全赖雨露的滋养。江海的不竭,全靠细流的汇聚。同样,人的本性也会凭人类自身的回护与保全。但这里有一说:“智者凋心不凋身,愚者凋身不凋心。”

范仲淹登岳阳楼而吟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此情此景,他的心能如止水般平静吗?永和九年的一次有王羲之、谢安等参加的“君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聚会,40多个文人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天,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环抱之中,列坐在清流缓行的溪水旁,一觞一咏,饮酒赋诗,大家各呈才藻,竞展风华,自然景物之美与人的才华之美结合在一起,交相辉映,成为令人羡慕不已的雅事。读书人从事的是清苦寂寞的事业,只有能甘于清苦、淡泊的人,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那一种心中有得、精神充实、文采风流的快乐,的确是境界很高的快乐!

1智者之诲仁者之心

孔子拜见老子时,曾提出自己的“仁义”主张向其讨教。

老子说:“飞扬的草屑进入眼睛,也会使人颠倒天地四方,蚊蚁之类的小虫叮咬皮肤也会使人通宵不能入眠。而你所推行的仁义给人的毒害就更为惨痛了,可以使人昏馈糊涂。”

孔子说:“这是怎么讲呢?”

老子说:“要想让天下不至于丧失淳厚质朴的良好秉质,你就该纵任风起风落似地自然而然地行动,让一切顺于自然规律行事,又何必那么卖力地去宣扬仁义荣誉,好像是敲着鼓去追赶逃亡的人似的呢?白色的天鹅不需要天天沐浴而毛色自然洁白,黑色的乌鸦不需要每天用黑色浸染而毛色自然乌黑,乌鸦的黑和天鹅的白是出于本然,不应以此分辨谁优谁劣。名声和荣誉那些外在的东西,更不足以散播张扬大力倡导,泉水干涸了,鱼儿依偎在陆地上,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靠唾沫来互相得到一点儿润湿,那倒不如将过去江湖里的自在生活彻底忘怀。”

老子的话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贵在自然,他指出名声和仁义都是身外之物;不能因为这些身外之物而使自己丧失了淳厚质朴的可贵本性,实际上也就是讲做人要回归自然,顺应自然不要给自己套上伪装。这种回归自然是指经过一番修养磨炼以后提高一个层次的回归,这种回归会使人的言行变得自然而高尚。

洪应明说:“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吹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把它译成现代汉语即是:身体像一叶没有缆绳的小舟,自由自在地随波逐流尽性而泊;内心就像一棵已经烧成灰后的树木,所以人间的成败毁誉又有什么关系?

孔子去吕梁山游览,见一男子在那里游水,便赶上去问他:“吕梁瀑布深几十丈,流水飞沫远溅几十里,鱼鳖也不能浮游,刚才我看到你在那里游走,认为你是有痛苦而寻死,于是打发学生沿着流水来救你。你游出水面,披头散发,一面游,一面唱,我以为你是鬼怪,可仔细观察,又是人。请教你,到这么深水中去有什么办法呢?”那男子说:“没有,我没有办法!”

“我想听一听它!”孔子追问。

那男子说:“水回旋,我跟着回旋进入水中,水涌出,我跟着涌出水面。顺从水的活动,不自作主张,这就是我能游水的原因。”

因此,随机应变,与物迁移,不固守一端,不固执一样,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会儿前,一会儿后,师法自然,这便是真正的通达之士了。

2建立一个愉快的精神家园

春天经常有大风,夏季时常有暴雨,秋景萧瑟,冬色酷寒,这些都是自然的正常变化。人生也好像四季亦有喜怒哀乐人生百味,要用自然心态对待这些,成不骄败不馁。

《菜根谭》中说:“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享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意思是说:“上天不增加我的福分,我就多做些善事培养品德来处理这种命运,假如上天用劳苦来困乏我的身体;我就用安逸的心情来保养我疲惫的身体,如果上天用穷困来折磨我,我就开辟我的求生之路来打通困境。假若我能做到这些,上天又能对我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