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柳宗元散文
15726000000002

第2章 封建论(1)

【题解】

这是作者在参加王叔文等领导的革新失败后,在被贬期间写的一篇政论文章。这里所说的“封建”,指的是我国古代实行过的“封国士,建诸侯”的分封制,与现在所说的封建社会的“封建”含义不同。

这篇政论文章的论题是“封建制”的存废,及其与郡县制的优劣。但其内容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作者以周、秦、汉、唐四代史实作依据,论证了“封建制”的弊端:裂土分国,常形成“末大不掉”的局面,“继世而理”,不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世大夫世食禄邑,堵塞贤者发挥才能的机会,指出郡县制代替“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肯定了秦废分封、立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进步性。论文中多论古事,但实质是借以针贬中唐时期藩镇割据的现实。这些都反映了作者维护国家统一,重视“生人之意”的政治思想。

【原文】

天地果无初[1]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2]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3]?曰[4]: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5]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6]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7]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8],鹿豕狉狉[9],人不能搏噬[10],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11],荀卿[12]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13]。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14]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15]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16]:由是君长刑政[17]生焉。故近[18]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19]。又有大者[20],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21]。于是有诸侯之列[22],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23]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24],然后天下会于一[25]。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26],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27],死必求其嗣而奉之[28]。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29]。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30],设五等[31],邦群后[32],布履星罗[33],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34],合为朝觐会同[35],离为守臣捍城[36]。然而降于夷王[37],害礼伤尊[38],下堂而迎觐者[39]。历于宣王[40],挟中兴复古之德[41],雄南征北伐之威[42],卒不能定鲁侯之嗣[43]。陵夷迄于幽、厉[44],王室东徙[45],而自列为诸侯矣[46]。厥后[47],问鼎之轻重[48]者有之,射王中肩[49]者有之,伐凡伯[50]、诛苌弘[51]者有之,天下乖戾[52],无君君[53]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54]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55]欤?遂判为十二[56],合为七国[57],威分于陪臣[58]之邦,国殄[59]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60]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61],废侯卫而为之守宰[62],据天下之雄图[63],都六合之上游[64],摄制四海[65],运于掌握之内[66],此其所以为得也[67]。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68]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69],负锄梃谪戍之徒[70],圜视而合从[71],大呼而成群[72]。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73]。天下相合,杀守劫令[74]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75],徇[76]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77],封功臣[78]。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79]。困平城[80],病流矢[81],陵迟不救者三代[82]。后乃谋臣献画[83],而离削自守[84]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85],时则有叛国[86]而无叛郡。秦制之得[87],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88],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89],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90]。然犹桀猾[91]时起,虐害方域[92]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93]。时则有叛将[94]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95]也。

或者曰[96]:“封建者,必私其土[97],子其人[98],适[99]其俗,修其理[100],施化[101]易也。守宰者,苟其心[102],思迁其秩而已[103],何能理乎?”余又非之[104]。

周之事迹,断[105]可见矣。列侯骄盈[106],黩货事戎[107]。大凡乱国多,理国寡[108]。侯伯[109]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110]。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111],不在于政。周事然也[112]。”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113],而不委郡邑[114],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115],是矣。郡邑不得正[116]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117]。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118]。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汉兴,天子之政[119]行于郡,不行于国[120],制[121]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122],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123],然后掩捕而迁[124]之,勒兵而夷[125]之耳。大逆未彰[126],奸利浚财[127],怙势[128]作威,大刻[129]于民者,无如之何[130]。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131]。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132],得魏尚于冯唐[133],闻黄霸之明审[134],睹汲黯之简靖[135],拜[136]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137]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138],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139],夕斥之矣[140]。夕受而不法[141],朝斥之矣[142]。

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143],纵令其乱人[144],戚[145]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146],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147],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148],拜受而退已违矣[149]。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150],周于同列[151],则相顾裂眦[152],勃然[153]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154]。削其半,民犹瘁[155]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156]?汉事然也。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157]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158]。善制兵[159],谨择守[160],则理平[161]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162],秦郡邑而促[163]。”尤非所谓知理者也[164]。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165]不革。而二姓陵替[166],不闻延祚[167]。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168],大业弥固[169],何系[170]于诸侯哉?

或者又以为:“殷[171]、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172]。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173],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从胜殷,武王不得而量。徇之以为安,仍[174]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175],私其力于己[176]也,私其卫于子孙[177]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178]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179],私其尽臣畜于我也[180]。然而公天下之端[181]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182],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183]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184]。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185],以一[186]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187],以尽其封略[188]。圣贤生于其时[189],亦无以立于[190]天下,封建者为之[191]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192]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注释】

[1]天地:这里指宇宙、自然界。初:开始,即原始阶段。[2]生人:生民,指人类。[3]近:接近实际情况。[4]曰:说,这里是作者自己对上述问题的回答。[5]更:经历。圣王:贤明的帝王。尧:唐尧,传说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舜:虞舜,传说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夏禹,传说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帝王。文、武:周文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帝王。[6]势:情势,形势。[7]意:意愿。[8]草木榛(zhēn)榛:树木野草杂乱丛生的样子。[9]鹿豕(shǐ)狉(pī)狉:野兽成群地走动的样子。[10]搏:搏取。噬(shì):咬。[11]莫克:不能够。自奉:自己供养自己。自卫:自己保卫自己。[12]荀卿:战国时对荀况的尊称。[13]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必定要借助外物供自己使用,以维持生存。这句话取意于《荀子·劝学篇》,原话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助、凭藉。[14]就:从,去找。曲直:是非。[15]伏:威服。[16]痛之:使他痛苦,给他惩罚。畏:惧怕。[17]由是:由此。刑政:刑法和政令。[18]近:亲近、邻近的人。[19]兵:武力,军队。德:德行,威望。[20]大者:指武力更强、威望更高的人。[21]以安其属:以便安定他们的部属。[22]有诸侯之列:出现了许多诸侯。诸侯,古时称由天子分封的小国君主为诸侯。[23]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连帅:十国诸侯的首领。[24]人:人民,百姓。[25]会于一:统一于天子一人。[26]里胥(xū):里长。里: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相传二十五家为一里。县大夫:县的长官。[27]其德在人者:他们当中有对人民办过好事的。[28]嗣:后代,继承人。奉之:拥护他做首领。[29]及有周而甚详:到周朝的时候,情况就很清楚了。有周,周朝。[30]裂土田而瓜分之:把土地划成块分给群臣。裂,分。土田,土地。[31]五等:相传周朝时,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32]邦群后:分封了许多诸侯。邦,邦国,这里当动词用,是分封的意思。后,君主,这里指诸侯。[33]布履星罗:遍布各地的诸侯封国,像繁星罗列一样。布,分布。履,足迹所到的地区,指诸侯分封的疆土。[34]轮运而辐集:各路诸侯尊奉中央王室就像许多辐条集中于车轮中心跟着运转一样。[35]合:诸侯与天子会合。朝觐会同:诸侯朝见天子,春天去叫朝,秋天去叫觐,随时去叫会,同时一起去叫同。[36]离为守臣捍城:诸侯离开天子,成为防卫疆土的臣子,维护天子的屏障。[37]降:下传。夷王:指周夷王。[38]礼:礼法。尊:尊严。[39]下堂而迎觐者:指夷王亲自下堂去迎接来朝见的诸侯。按周礼规定,诸侯朝见时,天子在堂上接见。而夷王竟然亲自下堂迎接,这是不合周礼的,所以说“害礼伤尊”。[40]历:直到。宣王:指周宣王。[41]挟:依伏。中兴:复兴。周夷王以后,周王室开始走向衰落。周宣王时,发生了部族叛乱,周宣王平定了叛乱,国势好转,历史上称为“中兴”。复古:指周宣王恢复了周朝初期的“盛况”。德:功德。[42]雄南征北伐之威:逞南征北伐的威风。周宣王继位后,大举讨伐北方和南方的一些部族。[43]卒不能定鲁侯之嗣:最后还是无力决定鲁侯的继承人。公元前817年,鲁武公带着他的儿子括和戏去朝见宣王,宣王立年纪小的戏为武公继承人。武公死后,鲁人却杀戏,另立括为国君。[44]陵夷:一天天地衰落下去。迄:到。幽:指周幽王,周宣王的儿子,西周末代皇帝。厉:指厉王,周夷王的儿子,因贪婪暴虐引起国人暴动,公元前842年被赶跑。[45]王室东徙:指周幽王被杀后,他的儿子平王为了躲避西方部族的侵扰,于公元前770年把都城由镐(今陕西省西安市)东迁到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自此以后,历史上称为东周。[46]而自列为诸侯矣:而把自己降低到和诸侯同等的地位了。[47]厥后:从此以后。[48]问鼎之轻重:指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当时居住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一带的部族),顺路在东周的疆土上举行军事演习,炫耀自己的威力。周定王派王满去劳军。楚庄王就问他周朝宗室里陈列的鼎有多重。表明他有夺取周朝天下的野心。[49]射王中肩: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讨伐郑国,郑庄公出兵抵抗,射中周桓王的肩膀。[50]伐凡伯:公元前716年,周桓王使卿士凡伯去访问鲁国,归国途中在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被戎人绑架。[51]诛苌弘:公元前497年,晋国大臣赵鞅不满周朝大夫苌弘参加晋国另一大臣范吉射的叛乱,责问周朝,周敬王不得已而杀苌弘。[52]乖戾(lì):违背,反常。[53]君君:前一个君字作动词用,是尊敬的意思。后一个君字是君主的意思。[54]徒建:白白保留。[55]末大不掉:尾大不掉,比喻下级势力强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咎(jiù):过失。[56]遂:于是。判:分。十二:指春秋时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等十二个较大的诸侯国。[57]合为七国:各诸侯国互相并吞,到战国时合为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58]陪臣:诸侯的大夫对天子的自称。[59]殄(tiǎn):绝灭。[60]则周之败端:可见周朝败亡的原因。端,开头、起因。[61]都会:诸侯的郡城,这里借指诸侯的封国。郡邑:郡县。[62]侯卫:拱卫天子的诸侯。守宰: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邑宰)。[63]据:占据。雄图:这里指形势险要的地方。[64]都:建都。六合: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这里指天下。上游:秦朝建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位于我国西北方,地势居高临下,有如居江河上游。[65]摄制四海:控制全国。四海,天下、全国。[66]运于掌握之内:朝延掌握全国局势,像把东西运转在手中一样。[67]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就是它做得对的地方。[68]亟(qì):屡次,多次。[69]竭其货贿:耗尽国家财物。竭,穷尽。贿,财。[70]负锄梃(tǐng)谪戍之徒:扛着锄头木棍派去防守边境的人们。指公元前209年,被派去防守渔阳的陈胜、吴广等九百农民起义。梃,木棍。谪戍,被罚防守边境。[71]圜(huán)视:互相顾看。合从:合群,联合起来。[72]大呼而成群:大呼一声结成起义的队伍。[73]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在下的老百姓怨恨秦王朝,而在上的官吏则畏惧秦王朝。[74]守:郡守。令:县令。[75]矫:纠正。枉:弯曲,引申为错误、偏差。[76]徇:沿袭。[77]剖:分割。海内:全国。宗子:一般指嫡长子,这里指皇室子弟。[78]封功臣:分封功臣为王。[79]奔命扶伤之不暇:到处奔走,解围救急,忙于平乱不得空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