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美国广播公司创办于1954年,在董事长汤姆·墨菲的主持下,该公司在之后的30年里进行过30笔以上有关广播及出版的收购行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巴菲特斥巨资对首都/美国广播公司进行投资。更令许多业内人士感到震惊的是,在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大跌期间,巴菲特手中的投资组合只有3种,即价值10亿美元的首都/美国广播公司、7、5亿美元的GEICO股票和3、23亿美元的华盛顿邮报公司。首都/美国广播公司在巴菲特的高达20多亿美元的投资组合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于此可见一斑。
其实,投资首都/美国广播公司对于巴菲特来说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的,当时首都/美国广播公司开出的股价是每股172、5美元,而这个价格与当时首都/美国广播公司的实际价值相比显然已经很高了,而且按格雷厄姆的计算公式,这家公司的股票的价格应在203美元左右,也就是说,该公司只有8%的安全边际,如此低的安全边际与低于净资产值2/3的安全边际理论相比,不仅有违于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也不符合巴菲特一贯的收购风格。
但事实上,巴菲特基于对传媒业的深刻了解,才敢于做出这项决定的。而且这里有一个特别的考虑,是因为该公司聪明而且精明的管理层,这是针对沃伦·巴菲特所崇拜的汤姆·墨菲而言。
事实证明巴菲特的决策是正确的,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首者/美国广播公司的股东报酬率大约维持在5%~7%左右,比斯坦普工业指数还高,其毛利率也是美国一般企业的三倍。
对甘尼特公司的投资也是巴菲特的经典投资之一。由于甘尼特公司的状况符合巴菲特的投资准则,当其他人认为传媒业前景不妙而大量抛售报业公司的股票时,巴菲特却入市购进,并再次稳操胜券。
总之,如果巴菲特不懂他所投资的公司,那么他宁愿放弃这笔投资,哪怕它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巴菲特建议投资者一定要对“不熟不做”的投资原则多加利用,在操作过程中多投资一些自己熟悉的或者很容易了解的公司。而我们所能够熟悉和了解的公司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一、自己所在地的上市公司;
二、自己所处行业的上市公司;
三、基本面比较熟悉、易于了解的上市公司。
易于了解的公司主要是指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容易收集,具体经营情况容易把握。就收集信息而言,很多重要的信息都来自于上市公司的年报、半年报或季报。巴菲特在了解上市公司的股票信息时,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评估股票的价值和股价升值的潜力。
一、对上市公司现状的分析;
二、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估算。
比如,巴菲特从1987年开始投资可口可乐,当时他对可口可乐的现状做了这样的分析:可口可乐是最大的软饮料销售者,有最好的品牌、最好的分销渠道、最低成本的生产商和装瓶商,高现金流,高回报,高边际利润。据此,他对可口可乐的未来发展状况做出了这样的估算:10年后可口可乐的收益预计达到35亿美元,因此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极具投资价值。于是巴菲特开始集中投资可口可乐,并重仓持有。
至2003年,可口可乐股票市值在15年间增长了681%,为巴菲特赚取了88、51亿美元的收益!
巴菲特认为,不碰自己不懂的股票,这是股票投资的基本原则之一。
他过去一再承认,他对高科技股尤其是网络公司股票一窍不通,所以从来不碰这样的股票。
1998年,当时的美国股市上高科技股一片狂热。当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有人问他是否也考虑投资高科技股票时,他很肯定的做了否定的答复。
巴菲特承认,他之所以不去碰高科技公司股票,一方面是自己智力和学识上的缺陷,阻碍了对事物的了解;另一方面是这个产业的特性令人捉摸不透,变化太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法确定到底这些公司的业务是‘宠物石头’还是‘芭比娃娃’。”如果要在这方面花许多时间进行研究,到头来很可能仍然无法解决问题。既然如此,那就干脆不去碰它了。
可见,作为投资者,你可以决定你买什么样的股票,但股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地把握成功。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懂就是不懂,而不要装懂。如果在自己不熟悉、没有很大把握的行业内随便投资股票,那么你的投资行为也就无异于赌博,是不会有什么胜算的。
市场过热头脑不能热
看到股价大幅飙升时,我们从来不买股票。我们买股票是因为我们对公司的增长有信心。看到股价上涨时,人们就该小心了。
——巴菲特
2005年6月6日之后,中国证券市场上证指数从不到1000点开始缓慢攀升,到2006年5月9日,上证指数终于再次站上1500点。2006年11月20日,上证指数站突破2200点。2006年12月14日,上证指数创历史最高纪录2249、11点。2006年12月27日,上证指数首次冲上2500点关口。此后,中国证券市场一路攀升,至2007年10月16日,大盘创下6124点的历史最高纪录。在这种形势下,投资者欢欣鼓舞,他们根本不担心会被套牢,更有人说上证指数能冲上10000点,而新注入的资金反过来又成为市场持续上扬的动力,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入股市,深怕自己行动晚了就赚不到钱。
面对中国炽热的证券市场,巴菲特丝毫不为所动,他对那些狂热的人们感到无法理解,他说:“中国股市表现非常强劲,当有这么多人愈来愈醉心炒股,他们应注意是用什么价钱去购买,而不应兴奋过度,因为不同国家的股市总有一天会走到极端,就像美国高科技热潮。”
他还提醒说,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股市已疯狂上涨近6倍,中国股市的泡沫已经非常严重,这是投资者非常应该引起注意的。但是,在热闹的市场里,根本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声音。
从2007年10月19日开始,中国证券市场上证指数从6000点一路下跌,没有给被狂热所裹挟的投资者任何解套的机会。于是,无数人的本金、收益一下子都交给了上帝。
巴菲特说:“市场就像上帝,只帮助那些努力的,但与上帝不同,市场不会宽恕那些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人。”“在过热的市场中,几乎所有公司股票价格都远远高出其实际价值,不存在买入机会。”
巴菲特还指出:“看到股价大幅飙升时,我们从来不买股票。我们买股票是因为我们对公司的增长有信心。看到股价上涨时,人们就该小心了。”“我比较谨慎,当很多人对股市趋之若鹜,报章头版就刊载股市消息,就是该冷静的时候。”
同时,巴菲特告诫投资者,不要因自己没有抓住股市上扬的阶段而后悔,而要时刻保持冷静。
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公司于2007年7月12日开始分批减持中石油。巴菲特于19日表示,他已悉数清仓所有中石油股份。这笔交易令其获利颇丰,但之后中石油的股票再次上扬。对此,巴菲特好不后悔。他的解释是:做出购买中国石油的决定很容易,当时的股价仅为其实际价值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他怀疑在当前的市场上还能找到这么好的投资。但后来市场已经太热了,巴菲特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他的抛售股票的行为也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如果自己持有的是好股票,那又怕什么市场热不热的呢?但在巴菲特看来,在过热的市场上,即便是最好的公司最好的股票,你也有可能高价买入股票,而成本过高的直接后果就是收益与成本相抵消,甚至完全是负收入,而且如果在一个过热的市场中买入股票,就算是特别优秀的公司的股票,很可能也要等待一段很长的时间后,公司所能实现的价值才能增长到与投资者支付的股价相当的水平,所以当市场逐渐恢复理性的时候,那些在市场过热的时候购入股票、证券的投资者所付出的代价就比较大。
因而,哪怕你所看好的股票是全世界最好的股票,哪怕你自认为是全世界最好的投资大师,也最好不要在市场过热的时候买入股票。反映一个市场过热通常有三个标志:
一、伴随着综合指数持续、加速度上升,市场乐观情绪膨胀。在股指已经进入高端区位后,在熊市末期沉寂的评论家,甚至当时竞相营造更加悲观氛围的预言家们,现在又争先恐后地调高自己的乐观预期,渲染牛市气氛,甚至不惮鼓动人们无视风险,火中取栗。
二、不可持续的高收益率。这时,投资者买什么股票都赚钱,而且越是新手越是无畏就越赚大钱,人们似乎进入了“金钱像泉水一样涌流”的神话境界。
三、在惊人的赚钱示范下的大众进入亢奋状态,并出现了羊群效应。几天就可以有百分之几十收益的赚钱故事在社会上普遍流传。随着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先后进入股市,似乎人人都赚了个盆满钵满,即使是最保守和最沉着的人的心灵也被摇晃和震荡。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许多根本就不认识股市更不用提了解股市的人们盲目涌入股市,他们“怀着暴富的梦想”,“钱进,钱进”成了唱响在他们心中的进行曲。
总之,你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投资行为莫过于看到股价上升就按捺不住而出手。大多数人在别人也感兴趣的时候买入,实际上最好的买入时机是别人不感兴趣的时候。市场过热的时候买入股票不会有好成绩的,当市场过热的时候,你惟一应该做的是远离那些促使你做出仓促决定的环境。
居安思危,见好就收
要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巴菲特
恐惧和贪婪几乎就是所有投资者的通病,人们害怕风险,不希望遭到打击,另一方面却又永远以为下一次一定会比这次好,以为自己可以在股市动荡中获得不凡的成绩。但事实上,要想做好投资,你就必须学会为自己设定好一个退场的时机,懂得见好就收,而这个时机就是卖出股票的好时机,除非你的股票真正值得你持有一辈子。
巴菲特认为,永远不要期望股票价格会永远高于其内在价值。事实上,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有很多,这使得股票价格始终处在不断的波动状态中,所以当股价远远超出内在价值时,你要能够克服贪婪情绪,懂得什么时候完美收场。
1966年,在市场普遍不景气,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的情况下,巴菲特有限公司却又一次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无论是相对于道琼斯工业指数还是公司本身的发展业绩,巴菲特有限公司都创下了空前的业绩回报记录,其高达20、4%的投资收益率超出了市场平均业绩36个百分点。
这种令人震惊的状况还在继续。1967年,巴菲特有限公司的经营业绩又创新高。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了19%,而巴菲特有限公司的经营业绩则上升了35、9%,超出了巴菲特原来设想的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奋斗目标。
据统计,1967年的时候巴菲特有限公司的总收入为1938万美元,再加上当年该公司卖出了一些长期持有的可流通股票,该公司当年的税前利润达到2738万美元。即使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巴菲特也有足够财力的大量买入百事可乐股票。
在这一年中,巴菲特有限公司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收购活动。通过所属的两个控股公司(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和伯克希尔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收购了联合棉花商店(后来改为联合零售商店)和国民保险公司及其附属国民火灾与海运保险公司。
从1957年到1968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的综合平均年增长率为9、1%,巴菲特有限公司的年平均收益率则高达31、6%。更何况在当时的股市上,从发起人到高级雇员、职业顾问、投资银行家、股票投机者,几乎所有人都能从中大赚一笔,一位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共同基金投资经理甚至说:“对于证券的研究必须按分钟来进行”。在常人看来,巴菲特有限公司取得如此成就,当时的市场形势又一片大好,巴菲特一定是高兴还来不及,而且还要持续追加投资,以便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是理性的巴菲特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却开始担忧股票市场会因为投机因素过浓而崩盘,他害怕这种投机行为随时会引发可怕的长期后果。因为他发现1967年末巴菲特有限公司的内在价值为每股25美元,而这时候它的股价是20美元;1968年末巴菲特有限公司的价值为每股31美元,而这时它的股价是37美元。
彼得·林奇在“鸡尾酒会理论”中把股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股市大跌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普遍比较绝望,没有人谈论股票,没有人理睬基金经理;第二个阶段是大盘有所反弹,有一部分人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股市上,但更多的人则不予理睬;第三个阶段是大盘迅速上涨,人人都在谈股票;第四个阶段,人人谈股买股,几乎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赚到大钱而当这个阶段来临的时候,就是大牛市即将见底的时候,也是你见好就收的时候。
由此,巴菲特认为,自己该退场了。
于是,1970年,巴菲特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解散巴菲特有限公司。他认为,人们对股票市场的估价已经太高,他已经不知道如何投资了,而且当时要求加入巴菲特有限公司的人越来越多,巴菲特已经无法应付。他对巴菲特有限公司的资产进行了彻底清算,并按照每位股东应该得到的收益以及按规定应该得到的利息,全部分给每一位股东。此后,巴菲特个人所拥有的约2500万美元的股票市值大部分被他悄悄投入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就如巴菲特所担心的那样,巴菲特有限公司刚刚解散完毕,股票市场就崩盘了。巴菲特对投资环境的警觉以及完美收场的时机的恰到好处的把握使他在接下来的股市崩盘中免遭毁灭性打击,从而为其成为世界首巨富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要以为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在中国行不通。举例来说,如果你1997年的时候买入了两只业绩极其优秀的公司的股票,如果你在2007年底的时候卖出,那么你将会从中获得极其可观的收益,但如果你以为自己还能获得更好的收益,直到2008年年底的时候仍然抱着死了都不卖的心态,你的资产将会严重缩水。
所以,即使你所拥有的是再好的公司股票,也不要闭着眼睛一味地冲锋陷阵,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的表现。你要记住,当你已经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之后,就要果断退出。
价值增值能力直线下降时坚决放手
没有公式能判定股票的真正价值,唯一方法是彻底了解这家公司。
——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