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虾
15730100000005

第5章 养殖水环境

养虾的水环境包括内容很多,涉及面广,各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存在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

水是虾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水不仅直接影响虾的本身,还影响到作为虾类饵料生物的组成和多少,要虾类生长好,必须有良好的水质。在自然界里并不是所有的水都可以养虾,养虾的水质必须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都适合虾类生存的要求才能使虾类良好生长,因而在养虾生产之前必须对养虾塘周围的土质和水质进行化学分析,对主要水源进行理化性质测定,通过科学分析后,才能确定水质能否养虾,或提出改善水质条件的措施。

(第一节)天然水源的一般性质

天然水包括降水、江河、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等。

天然水与化学纯净水不同,它包括很多复杂成分,有溶解气体、离子、矿物质、有机物、生物等。目前已发现天然水中有80多种元素,这些元素不同程度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和生长发育。

一、降水

凡是云中降下的固态和液态的水都称为降水,包括雨、雪、雹等。降水中杂质含量多少,取决于接触空气的清洁度。一般降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的化合物,接近饱和气体,各种元素以及微生物和灰尘等,是较理想的渔业水源,应很好地加以利用。

二、地下水

存在于地面以下,填充在土壤、岩石、孔隙、洞穴中的水,统称为地下水。地下水的动态与表面水的动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降水的主要去路是渗为地下水储存起来。地下水的成分因其接触广泛而十分复杂。根据地下水埋藏的深度不同可分两类。

1.潜水

主要指的是井水,离地表较近。其特点是受水文、气象因素影响,化学成分一年之内有变化。

其次氮的化合物含量很高,有时可达到每升几十毫克,甚至近百毫克,可称地下肥水。再者,溶解气体中氧的含量很少,而CO2的含量却很高,并且往往含有一定数量的H2S。

2.泉水

是埋藏比潜水更深的地下水,其特点是不受水文、气象的影响,季节变化对其影响也不大。

随着深度增加,矿化度也增加,H2S和CH4(沼气)的含量也较高。

综上所述,地下水能否作为养虾用水,应具体分析情况,潜水一般温度较低,可作为渔业用水,同时应注意增温、增氧。泉水使用时应慎重,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后再定。

三、湖泊水、水库水、江河水这三类水源是淡水养殖的主要水源,比较符合于渔业用水标准。这三类水体本身也有鱼虾生活,因而只要没有化学污染都是虾类养殖较好的水源。有的内陆湖泊由于长期蒸发,盐分较高,其中生活的水生生物减少,已不适合渔业用水。

(第二节)水体的物理性质与养虾的关系

水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水温、透明度与水体运动。

一、水温

水温是虾类最主要的物理性环境条件,它影响着虾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影响着虾类天然饵料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虾是变温的低等水生动物,其体温随水温的上升而升高,随水温的下降而降低。淡水虾类因种类不同对水温的要求和适应性也不一样。一般国产的淡水虾如青虾对温度适应性强,在冬季也不会冻死,而引进的罗氏沼虾是热带虾类,对温度要求高,水温低于12℃就不能正常生活,甚至要冻死。一般随着水温升高,虾类的新陈代谢越来越旺盛,生长速度越来越快,但不是水温越高越好,一般水温上限不能超过38℃,最适宜的温度为24~30℃。

影响水体温度的因素有季节、周围环境等。因而我们要改善养虾水体温度,必须在不同季节改善水体的环境条件。如夏初,放浅虾池水,夏季加深虾池水等,使池水始终保持在适宜虾类快速生长的温度。

二、透明度

透明度是表示光线透入水中的程度。透明度的大小取决于光源强度、水中悬浮的有机或无机的微细物质、浮游生物和水温以及测定者的视力等。在养殖水体中,透明度主要决定于浮游生物的数量。浮游生物多,透明度低,浮游生物少,透明度高。养虾池的透明度一般维持在30~40厘米透明度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虾类的生长期生活。

三、水体的运动

湖泊、池塘、水库大部分时间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其水体运动形式主要是风浪和昼夜上下水层的对流。风浪运动对水体的水质改良起重要作用,可增加水中溶解氧,促进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昼夜上下水层的对流主要由于白天和夜晚上下水层温度不同,而引起上下水层比重不同水对流。对养虾池这小型水体会造成不良影响,引起虾池缺氧,导致虾类浮头或泛池。尤其在高温季节更易发生。生产上采取的措施是:及时对虾池加注新水或白天开动增氧机,提前上下水层的对流,使下层缺氧水能到上层来,通过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而得到增氧。

(第三节)水体的化学性质与养虾的关系

天然水体中含有各种化学物质,它们与虾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化学物质包括溶解气体、溶解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等。

一、溶解气体

包括溶解氧、二氧化碳、氨及硫化氢等。各种溶解气体含量多少因水体环境不同而异。一般溶解气体的含量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气体越少。溶解气体中与虾类最为密切的是氧气。因虾类的呼吸靠水中氧气供给,溶解氧影响虾类的生长、发育、繁殖,甚至生存。当溶氧降低至一定值时,虾类就会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虾类比鱼类对溶氧的要求更高,一般池塘缺氧,最先浮头就是虾类,因为虾类的耗氧率比鱼类高。因而,养殖淡水虾的池塘更应加强池塘缺氧防范工作,保持水质清新是养好淡水虾的最基本的条件。

二、溶解无机物质(溶解盐)

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在自然状态下,总是或多或少地溶解各种营养盐类。水中主要的溶解盐类有:碳酸盐类、无机氮化合物、磷酸盐类、硅酸盐类、铁化合物和氢化物等。这些无机盐类都是虾类饵料生物的营养成分,是所有水生植物的“肥料”。因而,缺少它们就有可能造成水体营养成分缺乏、水体生产力下降,虾类的产量就不易提高。影响虾类比较多的是水中的碳酸盐类和磷酸盐类。碳酸盐类主要有Ca2+盐和Mg2+盐,这两种碳酸盐类代表着水体的硬度和碱度。水体的硬度和碱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虾的生产力。无机磷化合物在水体最易缺乏,是制约水体生产力的主要因子。因而,一般养殖水体都需增加磷无机化合物的投入量。

三、溶解有机物

天然水体中有机质差异很大,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内源性的,由水体本身所有生物代谢的废物和死亡的有机体;二是外源性的,即从外界进入各种有机物质。因而;自然水体肥瘦和鱼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外源性有机质含量的大小。影响水体有机质含量的人为因素有向池塘中投饵、施肥和生活污水等。水中的有机物质有三种状态存在:溶解的、胶状的、悬浮的。而溶解有机物占大部分。水中各种形式的有机物质可通过絮凝作用变成大颗粒有机碎屑,即可作为虾类的天然饵料,又可分解成无机盐类,为虾类的饵料生物提供营养盐类。因而,称水中的有机物是无机盐类的“仓库”。有机质越多,池塘的生产力越高。但有机质在水体中也消耗大量的氧气,容易使池塘缺氧,造成虾类窒息死亡,同时有机质多又为细菌及其他致病因子的繁殖创造条件,易引起虾类发病。

因而,池塘要控制有机质的含量,一般正常养殖水体有机质的耗氧量保持在20~40毫克/升。若超过50毫克/升,即是有机质严重污染。有机质多时,尤其在高温季节应注意给池塘多增氧,溶氧多可防止虾类泛池。

四、其他的水化学因子

p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pH值大于7,表示水呈碱性,pH值小于7,表示水呈酸性,pH值等于7,表示水呈中性。淡水虾类比较适合于在水质中性偏碱的环境下生活,即pH值7~8.5。pH值除了表达水的酸碱度外,还可反应水体中其他化学因子变化,因而,它是水质的综合指标,也是最重要的水质指标之一。另外,水中还有其他化学因子,如重金属离子、有害工业化合物、农药等,都会对虾类产生不良影响,具体控制标准参照我国渔业水质标准。

(第四节)水体的生态环境与养虾的关系

养虾水体中除了淡水虾类以外,还有其他生物,这些生物与虾类共同生活在水体环境中,必然对虾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归纳起来,可分为五大类生物。

一、浮游生物

这类生物在虾池中种类最多,数量一般也最大,是一种肉眼不易见的微小生物,在水中浮游生活。包括两类:一类是浮游动物,一类是浮游植物。这两类生物都是虾类主要的天然饵料,尤其在仔虾阶段,虾类主要摄食这类生物。因而,浮游生物的数量直接影响虾类生长的好坏。浮游生物还是水质肥瘦的主要标志。浮游生物越多,水体越肥,反之,水体越瘦。在实际生产中,以水体肥瘦来确定虾类生长条件优劣。

二、底栖动物

在养殖水体中,这是第二大淡水虾类的天然饵料生物。凡是在水域底部泥沙中和其他水底物体上生活的动物都称为底栖动物。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与淡水虾养殖关系密切。常见的底栖动物有螺蛳、河蚌、蚬类、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和水蚯蚓等。

它们大都可作为淡水虾的天然饵料。淡水虾类也主要底栖生活,有的底栖动物会与淡水虾争食,尤其在仔虾阶段,有些底栖动物会残食和伤害仔虾。另外,蚌、螺也能大量争食饵料生物使水体变瘦。

三、高等水生植物

又称为水生维管束植物,因它们比浮游植物要高等,因而,称它们为高等水生植物。高等水生植物在养殖水体中发挥着积极生态作用。包括挺水植物(如莲、芦苇等)、浮叶植物(菱、睡莲等)、沉水植物(苦草、聚草等)、漂浮植物(水葫芦、浮萍等)。淡水虾类一般不能直接利用这些植物作为天然饵料,但它们有些种类可作为虾类栖息和隐蔽的场所,以便逃避敌害生物侵袭,因而对养虾是有利的。常用于虾池的水生植物种类有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等。但这种植物在养殖水体中生长,吸收水中大量无机盐类等营养成分,使水体变瘦,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影响虾池虾类天然饵料生物的生息繁殖,这是对养虾不利一面。因而,应控制这类植物在水体中的数量和种类。一般以“三水”植物为主,且数量占养殖水体面积的1/3~1/2为宜。

四、微生物

微生物是虾池中的分解者,可以把水体中有机物质、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无机物质和无机离子,是虾池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若没有它们,虾池中的“废物”将堆积如山。这类生物个体很小,一般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大量繁殖以后,在水体中形成絮状的细菌群,可作为虾的饵料。但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个分解者,分解虾池中施入的有机肥料、人工投喂的残剩饵料和动植物尸体,使它们重新变成无机盐类,为浮游植物和水生高等植物提供营养。对虾类不利一面是这类生物往往成为虾类的病原体。在环境条件恶化等情况下,使淡水虾类生病。在养虾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虾池消毒,控制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不应使之大量繁殖而危害虾类。

五、鱼类

是虾池中最高等的一类生物,无论是否进行鱼虾混养,虾池总有鱼类存在,只是数量和种类有所不同而已。鱼类对淡水虾的生长发育并没有太多的益处。人们为了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发挥单位面积高产优势,才在虾池中混养鱼类或在鱼池中混养虾类。大部分鱼类对淡水虾是不利的,凶猛鱼类、杂食性鱼类会残食淡水虾,小杂鱼会与淡水虾争食,有时也会摄食仔虾和成虾。肥水鱼与淡水虾类的食性有共同一面,因而,有时也会与虾类争食。甚至有人发现,吃草的团头鲂,肠道中有淡水虾,这些都为我们以后进行鱼虾混养提供了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