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最具震撼性的战争故事(2)
15731700000018

第18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国际帝国主义反动势力所策划,由主要的侵略国家法西斯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所发动的历史上最大的战争。全世界共有61个国家和80%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在40个国家的领土以及海洋战区展开了军事行动。

战争的起因及其社会政治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在帝国主义阶段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支配下极端尖锐化,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爆发的。这场战争的爆发应归咎于帝国主义这一社会体系,归咎于各资本主义大国首先是法西斯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的统治阶级和政府。它发生在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世界历史新时代,即人类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资本主义已不再是无所不包的体系,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经出现并得到巩固。世界分裂为两个对立体系的结果,产生了当代的主要矛盾,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但是,两种社会体系之间的对抗,并未消除帝国主义内部矛盾极端尖锐化的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从两个资本主义同盟的争斗开始的。对法西斯集团各国来说,这场战争自始至终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与法西斯侵略者及其同盟者作战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战争的性质则逐渐在转化;苏联与入侵的法西斯集团各国开战和反希特勒同盟的建立,完成了这一转化过程,最终确立了战争的正义的、反法西斯的性质。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势力,在战争爆发前早已准备了有利于侵略者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战略条件。30年代,世界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战争策源地:一个在欧洲,一个在远东。德国帝国主义借口消除凡尔赛体系的不平等性,开始要求对世界进行有利于德国的重新瓜分,力图以法西斯仇视人类的思想为基础建立“新秩序”。意大利和日本的帝国主义分子也力图建立“新秩序”。1933年法西斯在德国上台,使德国变成了首先把矛头对准苏联的国际帝国主义的主要突击力量。法西斯争夺世界霸权的计划并不限于侵占苏联,它对英国、法国和美国也造成了威胁。

但是,这些国家的统治集团出于对苏维埃国家的阶级仇恨,在“不干涉”和“中立”的幌子下,实际上推行了怂恿法西斯侵略者的政策。这一政策使德国军国主义的军事工业基地得以复兴。到30年代末,德国军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达到了高于英、美、法的水平。在1935~1939年间,美国军工生产总值为15亿美元,英国为25亿美元,德国为120亿美元。日本和意大利也使其经济明显军事化。

法西斯集团各国在建立牢固的军事经济基础后,便着手实现各自的侵略企图。意大利法西斯分子早在1935年就已入侵埃塞俄比亚。法西斯德国于1938年3月侵占了奥地利,开始准备进犯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帝国主义者在30年代初占领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企图将其作为侵略苏联的跳板。鼓励侵略者和纵容其反苏的政策,在慕尼黑协议中特别明显地体现出来。英、法统治集团出卖了自己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听任德国侵占苏台德区,企图以此打开法西斯德国的“东进道路”。苏联奉行始终不渝的和平政策,坚决主张遏制侵略者,并为建立集体安全体系而斗争。苏联多次宣布准备履行所承担的制止侵略的义务,建议根据捷、苏1935年缔结的互助条约,向捷克斯洛伐克提供军事援助。但是,反人民的捷克斯洛伐克贝奈斯政府拒绝了这一建议。1938年秋,德国首先侵占捷克斯洛伐克部分领土,1939年春进而侵占全国,并夺取了立陶宛的克来彼达州,强加给罗马尼亚一个奴役性的“经济”条约。1939年4月,意大利侵占阿尔巴尼亚。法西斯德国统治集团早在1938年底就开始对波兰发动外交攻势,制造了所谓但泽危机,其企图是以消除有关但泽自由市的“凡尔赛不平等性”为掩盖,实现对波兰的侵略。法西斯侵略的扩大,使对侵略者采取的绥靖政策产生了危机。在此条件下,英、法政府为了保护自己在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对波兰、罗马尼亚、希腊和土耳其提出所谓“安全保证”,承担了一旦德国进犯波兰即给波兰以军事援助的义务。随后的事件表明,这些保证并未兑现。1939年4、5月间,德国宣布废除英德海军协定、中断1934年缔结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并同意大利缔结了所谓钢铁盟约,规定一旦德国与西方国家开战,意大利政府必须援助德国。

英法集团成员国指望德国与苏联发生冲突,并未采取准备抵抗法西斯侵略所应有的措施。给英、法两国造成最严重恶果的是,两国统治集团拒绝建立苏联建议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拒绝遏制法西斯侵略者。1939年4~8月,在莫斯科举行了苏、英、法三国谈判。

但是,西方国家不愿根据平等互惠原则就共同反对侵略者问题达成协议。不但如此,英国政府还与希特勒分子秘密接触,企图牺牲苏联,达成重新瓜分世界的协议。在此条件下,苏联不得不同意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尖锐的帝国主义矛盾,防止了反苏统一战线的建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法西斯通过加紧发展军事经济和武装力量,建立了强大的军事机器。在1933~1939年间,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的总支出达900多亿马克。截至1939年9月1日前,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已达460万人,装备火炮和迫击炮(不包括高射炮)26万门,坦克3195辆,作战飞机4093架,主要作战舰艇107艘。

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战略是以“闪击战”理论作为基础的,这一理论要求在对方武装力量和军事经济潜力完全展开之前的最短时间内夺取胜利。

截至1939年8月底,法国武装力量共有2674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6万余门,坦克3100辆,飞机3335架,主要作战舰艇174艘。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其陆军有正规军9个师和国民自卫军16个师,8个步兵旅,2个骑兵旅,9个坦克旅,5600门火炮和迫击炮,547辆坦克。不列颠帝国在英国本土的武装力量达127万人。

战争第一阶段战争爆发和德军入侵西欧各国。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开始。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

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对波兰的军事行动,是按照“白色计划”实施的。由于对波军占有压倒的兵力优势,又在主要方向集中了大量坦克和航空兵,所以法西斯德军统帅部能够迅速获得巨大的战役结果。而波兰武装力量未及全部展开、得不到英、法援助以及最高军事领导软弱无力,使其遭到了深重灾难。波军在莫克拉、姆瓦瓦附近和布祖拉河的英勇抵抗,莫德林、维斯特普拉特半岛的防御以及坚持了20天的华沙英勇保卫战,都未能使波兰免于失败。其国土被德军占领。波兰地主资产阶级政府早在9月6日就由华沙潜逃到卢布林,9月16日又逃到罗马尼亚。这次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波兰上层统治集团指望利用德、苏矛盾,奉行冒险的反苏政策。波兰人民成了法西斯侵略的牺牲品,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反苏方针和本国政府反民族政策的牺牲品。

9月17日,苏军遵照苏联政府的决定,越过已被打垮的波兰的国界,向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开始解放进军,以便将渴望重归各苏维埃共和国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生命财产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并制止希特勒侵略进一步扩大。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政府仍继续推行略加改头换面的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在整个被称为“神经战争”的时期内,英、法军队实际上按兵不动,而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德军统帅部的战略企图和侵波战争时一样,是以突然袭击、速战速决为基础的,同时也考虑到了敌对阵营内部的矛盾、各敌国军事理论的防御性和军队领导的软弱无力。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登陆兵在奥斯陆、阿伦达尔、克里斯蒂安桑、斯塔万格、埃格松、卑尔根、特隆赫姆、纳尔维克分别登陆,在奥斯陆、斯塔万格等地还实施了空降。尽管爱国力量和挪军部队进行了抵抗,法西斯德军仍攻占了各战略要地,开始向挪威腹地推进。在挪威登陆的英、法军队虽然夺回了纳尔维克,但未能对侵略实施坚决的抗击,并于6月撤离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法西斯德国侵占丹麦、挪威之后,就在北方苏联边界附近攻占了重要的战略基地,改善了德国舰队的驻泊地配系,有了利用被占领国经济资源的可能。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黄色计划”,这一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

为此,建立了由136个师组成的集团,装备坦克2580辆,飞机3824架,火炮7378门。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航空兵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其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其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

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法国面临的危险要求人民的力量团结起来。法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抗战,保卫巴黎。决定法国政策的投降派和卖国贼和以魏刚为首的最高统帅部害怕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党壮大,拒绝了这条唯一的救国道路。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法军在还有可能抵抗的情况下放下了武器。6月14日,德军未经战斗即占领了法国首都。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而告结束。

根据投降书的条款,法国领土被分为两部分:在北部和中部各省建立法西斯德国占领制度,南部留给反民族的贝当政府管辖,这个政府代表着投靠法西斯德国的那部分最反动的资产阶级的利益。1940年6月底,戴高乐将军领导的爱国组织“自由法国”在伦敦成立,以领导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及其走卒手中解放法国的斗争;国内的抵抗运动也发展起来了。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但很快为英军所阻,并于1940年12月被击溃。希腊军队也打破了意军早在1940年10月即已策划,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在起义居民和当地游击队的支援下,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到很大损失。1941年1月,墨索里尼不得不向希特勒求援。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帝国主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法国战败以后,英国面临的威胁使慕尼黑投降派更加孤立,英国人民的力量更加团结。1940年5月10日接待张伯伦政府的丘吉尔政府着手组织更为有效的防御。美国政府也开始逐渐修改自己的外交方针。美国政府对英国的援助日益增大,成为其“不参战的盟国”。1941年春,美国出兵格陵兰岛,同年夏出兵冰岛,在当地建立了军事基地。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该训令的目的不仅要使英国处于被入侵的威胁之下,而且为了掩盖业已开始的进犯苏联的准备。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同时,德国海军在大西洋的行动也活跃起来了。

但是,大规模展开的进犯苏联的准备,终于使法西斯头目放弃了入侵英国的念头。他们的主要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这种加强体现在9月27日签订了柏林公约。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于1941年春入侵巴尔干半岛。3月l日,法西斯德军进入保加利亚。4月6日,意、德军队随后又加上匈牙利军队开始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4月18日前占领了南斯拉夫,4月29日前占领了希腊陆地部分。5月20日至6月1日,法西斯德军进行了克里特空降战役,夺占了克里特岛。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敌人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未能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制定统一的进行战争的有效计划。

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威胁的增大,苏联为巩固其国防能力采取了一切措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联人民在业已爆发的世界大战条件下,在使国家做好反侵略准备方面进行了规模巨大的工作。加快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速度,扩大了最重要军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开始制造新型坦克、飞机、火炮、迫击炮、自动步兵武器和其他军事技术装备。1939年9月1日,通过了新的全国义务兵役法,以组建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庞大基干军队。截至1941年中,苏联武装力量的人数比1939年增加了18倍以上,已超过500万人。政治工作和军人政治思想教育,对巩固苏军和海军,使他们做好准备应付可能的战争,具有巨大意义。从1939年到1941年年中,苏军和海军中共产党员的数量增加了两倍多。

根据战争第一阶段西线军事行动的经验,作出了关于军队要准备在现代战争的复杂条件下作战的重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