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15733500000029

第29章 子产坏晋馆垣

《左传》

子产相郑伯以如晋①。晋侯以我丧故②,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

士文伯让之曰③:“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以是令吏人完客所馆④,高其闬闳⑤,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今吾子坏之,虽从都能戒,其若异客何?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匄请命。”

对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⑥,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⑦,无观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⑧,圬人以时塓馆宫室⑨。诸侯宾至,甸设庭燎⑩,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隶人牧圉,各瞻其事,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和,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宁菑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夭厉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所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

文伯复命。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

乃筑诸侯之馆。

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期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其知之矣。”

【注释】①相(相xiànɡ):辅佐。郑伯:指郑简公。②晋侯:晋平公。我丧:指鲁襄公之丧。左传是叙述鲁史的,所以以“我”称鲁国。③士文伯:晋大夫,名匄,字伯瑕。④完:修缮。⑤闬(汉hàn)闳(hónɡ):里门和巷门。这里指馆舍大门。⑥诛:责、要求。⑦庳(bì):矮小。⑧司空:掌管土木的官员。⑨圬(wū)人:泥水匠。塓(mì):涂。⑩甸:管理柴薪的官吏。庭燎:庭中照明的火烛。菑:同“灾”。铜鞮(dī):地名,在今山西沁县,晋平公筑宫殿于此,夭厉:瘟疫。赵文子:晋卿大夫越武。赢:接受。“辞之’以下四句:见《诗·大雅·板》。辑:和睦。怿(yì):喜悦。莫:安定。

【译文】子产辅佐郑简公去到晋国。晋平公因为鲁国有丧事,没有接见。子产派人全部拆掉宾馆的围墙,把带来的车马放进里面。士文伯责备他,说:“我国因为政事刑罚不能修明。盗贼到处都是,诸侯、卿大夫屈驾来见我们国君,所以,才差遣官员修缮宾客居住的馆舍,加高馆舍大门,加厚馆舍围墙,以免宾客担忧。如今您拆毁了它,虽然您的随行人员能够自行戒备,可是,其他宾客该怎么办呢?由于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所以,修缮馆舍围墙,用以接待宾客。如果都拆掉,我们拿什么满足宾客的需求呢?我们晋君派我来请问拆墙的理由。”

子产答道:“因为我国狭小,处在大国之间,大国索求贡品,没有一定的时候,所以,我们国君不敢安居,全部搜集我国的财物,随时来朝见。碰到你们没有空,不能接见,又得不到命令,不知道接见的时间,我们不敢交纳贡品,也不敢让它日晒夜露。如果交纳,这便是晋君府库中的财物,不经过陈列仪式,不敢奉献。让它日晒夜露吗?又担心时而干燥、时而潮湿而朽坏,这就加重我国的罪过了!我公孙侨听说,贵国晋文公作盟主时,宫室矮小,没有台观亭榭,却把招待诸侯的宾馆修得又高又大,馆舍有如晋君的寝宫。仓库、马房经过修缮,司空按时整修道路。泥匠按时涂饰宾馆房间。各国的外宾来到,甸人点燃庭燎,仆役们在宾馆巡视,车马有一定的地方,外宾的仆从有人代替他服役,管理车辆的官用油脂涂轮轴,仆役、马夫,各人照管自己的差事,大小官员展示礼品招待外宾。

文公不让外宾滞留,因而不会耽误事情。双方同忧共乐,事情没办妥的,派人巡查。教给他们所不知的,体恤他们所不足的。所以,外宾来到贵国,如同回到自己家里,不但没有灾患,不怕抢劫偷盗,也不担心燥热或潮湿。现在,贵国建在铜鞮的宫殿宽广好几里,诸侯却住在奴隶般的屋子里。门口进不去车子,而又不能从墙上翻越。盗贼公开抢劫,瘟疫不能预防。外宾的接见没有一定的时间,召见的命令也不可知。如果不拆掉墙壁,没有地方收藏财礼,这就加重我们的罪过了!冒昧地请问,将命令我们把这财礼置于何处?虽说贵国国君逢鲁君之丧事,那也是我国的悲伤,若能奉上财礼,我们修好墙壁再走。这将是晋君的恩惠,岂敢害怕劳苦?”

文伯回复晋君之命,赵文子说:“确实如此啊!我们实在德行有失,竟用奴仆们住的房子接待外宾。这是我的过错!”随即派士文伯去因自己的不才表示道歉。晋平公接见郑简公时,礼仪有加,宴会更隆重,然后送他们回去。于是又建筑接待诸侯的宾馆。

叔向说:“辞令就是这样地不可忽视啊!子产擅长辞令,诸侯都因他而得利。怎么能弃辞令呢!《诗》上说:‘辞令和谐,百姓团结;辞令动听,百姓安定。’作诗的人一定知道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