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15733500000085

第85章 屈原列传(2)

【注释】①顷襄王:名熊横,公元前298年——前263年在位。②咎:抱怨,不满。以:由于。这句是倒装句式,意思是:楚国人由于子兰劝怀王入秦终于未归的缘故而对子兰十分不满。③嫉:恨。之:代词,指子兰劝怀王入秦事。④放流:放逐。⑤眷顾:眷恋。顾,念。⑥系心:心里惦记。⑦冀幸:希望的意思。冀、幸同义。⑧反复之:把楚国衰弱的局面改变过来,一反从前的局势。⑨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这种复兴祖国的志向。⑩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求忠”与“举贤”为对文,指访求贤臣。自为,为自己办事。自佐,辅佐自己。相随属:一个接着一个。属,接连。忠臣之分(fèn):忠臣应尽的职务本分。兵挫地削:指战争失利,领土被侵占。挫,败。削,割。井渫(xiè)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意思是井淘净了,还没人吃井水,使我心里难过。要知井水是可以汲取食用的。喻有才能的人未被世所用,而其治国之道可供人君施行。渫,涤去污秽。汲,汲取食用。王明,并受其福:意思是如果明君肯用贤人,则天下能共享幸福。短:诋毁,说坏话。迁:放逐。形容:身形容貌。枯槁:十分瘦弱,有如枯干之树木。三闾大夫:官名,掌管楚国屈、景、昭三大姓贵族的人事。见:被。放:放逐。圣人:泛指聪明贤哲的人。不凝滞于物:意思是不被事物所拘束,而固执己见。凝滞:拘泥,固执。物,泛指世间一切事物。随其流:随波逐流。扬其波:推波助澜。(bù):吃。糟:酒糟。滤酒后剩下的酒渣。啜(c惑))喝。醨(lí):淡酒。以“其糟”、“啜其醨”喻对世俗稍作迁就。怀瑾握瑜:喻保持自己高洁品德。怀,抱着。握,紧握。“瑾”、“瑜”均为美玉。自令:自找,自讨。见放:被放逐。为:语气助词,专用于疑问句尾。沐:洗头。弹冠:用手指弹掉帽子上的灰尘。浴:洗澡。振衣:抖掉衣服上的尘土。察察:清洁的样子。汶汶(门):昏暗。常流:同“长流”,指江水。皓皓之白:喻品德高贵纯洁。皓皓,皎洁的样子。温蠖(惑):昏愦。《怀沙》:楚辞九章中的一篇。汨(mì)罗:江名,在今湖南湘阴县境。宋玉:相传为楚顷襄王时人,是屈原的弟子。唐勒:与宋玉同时,曾为楚大夫。景差(cuō):也是楚国人。祖:模仿,效法。从容辞令:指文章委婉曲折含蓄,从容,舒缓的样子。为秦所灭:公元前223年秦灭楚。贾生:贾谊(前201年——前169年),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论家和文学家,也是辞赋作家之一。长沙王:吴差,是汉朝开国功臣吴芮的玄孙。太傅:官名,职务是辅佐、教导国王。投:掷下。书:指贾谊所写的《吊屈原赋》。适:往。想见:想象到。若是:如此。指不肯离楚而投水自杀。同生死,轻去就:这是《服鸟赋》通篇的主旨,同生死,把“生”与“死”等同看待。轻去就,即不患得患失。去,政治失意,遭放逐。就,在朝任职。爽然:舒适的样子。自失:丢开自己过去的想法,把道理想通了。

【译文】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他做过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懂得治国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和楚王一同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处理外交事务。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与屈原官阶相同,为了争夺怀王的宠爱,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国家法令,屈原起草还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要夺过去,屈原不肯给,他便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次法令一颁布,他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是‘除了我,没有人能干得了’。”怀王听了很生气,于是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恨谗言诽谤,使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谄媚之流,使怀王受蒙蔽,所见不明;邪恶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君子;端方正直的人为奸佞之徒所不容。所以内心十分痛苦忧愁,于是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啊!上天是人的创造者,父母是人的生育者。人遇到危难处境的时候,总要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援助。

所以人在劳苦、疲倦、疼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喊上天的;在肉体痛苦、精神悲伤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屈原光明正大,忠心耿耿,发挥了所有的才智来侍奉自己的国君,结果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可以说困难到极点了!诚信而被怀疑,忠贞却遭诽谤,怎能没有怨恨呢,屈原之所以作《离骚》,原来是由于怨愤而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爱情,但并不过分,《诗经》中的《小雅》多讽刺政治,但也没有犯上作乱,像《离骚》这样的作品,可以说兼有《国风》、《小雅》的特点啊!在《离骚》里,远古提到帝喾,近世谈到齐桓,中古讲到汤武,用来讽刺当时的政治。其中阐明的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兴亡盛衰的道理,无不表观得十分深刻全面。他的文章简炼,语意深刻;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方正不苟。《离骚》里所讲述的都是些寻常小事,但它的意义却很重大,所举的都是些眼前的事例,但说明的道理却很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文中多用芳翠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宁死也不忘怀楚国。屈原坚持正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就像蝉蜕皮一样,从混浊的社会里解脱出来,超然于尘世之外,而不受浊世的玷辱,真是光明正大,出污泥而不染的人啊。推论起这种高尚的精神,就是跟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啊!

屈原已被免了官,后来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齐国正与楚合纵亲善。秦惠王忧虑这件事,于是命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张仪说:“秦国最恨齐国,可齐国与楚国友好亲善;要是楚国真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情愿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地方送给楚国。”楚怀王贪图秦国土地,轻信了张仪的话,立刻和齐国断了交,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它答应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不知道六百里的事。”楚国使者生气地离开了秦国,回国报告给楚怀王。怀王气极了,立即发动大军攻打秦国。秦国出兵迎击,在丹水、淅水一带大败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大将屈,占领了楚国的汉中一带地方。楚怀王不甘心,动员了全国的军队,深入攻秦,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了这个消息,就趁机偷袭楚国,到了邓这个地方。楚军害怕了,赶紧从秦国退了回来。这时,齐国一直不满意楚国与之绝交,不肯出兵援救楚国,于是楚国遭到了极大的困难。

秦败楚的第二年,秦表示愿割让汉中土地与楚讲和。

楚王说:“不愿要土地,情愿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到这话就对秦王说:“拿我一个张仪,就抵得了汉中的土地,我情愿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去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使他在怀王宠妃郑袖面前编造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轻易地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经被疏远了,不再在朝廷做官,正出使齐国。他回国后便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

怀王这才后悔了,赶快派人去追张仪,没有追上。后来,各诸侯国联合出兵攻打楚国,楚军大败,大将唐昧被杀。

当时,秦昭王与楚通婚,要和楚王会面。怀王想要去,屈原说:“秦国,是像虎狼一般的国家,不可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父王去,他说:“怎能拒绝秦国对我们的好意呢?”怀王终于去了。一进武关,秦国埋伏的军队就断绝了他的后路,并趁势拘留了他,要求割地。怀王发怒了,没答应。他逃到赵国,赵国不肯收留。只好再回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后来才把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楚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做了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很抱怨子兰劝怀王入秦,致使怀王最终未能回国,屈原也痛恨这件事,虽然被放逐在外,仍然想念楚国,关心怀王,始终念念不忘返回楚国国都,希望终有一天楚怀王醒悟了,坏习俗改变了。他这种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一改楚国一蹶不振局面的愿望,在一篇作品里,再三地表现了出来。可是终究无济于事,所以他一直不能回来。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过来。作君主的,无论愚、智、好、坏,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提拔贤士来辅佐自己的;然而亡国破家的事总是一件接着一件。相反,贤明的君主、政治清明的国家,却多少世代以来也见不到,这是因为他们所说的忠臣不忠,他们所说的贤士不贤啊!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了屈原却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战争失利,领土削减,丧失了汉中六郡,自己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正是不辨忠奸所招来的灾祸啊!

令尹子兰听到屈原憎恨他劝怀王入秦未返的事,非常恼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起怒来,就把屈原放逐出去了。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一边走一边吟诵,面色愁苦,身体消瘦。一个打鱼的老人见了他便问:“你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来呢?”屈原说:“世人都浑浊,只有我清白;大家都沉醉,唯有我清醒。因此我才被放逐。”打鱼老人说:“明智的人,不拘泥于旧事理,而能随世俗变化。世人都浑浊,你为何不随波逐流呢?大家都醉了,你为什么不吃他们的酒糟、喝他们的薄酒呢?为什么像怀抱美玉一样坚持操守而让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

作为人,谁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受世俗的玷辱呢?我宁愿跳进长流的江水,葬身于鱼腹之中,又怎能让纯洁的情操去蒙受浊世昏愦风气的污染呢?”于是作了《怀沙》这篇赋。屈原就抱着石头,投进汨罗江而死。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一班人,都喜欢文学,都善于作赋被人称赞,然而都只能模仿屈原委婉的文辞,始终没有人敢直言劝谏了。从那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以后,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自从屈原投汨罗江后,过了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作长沙王吴差的太傅。曾路过湘水,留下《吊屈原赋》这篇作品,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屈原志向不得实现而甚为悲痛。到长沙,看到屈原跳江的地方,不能不落泪,想象得到屈原是怎样一个人。等看到贾谊吊念他的文章,又怪怨屈原,凭着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各国,哪一个国家不能容身呢?而自己偏要选择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才体会到他们是把死生同等看待,不计较仕途的升沉得失,于是又豁然开朗,丢却了以前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