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家训(第五卷)
15741500000026

第26章 苏轼家训

[撰主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又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先后通判杭州,徙湖州,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苏轼为文纵横奔放,挥洒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题材广泛,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为词开启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为一代大师。著述丰富,有《东坡全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多读史书将会得益不少

[原文]

独立不惧者[1],惟司马君实与叔兄弟耳[2]。万事委命[3],直道而行[4],纵以此窜逐[5],所获多矣。

因风寄书[6],此外勤学自爱。近年史学凋废[7],去岁作试官[8],问史传中事,无一两人详者。可读史书,为益不少也。

——节录自《东坡全集》

[注释]

[1]独立不惧者:坚持对王安石新法的看法而无所畏惧的。

[2]司马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叔兄弟:苏轼这封信是写给长兄景先(早死)之子千之的,所以自己和苏辙在信中称叔兄弟。

[3]万事委命:万事付之天意。

[4]直道而行:坚持正道。

[5]窜逐:被贬谪放逐。

[6]风:此处作“微言劝告”。

[7]凋废:此处作“无人过问”、“无人讲求”解。

[8]试官: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

[译文]

目前对王安石新法能坚持自己的看法而无所畏惧的,只有司马君实公和为叔的兄弟二人了。万事付之天意,自己坚持走正道就行了。纵然因此而被贬谪、被放逐,我们在精神上得到的也已经很多了。

因想对你微言劝告而寄这封信,希望你发愤求学和爱惜自己。近年来史学几乎无人讲求、无人过问了,去年我作为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问一问史传中的事,没有一两个人能讲得详细清楚的。你可多读一些史书,将会得益不少!

[评析]

苏轼在这篇家训中告诫侄儿:要发愤求学;要爱惜自己;要多读史书,获益将会不少。这既是苏轼谆谆教诲晚辈的肺腑之言,又是他自己数十年来经验之谈。

读书要多读《史》《汉》,为文要多学韩柳。

[原文]

侄孙近来为学何如[1],恐不免趋时[2],然亦须多读书史,务令文字华实相副[3],期于实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4],所学便为弃物也[5]。海外亦粗有书籍[6],六郎亦不废学[7],虽不解对义[8],然作文极峻壮[9],有家法[10]。二郎[11]、五郎见说亦长进[12],曾见他文字否[13]?侄孙宜熟先后汉史及韩柳文[14]。有便寄旧文一两首来[15],慰海外老人意也[16]。

——节录自《东坡全集》

[注释]

[1]侄孙:即族孙苏元老。元老幼孤,在叔祖苏轼的教诲下,长于《春秋》,善属文,举进士,历太常少卿。

[2]趋时:赶潮流。

[3]华实相符:文采和实际内容相一致,相符合。

[4]得一第:得一科名。

[5]弃物:无用的东西;可以丢弃的东西。

[6]海外:苏轼六十二岁时,被贬儋州。儋州在现今的海南省,属于边远地区。所以苏轼在信中称其地为“海外”。

[7]六郎:指苏轼的小儿子苏过(苏元老的族叔),后妻王润之所生。在苏轼的三子中,以他的文学成就最高,著有《斜川集》。

[8]不解对义:不会写对策的文章。

[9]峻壮:高昂雄壮。

[10]有家法:有家传的法度。

[11]二郎:指苏轼的长子苏迈,前妻王弗所生。

[12]五郎:指苏轼的次子苏迨,后妻王润之所生。见说:听说。

[13]文字:即文章。

[14]韩柳文: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

[15]一两首:即一两篇。

[16]海外老人:苏轼被贬时自称“海外老人”。

[译文]

侄孙你近来学习怎样?恐怕也避免不了赶潮流,即使这样也必须多读书史,务必使所作文章的文采和实际内容相一致、相符合,能有实用价值才算好文章。不要一旦得到科名以后,便认为平日所学的东西就再没有用了。我在儋州也略有一些书籍,六郎苏过在我身边,他没有放弃学习,虽然还不会写对策方面的文章,但所作文章语气高昂雄壮,有家传的法度。二郎苏迈、五郎苏迨均没有在我身边,听说在做学问方面均有长进,你曾见过他们所写的文章没有?你要熟读《汉书》《后汉书》和韩愈、柳宗元的文章。如果方便的话,寄你所作文章一两篇来,以安慰我这个远居海外的老人。

[评析]

苏轼在这篇家训中告诫族孙:不要赶潮流,还是要多读书史;写文章不能单纯追求文章的华美,不顾实际内容,甚或以辞害意;特别要熟读《汉书》《后汉书》和韩柳文章。苏轼的这些告诫,对我们今天的读书人,特别是对所有执笔为文的人,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