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纳家户村志
15747600000018

第18章 村民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活动。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交往的范围、对象受一定时空条件下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交往范围、交往方式乃至交往的对象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纳家户村居民的社会交往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反映出这个古老的回族社区走出封闭进入现代化进程。

一、交往范围与交往对象

20世纪80年代前,旧体制把农民牢牢捆绑在土地上,城乡对立的二元格局,把农民封堵在城门之外,农村集市贸易的关闭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使农民之间也无太多联系。那时纳家户村的绝大多数人除了在村内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之外,社会的交往范围和对象仅仅限于亲戚圈内和邻里之间。实际上,这是一种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交往,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由于受种种清规戒律的限制(例如社员外出要请假,与什么人交往要分阶级界限),人们社会交往的自由极为有限,因此即使上面所说的那种亲戚圈内的交往机会也不多。由于纳家户村的联姻范围一般不超过50公里,故交往圈也基本不出50公里的范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的改革开放使得纳家户村交往范围狭窄的状况有了根本的改观。农民首先获得了社会交往的人身自由,社会分工分业的发展,使愈来愈多的农民从土地的束缚和封闭的状态中挣脱出来,走向社会,社会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范围和对象有如下突破:

突破了传统的地缘圈,面向大千世界,交往活动的空间大大拓宽。不少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借助于现代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其活动的轨迹不仅扩展到本县以外,如银川、吴忠,而且扩展到其他一些省市。一些工商户走南闯北做生意,或通过电话与外界联系业务,已成为常事。如一家养鸡兼饲料加工的经营大户的户主,他与好几个省和本区一些外县的同行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开办之初,为购原料和设施,学习外地经验,到北京、天津、西安、兰州、太原、包头等地进行考察。后与西安一家饲料公司建立了联营关系。其夫人还到过沿海开放城市,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进行学习考察。

突破了传统的血缘圈和熟人圈,面向社会各阶层。经济活动的开展,使纳家户村人认识到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许多人坦言:“如今的社会没有关系寸步难行,干什么都要靠结交一些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注重在社会各阶层中结交朋友,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他们看来“用得着”的朋友。对这种朋友,他们会主动地结交,甚至会不惜拿出点“投资”(如请客送礼)去联络感情。为了交友方便,有些人学会了抽烟喝酒,而1984年以前,这种现象极为少见,喝酒可以说绝无仅有。有些人为了广交朋友,还学会了跳交谊舞。一些经营牛羊肉的农户与银川市一些高级的宾馆、餐厅都建立了固定的相互依赖的联系,结交了一帮城里的朋友。

突破了传统的民族圈,面向各民族。由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的不同,加上民族内部的联姻,以往纳家户村人很少与本民族以外的人结交朋友。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与外界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与外民族互动联系也日益加强,无形中削弱甚至拆除了民族交往的心理障碍和情感上的鸿沟。“生意场上不分民族”,这种认知使得本村许多人的朋友交往圈扩大到本民族之外。一家工商业户户主说:“我喜欢结交一些汉民朋友。在我的经营活动中,对我帮助最大的还是一些汉民朋友。”同样,纳家户村人主动帮助一些汉族朋友发展家庭经营的事例也有,一家养鸡大户的业主,她从技术、原料和资金上帮助过本地和外地的养鸡户有10多家,其中不少就是汉族。

二、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与途径

20世纪80年代前,纳家户村居民社会交往形式单一,内容也较贫乏,主要是人情往来,交往渠道也很狭窄,主要是“串门子”“走亲戚”;80年代后该村居民社会交往趋于多样化,主要的形式和途径是经济交往,其他交往也大多围绕着经济活动展开。在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只有一种社会关系,即买卖关系,业务关系,金钱关系。包括亲戚之间的交往以及居民之间的人情交往大都遵照公平交易的市场经济原则,讲究对等互惠和礼尚往来,“亲兄弟,明算账”。一家屠宰大户,父亲宰羊,儿子(已另立门户过日子)帮忙;羊肠由儿子拿去加工肠衣出售,但需各算各的账:儿子帮忙由父亲开工资,但拿走羊肠须论价付钱。在同行业的家庭之间既竞争又合作;不同行业之间的来往,讲公平交换、互利互惠。结交朋友也是如此。如果彼此间不存在业务关系,没有经济上的往来,或对自己的经济活动不能提供任何帮助,那么就难以成为朋友。

经济交往最主要的途径是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市场”“赶集”已成为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

经济交往也推动了农村居民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许多到城里做生意、从事劳务或到县乡企业和国有企业从事临时工、合同工的人,他们常常成为现代文化的传播者。这些人把在城里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得到的信息,以至于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带回村里,成为农村中一批“有见识”的人。这批有见识的人往往通过“聚会交谈”等方式,使其观念影响周围一批人。他们甚至把在城里结交的一些有文化有技术的朋友请到家里当技术顾问。有几家家庭企业开办之初,都是因为请了银川来的“师傅”当技术指导才兴办起来的。如今许多人交朋友都要交那些“知识多见识广”的人,甚至男女恋爱择偶等交往活动也都要看对方是否有文化有技术。

社会交往圈的扩大、交往形式的多样化和交往的频繁,使纳家户村居民置身于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散发着多种信息的崭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氛围之中,社会的同质结构被打破,异质因素闯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从而改变了人们孤陋寡闻的生存状态,并使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从而引发了一场思想观念上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