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纳家户村志
15747600000022

第22章 清真寺

纳家户最著名的建筑是清真大寺。这是一座传统的翠瓦飞檐、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寺院,突现中国内地清真寺大多融入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这座清真寺坐西朝东,呈长方形,由邦克楼、望月楼、礼拜大殿、厢房、沐浴室等组成的四合院,占地面积30多亩。

一、纳家户清真寺的历史与现状

根据文献记载,元代纳氏一脉已来到纳家户。清真寺是回族唯一的宗教活动场所。经过元末明初100多年的发展,到明嘉靖年间,已有雄厚的资金,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寺。现存的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年(1524年),距今已有485年的历史。

纳家户清真大寺自建成以来,前后经历了两次重大修葺。第一次在清朝乾隆年间,统治阶级认为该寺规模“僭越”,勒令拆去大殿前三脊。事后信教穆民将清真寺损坏部分修复。第二次在清朝同治年间,由于当地穆斯林响应陕甘回民起义,遭到清政府的血腥镇压,并下令强行拆除大殿的后两脊,寺院的一些附属建筑也遭破坏。纳家户穆民事后奋力保护,捐资出力,又一次修复了清真寺。后虽又经战乱及地震、雷电袭击的破坏,但清真寺仍巍然屹立于纳家户。

纳家户清真大寺在“文化大革命”中得以保存,还得益于当时清真寺被永宁制桶厂占用。时任永宁县委书记的陈光武(汉族)看到红卫兵和造反派要冲击、毁坏清真寺,就将制桶厂迁到清真寺,工人保护了清真寺。“文化大革命”中,陈光武被下放到朝阳大队(即纳家户)任党支部书记,曾将一月工资捐给四队买化肥。还托人帮大队贷款种辣椒,当年辣椒丰收。到1979年恢复宗教活动时,大殿已严重倾斜且破烂不堪,就连大殿前两棵古树也近枯死。为恢复原貌,政府拨款11万元,纳家户村穆斯林纷纷解囊相助,捐资10余万元,于1982年开工,由当时的学董纳栋臣全面负责,1985年将倾斜的大殿扶正并修葺一新。1986年至1987年又在大殿前重建了一座邦克楼。清真寺占地9000余平方米,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近80米,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河南省西平县卢慧杰(汉民)是古建筑设计专家,纳家户清真寺多次修缮,他都积极参与。他又擅长绘画、雕刻艺术,为清真寺雕梁画栋。1983年,为了备齐修缮用的砖瓦,他在村上办起砖瓦窑,自己烧制砖瓦,也只按成本价出售给清真寺,从不多要一分钱。院中的两株古槐树,80年代以来枯木逢春,如今绿荫遮盖,使整个清真寺环境幽雅。清真寺正门两边以金光大字书写的对联是:“遵主命活泼中显真性顺圣行精微处在无言。”两边的横匾分别是:“圣迹永存”“原颜复新”“和平处”“幽雅处”。

1983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黑伯理题写了“纳家户清真寺”几个大字,制成匾额悬挂在礼拜大殿正门上方。

1988年1月,该寺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个旅游景点,每年来此参观的达千人之多。

随着纳家户人口的增长,原有清真寺已不能容纳更多礼拜的人。2009年5月纳洪福资助400万元,寺管会根据群众的要求,在礼拜大殿的南侧建成一座副殿。建筑面积740平方米,使用面积424平方米,砖木结构,仿古建筑。又投资300万元建成上下两层共计1100平方米综合楼。其中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闫晓平资助170万元,纳生金10万元,剩余110万元由清真寺自筹。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甚为壮观。

2008年,纳家户清真寺文化空间及纳家户回族民俗风情被列入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89年,为方便离清真寺较远的一组、十一组的穆斯林礼拜,又建一寺,称“北寺”。

二、纳家户清真寺的建设格局

纳家户街心南有一座半是阿拉伯风格半是汉唐建筑艺术特色的建筑物,这便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清真寺——纳家户清真寺。这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物。据村民讲,在殿前的一块匾额下方有一行小字:“吾家弃秦移居西夏,吾寺起建于明嘉靖三年,圣迹永存。”这里的“秦”是指陕西,“西夏”指今日宁夏。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这些文物都已荡然无存。现在悬挂的是依据记忆的复制品。

纳家户清真寺与其他清真寺相比,有自己独到的特点。一是望月楼建在台基之上,显得高大宏伟。二是礼拜大殿由于多次向后延伸,形成卷棚歇山勾连搭式样。

该寺融阿拉伯风格和汉唐建筑艺术为一体,是一座传统的中古式建筑寺院。寺院呈长方形,以望月楼、邦克楼、礼拜大殿、厢房、沐浴房组成院落,形成典型的中国古代四合院建造布局。

望月楼建在砖砌台座之上,台座高8米,宽9.5米,长14米,夯土筑成,外包青砖。台中辟三道拱形门洞,有3米多高的绿色大门,门上整齐地排列着金色的铜钉,宏厚威严。在正门两边用砖雕镌刻一幅对联,上联“遵主命活泼中显真性”,下联“顺圣行精微处在无言”。横批镌刻“圣迹永存”。

门楼为过洞式,上面壁部是一组仿古结构的挑檐,横向的栏额、斗拱,纵向的荷花柱和反映伊斯兰风格的精美砖雕,增加了壁面的光泽。上部正中为望月楼,是召唤穆民们礼拜的地方。望月楼高达21米,面阔3层各3间,是一座卷檐歇山顶三层中式木体楼阁,飞檐层起,朱门彩柱,气势轩昂。飞檐角上龙头张口鼓目,神态形象逼真。龙口内含龙珠,虽不动,但稍有微风,清脆的铃声悠悠远长。上望月楼远眺,东面的九曲黄河玉带一般,西面的贺兰山连绵不断,尽收眼底。整个布局严谨、规整,显示了大寺雄壮气势。

望月楼左右两侧陪立着两座三层四边形,高19米的十分美观的单檐尖顶邦克楼。

进入门洞是一片豁然开朗的空间,砖铺路面两旁,有两棵参天古槐,使寺院显得十分宁静肃穆。南北两侧有左右厢房各8间。厢房为砖砌起脊,鱼鳞瓦顶,出檐廓柱,精巧典雅。正中为寺院主体建筑礼拜大殿,是目前全区最大的礼拜大殿,是一座歇山卷棚大屋顶建筑,由四个卷棚脊和五个歇山脊组成的勾连搭建屋脊,远远望去,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十分壮观。盖上飞檐雕塑云龙,口滚圆珠,凌空欲飞;盖下花拱上有“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丹凤朝阳”等主雕并铺以草木花卉相辉映,图案中动物造型均无眼无睛。

大殿殿堂由98根直径为60厘米的木柱与墙壁顺序撑起,堂面阔5间,进深7间,面积1102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多人礼拜;栏额拱上,绘有花卉草木与《古兰经》文浑然一体。堂内地上铺棕色木质地板,上铺信教群众捐赠的500多条地毯。顶上30个斗拱彩笔绘画;墙壁无华,唯后墙正中雕画拱门,拱门两侧饰有银色《古兰经》文浮雕四幅,肃穆庄严。

整个建筑群雕梁画栋。梁头、柱头、额枋、挂落都雕刻有回族人民群众喜好的卷草花纹图案,门窗隔断精工细作,砖雕、石雕陪衬。建筑彩绘以绿色调为主,用清式彩绘的手法,凸现建筑物的庄重、尊贵和神圣。

走近礼拜大殿廊檐下,抬头仰视,门楣上方悬有5块复制而成的名人赠匾。分别为:

宁夏护军使马福祥民国二年秋月题“清真无二”。

武卫后军统领董福祥光绪二十三年题“道本古初”。

陕甘总督杨遇春道光五年题“古教正宗”。

自治区原主席黑伯理一九八五年六月题“纳家户清真寺”。

还有一块匾是1985年7月合坊题“清净光明”,匾右竖写“吾家弃秦移居西夏,吾寺起建于明嘉靖三年”。

礼拜殿门前对称有2棵国槐,距今已有百余年树龄。院内青松、槐树四季常绿,环境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