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纳家户村志
15747600000025

第25章 管理事务

村政管理包括财务与财产管理,综合治理管理,民事调解、土地管理,环境整洁、交通与卫生管理和民政事务及其他管理。

一、财产与财务管理

经济管理职能1950年2月,土地改革中,负责清算分配土地改革成果,包括土地、房屋、耕畜、粮食、实物、农具、现金。当时,经济工作以土改为主。195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贯彻执行按劳取酬、男女同工同酬政策。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坚持巩固、提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贯彻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原则。实行集体生产,按劳分配,农活评工记分,生活按月发粮,一年两次预分,年终一定决算的公有制经济政策。

1981年11月,纳家户大队全面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大家畜(牛、马、骡、驴)、农具折价后随土地分配到户,仓库、畜圈棚,生产资料折价后随家畜分配,籽种随土地亩数分配,集体提留“三提五统”(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水利费、民工建勤、五保户、民兵训练、计划生育费)以分地亩数分摊到户。粮食定任务,生产任务年初一次性分配到户,下达一年早知道任务分配表,分夏、秋两季完成。至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征收任务。此时,农村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农业生产方面的统种分管,即统一作物布局,统一机耕深翻地。加强了农村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各种适合本村村情的农业生产体系,扩大集体经济实力,鼓励、扶持、引导农民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经营体制。

2002年~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国家免征了农业税,乡(镇)、村机构开始改革和减事减人,村、组干部随着村上管理事务减少而减少职数,实行职务交叉,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村级财务由乡(镇)财经所实行“双代理”,即代理记账、代理资金管理。

2005年,国家对农民种地实行粮食直补,每亩57元。2006年,除粮食直补外,增加对农业燃油、优良品种的直补,亩均70元。2008年,增加对酌量大型农业机械的支特。种粮、化肥、籽种、燃油等补助100元。同时启动家用电器下乡补助政策,规定的10余种家电,政府按13%的标准进行补贴。所有这些惠农政策,体现了党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有补贴实行“一本通”。由农村信用社用方便、快捷的发放方式实行农户“一本通”,存折上的现金由农户自行支配。

集体财产管理人民公社体制解散时,原属大队、生产队的耕畜、中小型农机具,都按市场价分割成若干等份,以抓阄的方式平均分给了农户,大型农机作价拍卖。现属村委会集体财产只有包括村委会办公房在内的10余间房产和一些办公设备及器材,总价值约10万元。此外,还有原大队的果园40亩和在黄河边上开发的600余亩耕地,均分别承包给私人经营,村委会每年收取承包费。各村民小组保留或新置了部分公共打场、脱粒等中小型农机具,有两个村民小组还保留了果园。在集体财产的管理方面,属村委会的由村委会管理,属村民小组的由村民小组管理。

村级财政管理村级财政主要来源于对农户收取的各项提留和统筹及共同性费用。1997年,该村共承包耕地面积447.4亩,归村提留的费用有三项(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合计80267元;乡政府收取的统筹费有五项(农村教育、计划生育、烈军属优抚、民兵训练、交通建勤),合计128430元;由村上收取的共同性费用(水利费、粮场保险、小康路建设、村队义务用工)共计283328元。三项合计492025元,减去义务用工(每亩分配3个义务工,如不能完成,1个义务工需交10元钱代替)133890元,实际收取358135元;其中由村委会支配使用的只有三项提留和小康路建设提成,合计为21.63万元。此外,村委会每年还按合同收取本村果园及公共土地承包费上万元。收费的项目与标准由乡人大讨论决定,全乡统一标准,由乡农经公司统一建账管理。2009年,村上有40亩果园,年收入4000多元;村委会办公搂一楼3间房出租,年收入1500元,此外再无其他收入。

“村财务管理制度”摘要如下:

村集体收入及开支由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决定,交给报账员负责管理,对不符合开支的,报账员不予付款。

财务审批制度。100元由村主管财务负责人审批,100元~200元由村委会研究,并交党支部研究同意,报乡政府批准后,农经公司方可开支。

重大开支超过1000元的,由党支部、村委会讨论研究,报乡政府批准后方可办理。

村民小组一切开支专款专用,重大开支经村委会作出计划、上报乡政府批准。

村组财产由专人负责保管,造成损失的经村委会查明原因后,作出决定及时处理,追究当事人的经济责任。

乡上规定村上每年招待费不得超过2000元,超支要罚村主任、支书的款。1995年因超支,村主任、支书均被罚款50元。

二、治安管理

治安组织1984年10月,杨和乡对纳家户村治保组织进行调整整顿,配备村治保主任,并做到了“组织、工作、职责、批判”四落实。治保主任由村党支部主管综合治理的副书记兼任,并规定每月在乡人民政府参加一次例会。

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1984年9月,纳家户村推广“关于实行义务治安联防、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全村18岁以上基干民兵,轮流值班巡逻,形成了严密的治安联防网络。

治安联户传牌活动1985年8月,在义务治安联防的基础上,又制定了《纳家户治安传牌规定》,规定以户进行轮流传牌,每户坚持白天和晚上为一个班次,并制作治安牌,进行每月传牌,一直坚持到1998年。这种制度有效增强了全村农户的治安防范意识,杜绝农村盗窃案件的发生。

暂住人口的管理纳家户村地处永宁县城郊,是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居住十分频繁。1985年,根据县公安局《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规定》,村委会对村辖区内的暂住人口登记造册,进行检查,并对暂住人口与租房户主签订治安管理协议书。同时要求暂住人口必须服从纳家户的村规民约,遵守生产队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计划生育规定,搞好邻里团结,主动到公安机关办理暂住人口证。

民事纠纷调解1962年,人民法院加强了基层的调解组织,生产大队成立调解委员会,配备调委会主任。1967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调解组织遭到破坏,人民调解工作终止。

20世纪70年代前,由生产队队长和妇女队长担任调解人员。1980年后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各家各户的责任田连成一片,因排水灌溉、挤占田地的纠纷相应增多。村调解委员会和调解小组调解的民事纠纷主要是挤占耕地、排水灌溉纠纷以及因提高房基地引发的邻里矛盾、夫妻之间的矛盾、赡养老人、环境卫生等民事纠纷。出现纠纷后,调解委员会或调解小组成员须上门进行调解,分清是非,讲明道理,劝说有过错者主动纠正错误行为。大多数民事纠纷都能妥善解决,每年调解委员会上门调解的民事纠纷有10件左右。基本原则是民事纠纷不出队、不出村。但也有部分纠纷和矛盾仍不能得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调解委员会就将难以调解的纠纷和矛盾交由乡派出所处理。1983年,恢复了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工作,以村委会建立了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县司法局和镇司法所指导下,对村委会调解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各生产组建立了调解小组。

纳家户村调解委员会由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妇女主任组成,由村党支部中分工政法工作的副书记主管。

刑事案件的防范民事纠纷的妥善解决,避免了由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的发生。纳家户村自1951年以来很少有因民事纠纷而转化为刑事案件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对青少年的教育有所放松,偷盗、赌博等违法行为有上升之势,吸毒现象也出现苗头。但触犯刑律的恶性刑事案件再没有发生过。

三、生产和经营管理

土地承包前,一切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均由大队、生产队统一管理;承包经营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村组集体不再直接指挥生产。但由于纳家户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形成的农作物种植模式,需要统一倒茬以便于排灌,客观上需要村组组织出面统一组织和指挥,统一提供某些产前产后服务。例如推广良种、为农户联系平价化肥、组织统一灌溉等等。

四、土地管理

分田到户承包经营后,农民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集体代表国家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由于全村人多地少,土地非常珍贵,因此,依法行使对土地的管理,保证耕地不遭受乱占滥用,并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是村民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村委会中有一名村副主任专门管理这项工作。为防止耕地减少,对村民动用耕地盖房作了严格的规定。为使耕地得到合理利用,村委会规定,两年一次倒茬,不能同一块地长期种植一种农作物,从而使土地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纳家户村耕地质量普遍比包产到户前好。分田到户前,尚有上百亩盐碱低产田,如今都已改造成了高产稳产田。

在纳家户村,村民动用耕地建房需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村委会讨论后报乡土地管理站,再由乡上报县土地局,最后在指定的规划点建房。批准建房后,申请人须交耕地占用税(按4分地计算),但公粮及各项提留费和义务工一律不减。为了弥补因盖房而减少的耕地,80年代以来由村委会组织在黄河边上开垦了河滩荒地600多亩,从而保证了土地总量有增无减。但在土地管理中,亦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出现少数农户把耕地中的土挖去卖钱(因修公路需要大量的土),致使地力和土地的平整遭到破坏,此类事件已引起了镇、村的重视,作了处理;二是部分农户在比较利益下,觉得种田划不来,因此对土地的投入减少,存在着地力下降和土地撂荒的情况;三是因乡镇工业及私人工业的兴起,污染源不断增多,存在着土地受工业废水和化学污染的危险。

五、环境与卫生管理

纳家户村相当一部分家庭从事畜产品加工或养殖业,给环境卫生带来较多的影响。全村只有一条通往县城的一公里左右的柏油路,此路因常年没有维修,与土路相差无几,村民住宅区的巷道情况更糟,道路两旁到处堆着垃圾杂物,造成堵塞,下雨污水横流,路面泥泞不堪。脏乱差的环境卫生与农户家庭整洁的室内卫生形成强烈的反差。对全村的环境卫生管理一直是村委会棘手的事,村委会也曾多次想法解决这一村民普遍关心的问题,但始终未能奏效。纳家户村居民对这个问题意见也很大,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无人出面管理”。而村干部认为主要是缺乏财力。特别是在治理环境卫生方面,一是未能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或虽有制度而未能严格执行;二是对居民缺乏公德意识的教育;三是没有下决心去抓,思想上重视不够,致使环境卫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2000年后,村委会采取了以下措施,狠抓环境卫生治理。一是加强领导,村委会人员分片包干,每个村干部包两个组。二是安排保洁员3名,每天对巷道进行打扫。三是集中清理,2006年拆迁违章建筑40处(包括家用厕所、柴垛挤占巷道),全力整治了巷道卫生。

2000年~2009年,村上投放40多万元,争取国家环保资金100多万元,建立了1个垃圾中转站,5个活动式垃圾箱,5个固定式垃圾站,230个小垃圾箱,1个压缩式专用箱,使垃圾有了投放地点,再无乱堆乱放现象,保证了巷道干净整洁。

六、民政事务及其他管理

救助特困户,帮助鳏寡孤独和老弱病残,优抚烈军属是村委会的另一项职能。在这方面,主要工作是协助办好设在本村的乡敬老院,把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妥善安置到敬老院。每逢重大节日,村委会成员都要分头带上一份礼物去看望、慰问烈军属、贫困户和老党员,并在粮食收割季节组织力量帮助他们收割庄稼。

在扶贫方面,村党支部还建立了党员联系户制度,规定每个党员帮助2户~3户困难户脱贫。

每年除拿出一定的资金给村小学办点实事外,主要是按义务教育法督促适龄儿童及时入学,保证每个公民无条件地接受义务教育。此外,还承担着在青壮年劳动力中的扫盲任务。

2009年,全村有残疾人54人,其中智力残疾6人,视力残疾7人,肢体残疾31人,听力残疾6人,精神病2人,语言方面2人。上报县残联,发放了残疾人证件,享受国家有关残疾人的优惠政策,村上也给予了一定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