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纳家户村志
15747600000038

第38章 养殖业

地方品种主要有牛(当地黄牛、秦川黄牛、鲁西牛、利木赞杂交牛、秦川杂交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夏洛来牛、奶花牛、黑星、荷斯坦奶牛)、马(新疆马、蒙古马、川马)、驴(本地驴、关中驴)、羊(本地山羊、奶山羊、绵羊、鲁西小尾寒羊、新疆细毛羊、鄂尔多斯羊、改良羊)、兔(长毛兔、肉用兔、皮肉兼用兔)、家禽(良种蛋鸡、肉鸡、鸭、鹅、鸽、鹌鹑),此外有蜜蜂。

一、种类及改良

牛,1949年前,大都是野交乱配致使近亲繁殖,品种退化。1953年,开始引进蒙古黄牛;1955年,少数改良的杂种牛,体力健壮,体质结实,抗病力强,适应好,但挽力差,产肉少,由于起步慢,在一年内役用时间短。1979年,开始用瑞士西门塔尔和英国短角牛的冻精液,对当地黄牛冷配改良。1981年,又引进鲁西黄牛、晋南牛、秦川牛等品种,对当地黄牛进行品种改良。1978年至1984年,村内用西门塔尔、海福特、利木赞牛改良本地牛;1987年,村内共繁殖杂交新一代肉用牛125头;1986年,引进黑白花乳牛251头。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适应于纳家户村农民发展的肉用牛有以下几个品种。

西门塔尔牛,原产瑞士西部地区。1978年,登记为良种牛。1984年,在村内饲养;1988年,饲养量占全村牛的饲养量67%,达135头。西门塔尔牛体大,生长快,有比较高的产肉、产奶性能,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公犊日增可达1公斤以上,15个月龄体重500公斤以上,屠宰率为53%~55%。育肥牛可达60%以上,毛色为黄白或红白,头、尾和四肢下部为白色。整个体型为长方形,该品种有良好的适应性,耐粗料,使用性能好,是改良黄牛,提高肉、乳、役生产性能极为理想的品种,1995年至1998年,在全村饲养量达300头以上。

秦川牛,产于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咸阳、兴平、长安等县质量最佳。体躯较大,肌肉丰满,发育匀称,性情温顺,毛色为紫红色或红褐色,屠宰率为50%,净肉率为45%,肉质细嫩,役用,性能强。1995年至1998年,饲养123头。

夏洛来牛,原产法国中部的夏洛来地区和涅夫勒省,原为役用,1988年大批引入该村。体型大,体格结实,肌肉丰满,尤其后退肌肉厚,并向后突出。毛色为白色或浅奶油色,蹄为蜡黄色。成年公牛体高142厘米~155厘米,体重1100公斤~1200公斤,母牛体高132厘米,体重700公斤~800公斤,初生公犊重45公斤,母犊重41.9公斤。产肉性能好,皮薄骨细,肉质细嫩,品质好,瘦肉多,屠宰率高,一般为60%~70%。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6月龄犊牛平均日增重1230克,优点是体大质坚,生长发育快,耐寒耐粗料,适应性强,产肉性能高,肉质佳,味美,瘦肉多。缺点是繁殖率低,难产率高。

荷斯坦牛,(乳用型牛),又称黑白花牛,原产地荷兰,经过长期的风土驯化和系统繁育,遍布全球各地,以产乳性高而著称。中国黑白花牛来源复杂,类型不一,就体型而言可分大、中、小型。纳家户村农民于1987年开始饲养北方黑白花牛,体形较高大,产奶量高,体格结实,外貌结构好,适应性强,使用年限长,遗传性稳定。从1985年在纳家户农户家中落户后,牛的数量逐年增加,饲养量占牛存栏数60%以上,特别是2005年至2006年,全村饲养量达312头,涌现出有一定规划、有一定数量、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奶牛专业户6个,同时在饲养过程中,还带动销售大户。

马,纳家户历来养马数量较少,1987年全村马80匹,品种为蒙古马,体格健壮,能耐受饲养管理条件,对当地自然条件适应性好,毛色为红、黄,驯育容易,抗病力强,但体型小,生长速度慢,1998年基本淘汰。

骡,有驴骡和马螺之分,体格结实,性情温顺,行动快捷,挽力和耐久力强,易于饲养管理,耐粗饲,抗疾病,使役年限长,弱点是不能进行繁殖,综合利用价值低。年饲养费用较牛高30%。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饲养猛增,从1987至1992年的7年间,全村饲养量年均220头以上,1992年高达238头。从1996年后因四轮(手扶拖拉机)进入农田作业,农户普遍认为饲养成本高,逐年减少,到2009年饲养量所剩无几。

驴,新中国成立前饲养的主要品种是土种驴,毛黑褐灰色,体形小而结实,耐严寒,耐力好,抗病力较强,适应本地气候,饲料、草消费少,性情温顺,用途之泛,使役方便,妇幼老人均可驾驭,加之母驴又可用于繁殖骡子,是一种综合利用、经济价值较高的家畜,因而受群众欢迎。不足之处是力气小、产肉少。1962年以来,引进关中驴进行改良。1987年全村饲养量189头,1996年增加到206头。

二、饲草饲料

饲草农作物饲草,村内农作物饲草主要有作物秸秆,糠皮等。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纳家户年均种植的小麦套种玉米面积逐年扩大,一部分秸秆转化为大家畜饲草,按每亩粮食产量与作物秸秆1:1.5计算,1984年,为354.9万公斤;2009年,农作物饲草产量为235.4万公斤。

牧草牧草主要生长在林地,四旁沟渠,田间饲草,这些可利用牧草年均产干青草在66万公斤左右。

饲料农作物饲料,1984年,全村粮食总产236.6万公斤,提供饲料粮71.4万公斤;1990年全村粮食总产306万公斤,提供饲料粮食98.5万公斤;2009年,全村粮食总产147.2万公斤,提供饲料粮食29.9万公斤,以玉米为主要饲料,其次是豆类、高粱、稻糠、麦面等。

农副产品主要有各种粮食加工的副产品,如加工饼类、粉渣、豆腐渣等。

三、养殖业生产

畜禽饲养农民饲养的大牲畜主要是牛、驴、马、骡。主要用作使役,喂养多少主要根据农户自己的土地多少而定,少则1头,多则数头。1949年,村内养大牲畜193头。1952年,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养畜的积极性,加之当地人民政府贯彻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布的《禁宰耕畜暂行条例》,使村内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共有牛32头,马23匹,驴381头;1955年,共计543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58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变,大牲畜作价归公,户养改为社、队(公)养,耕畜归公后,集体管理无经验,加之1958年平调牲畜远距离协作,劳役过重,草料缺乏,出现了排挤幼畜,乱杀母畜,繁殖减少,非正常死亡增加,牲畜价格猛降的严重局面。1959年,大家畜存栏数432头,比1955年下降11%。1960年至1965年,贯彻落实畜牧生产的“八字宪法”(管、料、繁、种、舍、防、工、专),以及1965年宁夏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发展大牲畜若干问题的规定》,大牲畜的数量又逐年回升。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后,对农民实行限养、禁养大牲畜的错误做法,原来行之有效的“自繁自养”“谁用谁养,养用合一或单头分户喂养”“八定,五奖”等有关规定被取消,大牲畜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1981年以后,取消了对农民限养、禁养的种种错误规定,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由集体饲养改为户养。1984年,全村大牲畜存栏数401头,比1978年的水平还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宰杀牲畜政策放宽,以及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和商品观念日益增强,养牛生产逐步由役用型向役肉、役繁、役乳兼用型发展,养殖业发展很快,到1996年,全村大牲畜存栏966头。

羊,纳家户村养羊历史悠久,加之回族群众自古以来就有养羊的历史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养羊速度发展很快。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允许农民大力养羊,并给予良种、信贷扶持,由集体饲养改为分散户养,使养羊数量逐年增加,1994年养羊数量达2200头,出现了第二次养羊高峰。

家禽(鸡、鸭、鹅),养禽业以鸡为主,鸭、鹅次之,品种以当地土鸡为主,因土鸡适应强,抗病力较好,觅食能力强,肉味鲜香,但年产蛋50枚~120枚。1980年以来,先后引进白来杭、京北、星杂288等品种,年均产蛋为67%,蛋比1:2.98,年产蛋222枚。1984年,又引进京白鸡和罗斯父母代种鸡,并建立了繁育体系,为实现养鸡良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村内农户养鸡占全村80%,户均10只,年均养鸡5万余只。

其他养殖业兔,原养殖有灰兔和青紫兰兔,后又发展到长毛兔、獭兔、日本大耳兔以及加利福尼亚、法国、比利时、新西兰等地品种,养殖户占本村的10%左右。由于农户缺乏饲养技术和管理,兔的死忙率高,养殖户所剩无几。

传统养殖业中牛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而马、骡等却在下降,马的减少尤为明显。牛的养殖中也发生了变化,使役的黄牛在牛的比重中越来越小,而菜牛、奶牛的数量在逐渐增多。

养殖业朝着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为利而动。要想获得较大的商业利润,就必须走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是养牛(肉牛、奶牛)和养鸡。到1996年底,全村共有养殖专业户40余户,其中养牛20户(760多头),养鸡11户(35万多只),养羊5户,养狐狸6户。2009年,全村共有养殖专业户47户,其中养牛10户(260多头),养鸡2户(15万多只),养羊35户(7100只)。村民王琴、王艳芳两家各自办起养殖场,从事羊只饲养,每年出售羊只收入6万元左右。纳秀兰一家人从事羊只屠宰、加工、销售服务,纳锋专事屠宰羊只,这两家人的年均收入也在5万元左右。

养殖业的商品率在逐渐提高。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的小农经济,把养殖业推向了市场。本村的养殖业为市场提供商品的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多,商品率也不断提高,1996年达到95%以上,2009年76%以上。

养殖业的发展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大。从纳家户村产品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养殖业受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变化较大。当市场供不应求,且饲料价格较低时,养殖业就迅速发展;而当市场供过于求时,则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如家禽养殖,1987年到1989年出现了第一次高峰,接着从1990年~1992年处于低潮,1993年~1996年再次出现新的发展高峰,且1995年禽蛋总产量是历史上的最高纪录,达到了71吨。再如奶牛养殖业,从1987年开始起步,到1994年为发展的最高峰,达到了605头,接下来的两年,基本维持在470头左右。

养殖业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饲料加工业的发展最为明显。当然,其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支持了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彼此之间得以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四、畜禽疫病

牛、羊牛的传染病有肺疫、气肿疽、破伤风、布氏杆菌病、牛流行热、牛恶化卡他热、放线菌病、牛传染性角膜炎、牛结核等。羊的主要传染病有布氏杆菌病、破伤风、羊快疫、胸膜炎、肺炎等。较为严重的传染病是牛流行热,当地称“索腿沙”,境内流行过两次,即1954年和1960年,发病最严重是1960年,发病头数126头,发病率达76%,一般发生在7月~9月份,大约每五六年流行一次,从1966年后,由于加大预防疫病措施,定期利用春秋两季进行综合防治,收到了显著效果。

禽禽的主要传染病有鸡新城疫、鸡瘟、马立克氏病、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仔鸡白痢、球虫病等。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有鸡新城疫。1959年,因鸡新城疫病死亡鸡3500只,死率率为37%。1975年后,人民政府逐步加大鸡瘟病防疫措施,发病率逐年下降。1976年,死亡1200只,死亡率25%;1989年,死亡980只,死亡率1%。

家畜共患的主要传染病有布氏杆菌病、狂犬病、破伤风、猪丹毒、乙型肝炎、坏死杆菌病等。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危害人畜健康的地方性传染病,曾多次进行布氏杆菌病的普查。1964年,在该大队6队、7队查出阳性牛7头;1972年,检查羊389只,其中阳性11只,感染率2.8%;1984年,共检查羊350只,其中阳牲9只,感染率4.1%。

五、防治

1949年前,村内民间兽医主要是中兽医,治疗牛、马、驴、骡、羊病。1955年后,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民间兽医由分散单一行医,逐步组织起兽医联合诊所。对羊传染病胸膜肺炎,鸡新城疫病等实行一年两次预防注射,并对上市牛、羊,运输的畜禽进行预防注射;对传染病疫点进行严格封锁,紧急预防注射。对气疽、牛肺疫等,除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外,对疫区和受威胁的邻队全部预防注射。1957年,开展对大家畜的包槽防治,与畜主签订合同,甲方为兽医,乙方为畜主,合同期一般为一年。1958年,兽医联合诊所取消,建立了人民公社畜牧兽医站,农户畜禽到兽医站就诊。

1978年,大部分生产队实行畜病合作防治。是年,参加合作防治的大牲畜占大家畜总数的50%,参加合作防治羊、家禽各占33%、27%。具体做法是以公社畜牧兽医站为主,分包干与村兽医员或防疫员合作,对群众的牲畜以合同形式三包(包技术指导、包防疫、包治疗),一扶持(治疗无效死亡给予补偿),参加合作防治的畜禽种类有大家畜、羊。

1983年后,乡镇推行畜禽技术承包合同制,将行政村的农户全部纳入防疫对象。随着防治制度的不断改革,1990年后农户的畜禽防疫全部由村上防疫员进行承包防治,防疫员随叫随到,上门服务。春季对畜禽进行疫病预测,及时上报,控制疫情发生。春季、秋季进行畜禽普遍防治,防治按畜禽品种造册登记,同时按畜编号带耳环,保证了全村畜牧业健康发展。

2003年,发生牛羊口蹄疫和家禽禽流感病毒感染后,村委会十分重视,组织专人挨队逐户进行牛、羊、家禽的预防注射,并在村头、路口进行石灰粉消毒,在村口设卡对进入村内的家禽进行消毒、登记,严禁病毒、病禽流于纳家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