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纳家户村志
15747600000059

第59章 精神生活

居民精神生活不仅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而且与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环境和氛围有密切关系,同时,还与民族文化传统和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一、精神生活的特点

精神生活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大潮和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尤其是人们在家庭经济迅速发展,物质生活实现了基本满足的条件下,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来调适自己,使精神愉悦,心情舒畅。

居民们观念上的变化,带来了精神生活的爱好与兴趣,使精神生活的需求与形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一是绝大多数人在信仰宗教的同时也相信科学,尤其相信和学习对自身和家庭发展上能够带来好处的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经营知识、法律知识等。二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知识的兴趣愈加广泛和浓厚。无论是老年人,还是中青年,对于诸如生活知识、卫生保健知识、时事知识、家庭与婚姻等方面的知识,普遍受到欢迎和关注。三是青年男女对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较为广泛,他们不满足于每天看电视、听广播,一些青年人还喜欢打扑克,或者听唱流行歌曲和跳舞等娱乐活动。

精神生活的方式和手段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手段也与以前大不相同,更注重追赶时代潮流。改革开放前或其后的几年里,由于居民物质生活贫困,购买力低下,加之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性贫乏,纳家户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少且方式单调。居民除收听广播,到县城或村上看电影外,再无任何文化生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迅速发展,不仅享受现代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了居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而且生活的方式和手段也日趋现代化。一是标志着家庭生活现代化的电视机已进入了绝大多数家庭,且更新换代速度不亚于城镇居民。目前拥有彩色电视机的家庭已占多数,不少家庭还有收录机甚至音响。二是居民的精神生活方式与城镇在同步发展。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尽知天下大事,收视自己喜欢的多种荧屏文化生活节目,尤其是青年人又可自由地到县城去尽享现代文化娱乐活动。这种现代精神生活,不仅打破了城乡差别,缩小了城乡距离,也提高了精神生活的质量。

精神生活的内容宗教信仰同民族习俗和精神生活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是该村回族居民精神生活的一个特点。过去“依玛尼”(即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在居民精神生活中高于一切。它不仅是民族心理和个人生活的最高价值,亦是精神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它重道德、理想而鄙薄文化娱乐,庄重而反对虚华的原则和特点,许多精神生活领域的内容受到限制或者歧视。以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民族和宗教领域传统的精神生活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某些令人嘱目的微妙变化。尤其是参加宗教礼拜的自由度比过去大了,每个人可根据自己工作的忙闲或身体状况自主决定活动方式,或每天到寺上礼拜,或在“主麻日”礼拜,或在家里活动。对过去被视为“伤风败俗”或“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穿着打扮,如跳交谊舞、唱爱情流行歌曲、妇女穿裙子和紧身服等,普遍能理解,并认为是“个人生活自由”。

二、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是指购买用于文化教育和娱乐生活的书报杂志、象棋、扑克、各种乐器、球类及看电影、电视录像、戏剧、玩游戏机、唱卡拉OK、跳舞等文化娱乐活动所支出的费用。

1984年的人均文化生活消费支出共有12.59元,占人均生活消费的4.2%,这与当时的家庭收入及整个生活水平是协调的,也与那个时期农村文化生活内容的单一和氛围相一致。12年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用于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也大幅度增加。但表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大相径庭。尽管人均支出绝对额较1984年增加了9.91元,但所占比重却下降了许多。主要是用于购买文化生活的电视机、录音机等费用未列入其中,在统计口径上归类家庭耐用消费品中。如果将这部分消费支出包括进来,人均文化生活费用支出的增长幅度将是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