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纳家户村志
15747600000060

第60章 居住

纳家户村人住宅十分讲究。清至中华民国时,有钱人家分前庭、后花园、农舍三大部分,一般农户家的则是一排西北风格的平面屋顶土房加一个前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口逐渐增多,住宅面积减少,以小院为主,砖混结构的平房,牢固而又耐用。

一、旧居

纳家户的回族民宅最具有鲜明的回族个性。分前庭、后花园、农舍三大部分,一般农户家的则是一排西北风格的平面屋顶土房加一个前院。

大门为清水砖砌的起脊挑檐门楼,花岗岩条石台阶,大门两侧安装有雕刻着精美卷草花图案的石鼓。门框、门槛都是用大木方料做成的,厚实的大门扇油漆成墨绿色,庄重大方。进入大门,对面的照壁墙是用青砖磨砖对缝表砌的,墙体中央砌有一圆形砖雕经文图案,上面镌刻着阿拉伯文字的“清真言”。进院子向左拐便是庭院,一条十字形的方砖铺地路面通向七间上堂屋,五间东厢房、五间西厢房和五间对庭屋,形成四合院。建筑群融入阿拉伯文化、回族文化、汉族文化,还有西北的地域文化。全部建筑是明清式建筑结构,出厦带廊,阿拉伯式拱形门窗,宁夏当地回族喜好的雕花纹样,西北风格的平面屋顶,是一幢典型的西北回族民宅。建筑物上有各种石雕、砖雕、木雕、彩绘,制作十分精美考究。回族极爱清洁,上堂屋里高贵清雅,陈设十分讲究,地面青方砖铺地,正墙上挂着阿文中堂和对子,下面摆放着琴桌,桌子上摆放着朱砂大花瓶、穿衣镜、帽筒、茶罐、糖罐、香炉等物件,女主人每天要擦洗数次,个个锃光瓦亮。琴桌前摆有八仙桌、太师椅。上堂屋的门背后,还设有专供洗大净用的吊罐和下水道,常沐浴是回民的生活习俗。堂屋东房有木雕隔断,有土炕、地炉,炕上铺着栽绒炕毯,炕上摆放有雕花炕柜,上面放着大红大绿花色的印花被褥、绣花枕头,干净清爽。堂屋东房炕上铺着栽绒炕毯,炕上摆放有雕花炕柜,上面放着大红大绿花色的印花被褥、绣花枕头,干净清爽。堂屋西房有什锦隔断,隔断上放有各式瓶罐,还有房主人喜好的小古董等什物,房内有红木桌椅、板凳,供客人闲坐。院内种有各种花木,十分宜人。

后花园内有水井、水池、假山瀑布,有各种花草树木,有弯弯曲曲的小路,路间有回廊、亭台楼阁、石桌石凳……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江南风光。

农舍也叫草园子,进大车门,坐北朝南建有一排平房。清代史书中写道:“屋上架木,衬芦席薄板,平铺黄土筑坚实,四时无大雨,不设檐沟,雪后登垒屋扫去,妇女多在屋上晒衣服杂物,夏夜在上纳凉,蓄犬屋上,见人高吠。”这是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的特点,也是回回民族常采用的建筑方式。院内还建有马棚、牛圈、羊圈,建有磨面的磨坊、碾米的碾坊、淋醋的醋坊,还有各式农具等。院子里停放着坐人的轿子、木轱辘马车、牛车等。

二、新居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口逐渐增多,住宅向着城市化发展,住宅面积减少,以小院为主,砖混结构的平房,牢固而又耐用。个别家庭充分利用住宅面积小的特点建起小二楼,宽畅明亮。房内桌子上摆放的物品也向现代化发展,电视机、收音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但经书、香炉、香匣仍摆放在主要位置。房间的装饰体现了回族特征,如阿文中堂。有些朝觐的人家还挂有去麦加朝觐的纪念匾。

回族爱清洁的传统继续发扬,女主人每天都要洒扫庭院,窗明几净。